学院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25人,教授24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2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2人。[1]
学院办学实力雄厚。研究生培养方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点(下辖若干二级博士点)、5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高校教师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教育方面,拥有3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教学团队,共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即: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机电楼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
一级博士点:机械工程
二级博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等
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
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包装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光电一体化
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教研室
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教研室为机电工程学院直属教研室。主要承担机电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生化学院、材冶学院、国土资源学院、电力学院、信自学院、成教学院等的本、专科生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三门必修课及其相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所承担的三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还开设有创新设计、模糊设计等选修课;同时担负着机电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和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生的指导工作。
该教研室团结协作,作风严谨,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研室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同时组织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研究工作,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机器人及自动机机构、机械模糊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动态优化设计、机械技术史、虚拟设计等方向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术方向。
该教研室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助教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硕士及研究生班毕业生6人,本科生4人。4人次曾出国做访问学者,现仍有2人在国外学习。
近10年来,教研室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相继完成了10余项教学研究课题,并获得省级、校级的奖励15项。多人被评为校级和院级先进教师;在2001~2002年度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活动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集体。
在教材建设中,根据所开设课程根据教学要求,均使用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的全国通用教材。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合编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编写的扩充性资料有:《机械设计基础作业集》、《机械原理作业集》、《机械原理作业集参考解答》、《机械原理》多媒体课件、《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课件和《机械设计》多媒体课件等。
近10年,教研室共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20余项。曾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其中一些项目已成功转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银奖1项;获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70余篇。
工程图学教研室
工程制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具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
制图教研室的全体教师跟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先进制造与设计工程的发展状况,在传统图学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二维、三维设计、计算机虚拟现实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得到了全方位的改革。
制图教研室现有任课教师2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人。
近几年来,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有:《Solid Edge V12三维设计教程》、《AutoCAD 2000(中文)基础教程》、《计算机绘图基础-AutoCAD R14》、《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等。承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有:工程制图及CAD精品课程建设、在工程制图课中引入三维CAD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全体教师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制图教研室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勤奋、努力工作,获得省级、校级的奖励20余项。
金工教研室
昆明理工大学金工教研室创建于50年代昆明工学院建校初期。金工教研室现位于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主要承担全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金工理论课、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课等教学任务。开设的金工实习工种有:车工、数控车、铣工、数控铣、刨工、铸工、焊工、锻工、钳工、热处理、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等十几个工种的实习项目。
金工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1人。
金工教研室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科技开发、技术服务等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有:虚拟现实技术、材料加工计算机仿真、机电控制技术等。指导研究生14人。
金工教研室承担的课程有: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互换性技术测量等。
金工教研室编写有金工实习教材——《制造技术工程实训》,由陈君若教授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现已在本科学生教学中使用了2届。
机械设计教研室
机械设计教研室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的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专业教研室之一。本教研室的教师除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部分公共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负责其“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和“虚拟测试仪器及自动化”3个毕业设计模块的模块课教学及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本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其学位结构为:博士1人、硕士9人,研究生班毕业1人。有5人为硕士生导师,已培养了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机械工程三个专业的数十名研究生,其中部分同学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有3位教师担任了全国性的有关专业学会的理事、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和国家核心期刊的编委。本教研室的教师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电设备CAD/CAE/CAM、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测试、机械振动及噪声控制、设备故障诊断、机电设备自动化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本教研室的教师在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校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教书育人奖9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部级统编教材8部,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国家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宣读和发表论文100余篇。
机械制造教研室
机械制造教研室是由原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教研室于1999年10月合并而成。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助教2人。主要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PLC控制原理及应用》、《液压传动与控制》、《科技文献捡索》、《专业外语》及交通学院、生化学院等学院《互换性及测量技术》等课程,同时承担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现代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三个模块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同时,担负“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工程”等硕士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教研室的教师在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十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领域:机械CAD/CAM、CIMS、CAPP、液压传动与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机电控制教研室
机电控制教研室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7人,助教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13人,博士研究生4。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两年来,完成科研多项,科研经费合计137万元。近年来,荣获全国第七届发明展览会金奖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并拥有“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点,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人。
近几年教研室开展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磨料磨损过程数字仿真及其磨损机理研究”、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学科建设”、云南省计算机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分散网络化制造技术研究”、云南省电子与信息计划项目“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研发与应用”(摩擦磨损CAE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高水头大流量混流式水轮机叶片流激振动机理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集成环境下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虚拟样机的建造与实现”、省教育厅基金“开放式智能化微机数控系统开发平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省教育厅基金“废钢铁破碎机理研究”、省教育厅联合测试基金重点项目“内燃机气缸套摩擦表面形态分析及磨损机理研究”、企业委托项目“30T立式钢卷夹钳虚拟制造”、企业委托项目“立式数控铣虚拟设计平台的研究开发”、企业委托项目“XK640立式数控铣虚拟制造”、企业委托项目“1360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企业委托项目“950同步电动机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企业委托项目“超微细TiO2导电粉体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等。
“机电控制教研室”下设“虚拟制造及数字化工程”及“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两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方向的模块。
材料成型与控制教研室
材料成型与控制教研室及材料加工学科,其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昆明工学院铸造教研室和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是学校成立较早、学科水平较高、科技服务能力强、发展势头较好的教研室和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在云南省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材料液态成型等领域长期以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材料加工学科经多年调整、组合、拓宽、提高和发展,适应国家最新的学科专业目录和社会需求,已涵盖了原来的铸造、焊接、锻压、热处理四个专业,已发展成具有博士后、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本科等多层次的完整系列的教育体系。已为国家及云南地方建设培养了400余名本科生,130余名硕士并联合培养了10余名博士,他们多数已成为材料加工领域的中坚力量。
材料成型与控制教研室有一支年龄、知识和学科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6人,有多人曾到国外留学或合作研究。现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校长周荣教授等。在读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研究生8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表面工程方向)本科学生90余人。
多年来,教研室及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内、省内企业技术难题,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国和云南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云南省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委托项目200多项。98年以来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14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近200余篇,撰写高水平论著5部。在研的主要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创新基金、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年在研经费300余万元。在长期的科研工作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形成了耐磨耐蚀耐热材料及复合材料加工制备、金属材料半固态成形技术、材料表面工程、材料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模具材料及加工等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教研室及材料加工学科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基础。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有长期合作交流,每年均有知名教授来校讲学。特聘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加工专业博导柳百成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材料学院院长邢建东博士为兼职教授。近年来,有近10余人次出国研究、进修、访问、攻读学位。与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签订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铸造学会、热处理学会、锻压学会、耐磨耐蚀耐热材料协会所在。
工业工程系
工业工程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本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为重点,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以求得企业系统整体优化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
基本情况
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始建于1999年,2002年经国家批准获得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点,2003年由工业工程教研室改编成立工业工程系,下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和硕士授予点(含工学硕士及工业工程、工程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现有在校本科生近200人,在读研究生80多人。
办学条件
具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师资精良、结构合理。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和省级重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30多篇。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物流与仓储实验系统、工业工程装配流水线、人因工程实验系统和工业工程模拟仿真与优化系统等功能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即将落成,可为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践和课外科研活动提供内容丰富的实验环境。图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场景以及部分获奖证书。
主要课程
基础工业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学、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与设施规划、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等。
毕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等部门,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预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率
2010年就业率为95.32 %,位居全校就业率前5名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由原机械制造系和机械电子系拆分组建而成。具有博士后流动站、“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承担机械振动基础、工程信号分析、机械设计方法、机电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等本科教学任务。承担硕士研究生机械动力学、现代控制工程、工程信号分析等课程教学。机械振动学科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检索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编写教材多部。
机械电子工程系
专业背景
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机械电子工程系所属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2003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主要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的工程测试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
在工程实践中将机械技术、测控技术、信息机技术和流体传动技术相结合是机械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特色。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形成“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控制”、“智能测试与控制”、“机器人技术”、“产品三维建模及力学特性分析”等多个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方向,研究工作涉及机械、矿冶、化工等诸多领域。
师资队伍
机电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全部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读博士2人。
人才培养
近来,机械电子工程学位点每年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0余名,每年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100余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任务。
教学情况
机械电子工程系每年指导“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学生100多人,承担了“工程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和“机电传动控制”等5门专业必修课,以及“机器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EDA”、“液压伺服系统”和“气压传动与控制”等12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近年来,我系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吴涛老师获得2009年“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由伍星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周俊、刘鑫分别获得美国NI 2010年毕业设计竞赛二等奖及鼓励奖。
合作交流
机械电子工程系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有效促进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生产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成果
机械电子工程系教师近5年来承担了大量纵向、横向等各类科研项目,合同经费达700余万元,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17篇。
发展展望
机械电子工程系将继续引进机械电子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制造等方向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科研实力,进一步拓宽科研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和与企业的联系,保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领先优势。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现有在职教师12人,平均年龄40.6岁,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分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8所不同的高校。年龄结构方面:46~50岁教师5人,占41.67%; 45~36岁3人,占25.00%;35岁以下4人,占33.33%。职称结构: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本系教师总数50%,其中:教授3人,占25.00%;副教授3人,占25.00%。中级职称以下教师6人,占50%,其中:讲师4人,占33.33%;助教2人,占16.67%。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占33.33%,在职攻读博士1人,其中45岁以下博士4人,占该年龄段教师比例57.14%。学缘结构中,本校毕业教师5人,外校毕业教师7人,分别占41.67%和58.33%。
本科生教学:主要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概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数控机床》、《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学科基础课。承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两个模块方向的模块课程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研究生教学:主要承担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负责“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士点的建设及管理。已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科研成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863、国家攻关和省级重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60余项,2005年以来承担项目30余项。在研科研项目经费200余万元,在研教学研究项目经费170余万元。获国家等各级各类奖励4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云南省“百佳创新班组”奖1项,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并有多人次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等多种奖励。1人为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编写教材专著8部,CIMS技术专题音像出版物1部。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EI收录25篇。
近年来我校和瑞典布莱金工学院的校际交流计划率先在我系开展,该交流计划在学生培养、教师和教学交流,以及科研交流3个方面开展合作。该计划已进行了6年,从我院优秀本科和研究生中择优选送了近40名学生赴瑞典攻读机械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生,三批交换学生顺利完成海外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有20余名双方教师进行互访交流,瑞典基金会为该校际交流已投资150万元人民币。
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械CAD/CAM /CAPP/CIMS,数控技术,机械动力学,实验动力学,非线性声学,疲劳与断裂力学,可持续发展,机电产品创新开发,制造业信息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学学院设置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工业工程系、包装工程系,以及工程图学教研室、机原机零教研室、金工教研室及实验中心共9个教学单位。建立了矿冶装备集成开发研究所、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研究所、机电技术研究所、振动噪声工程中心、CIMS应用研究中心、流体控制工程研究所、虚拟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所、矿山机电工程研究所、KUST-HMI振动噪声及检测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学院的科研和教改成绩显著。近五年来,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主持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
全院教职工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我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进取,为把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以机械学科为基础,机电一体化、现代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工程等科学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材料保护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92年,前身是原昆明工学院-天津玛钢厂可锻铸铁研究所镀锌试验室。主要从事钢铁零件表面的机械镀,热浸镀镀锌、镀锡,化学镀方面的工艺、设备和原料的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所在机械镀的工艺理论研究和机械镀的工业应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所自1999年以来成为机电工程学院机自系表面工程技术模块本科教学、毕业设计的实验基地,并培养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所现有8名成员,研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有6人具有硕士学位。
研究所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至2003年获得相关技术和产品有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11个厂家正常使用。转让或被采用的主要成果是:环链机械镀锌工艺及设备、机械镀工艺及设备、五金件机械镀锌工艺及设备、零散件机械镀锌工艺及专用设备、挖掘机油箱机械镀锌工艺及设备、表面工程技术合作、射钉机械镀锌专用设备、建筑五金件机械镀锌工艺的开发等。
研究所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研究条件,拥有比较齐备的试验设备。研究所已建立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械镀锌工艺及应用技术;机械镀成套设备;机械镀合金化;热浸镀锌、锡工艺设计及开发;热镀合金液的表面改性;微波干燥工艺和设备;镀铁修复技术。研究所今后发展计划是:重点发展机械镀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以已进入工业应用的科研产品的部分收益及纵向的研究经费维持新项目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形成研究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流体控制工程研究所
1980年经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批准,成立了昆明工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室,1996年经学校批准成立流体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所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及一批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机、电、液、气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研究;绿色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研究;液压、气动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该学科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研究所成立以来,一直独立承担了机自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模块的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承担了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控制理论基础、测试技术、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新型液压阀及系统故障诊断、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液压控制工程、现代控制理论、机器人技术、液压测试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在液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
研究所已招收了16届硕士研究生,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31人,其中有17人考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有10人。
已完成科研课题40项,其中纵向课题11项,横向课题2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将11项,获国家新型专利10项。共承担科研项目6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1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主编的教材专著有:《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液压控制系统导论》、《控制理论基础》、《液压与控制》、《新型液压阀及系统故障诊断》。参编的教材有:《金属切削机床液压传动》、《液压振动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控制理论》、《液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设计手册(振动篇)》、《机电液设计手册》。
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92篇,其中“六自由度液压机械手研究”、“异形仿形车床的动态特性研究”等被ISTP检索。研究所为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的理事单位和挂靠单位,曾经承办《流体控制工程》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同时,还是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液压气动分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主办和承办了10多届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机电技术研究所
机电技术研究所是一个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实体。现有人员5人,研究方向为机电技术应用、现代制造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3人。以机电技术研究所为学术骨干单位,联合其他所室共同承担了云南省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承担了云南省省校合作项目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学科共建。
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是:表面形貌数字仿真与真实摩擦表面润滑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磨削表面形貌数字模拟及磨削表面接触研究(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CIMS信息模型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二维烟机零件的CAD/CAM研究(省教委重点项目)、云南省“九五”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省教委项目)、磨料磨损过程数字仿真及其磨损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学科建设(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分散网络化制造技术研究(云南省计算机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研发与应用(云南省电子与信息计划项目)、高水头大流量混流式水轮机叶片流激振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弹性效应分析部分)、集成环境下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虚拟样机的建造与实现(省自然科学基金)、开放式智能化微机数控系统开发平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省教育厅基金)、废钢铁破碎机理研究(省教育厅基金)、内燃机气缸套摩擦表面形态分析及磨损机理研究(省教育厅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立式数控铣虚拟设计平台的研究开发、XK640立式数控铣虚拟制造、30T立式钢卷夹钳虚拟制造、1360自动控制系统研究、950同步电动机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超微细TiO2导电粉体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等。
模具新技术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学模具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以研究开发及推广模具新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培养模具技术人才为目标。现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人。近年来,先后承担云南省基金项目、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8项,横向协作项目20余项。
该研究所除承担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具方向本科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承担该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读研究生10余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模具CAD/CAM/CAE技术,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精密模具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快速模具制造系统,材料成型新技术,模具新材料及其处理方法等。
虚拟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所
虚拟设计制造技术是以CAD/CAE/CAM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技术为前提,经过统一的三维建模形成虚拟的环境、虚拟的过程、虚拟的产品。通过虚拟制造及时地发现产品设计和工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缺陷,进行产品性能和工艺的优化,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为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其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CAD/CAE/CAM集成及虚拟表示技术
研究所成立以来,完成和承担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昆明市外经委项目、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共计11项的研究工作。科研经费累计达160万余元。近3年,已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研究所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研究所在读研究生共计20余人,已毕业研究生10余人。
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研究所
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1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博士2名。研究所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在读19人。
研究所研究方向的特色为:以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为主要对象,采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结合西部大开发及云南省矿产、烟草、旅游和生物资源开发等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加快信息流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主要研究方向有:(1)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企业系统集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企业建模、工作流管理)、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在逆向工程技术和产品协同设计制造技术方面进行研究);(2)并行设计方法及新产品研究开发:通过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和仿真设计,采用机械动态仿真和虚拟样机技术,对上述机电产品进行工程数值分析,结构和过程优化,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有限元分析技术、多体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技术、虚拟装配技术等先进手段,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改善性能,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近年来,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国家863、国家攻关和省级重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在研项目经费2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云南省优秀软件奖1项,云南省“百佳创新班组”奖1项,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并有多人次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等多种奖励。1人为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主编教材专著7部,CIMS技术专题音像出版物1部。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EI收录12篇。
研究所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建设了较好研究开发环境和平台系统,相关的设备条件主要包括:高性能计算机近30余台和高速网络系统,配备UG、solidedge、Ansys等多种软件,还配备有价值数百万元的精密测试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地支撑。
材料成型与控制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过程控制与设备设计的工作,是专门为铸造、焊接、锻造、热处理等材料加工工程提供先进的工艺、材料及成套装备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所。现有人员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主要研究方向有:(1)材料加工近净成形技术;(2)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3)材料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
研究所承担了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教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30余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是:铸铁材料断裂韧性的可靠性研究﹑铸铁纤维复合摩阻材料的研制﹑脆性金属纤维复合材料综合摩擦性能研究﹑铝合金壳体铸件试制﹑大型铸件凝固模拟软件开发﹑真空实型铸造铸件收缩率的模拟试验研究﹑铸件质量保证专家系统研究﹑锅炉质量分等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系统﹑三进三出UPS系统设计﹑计算机在工程制图的应用﹑热锻模焊接修复新材料研究﹑昆明官房建安公司计算机行政管理系统。
开发的“七彩虹 Rainbow FT”铸件凝固模拟软件已在生产中实际应用,其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取得国家专利“单相三相交流两用电焊机”1项。编写或参编工科类教材有:《机械工程材料》、《AutoCAD 2000(中文)基础教程》、《工业设计工程基础》、《Solid Edge V12 三维设计教程》4本。
CAID研究所
CAID研究所在机电工程学院和工业设计系的领导下,同校内外其它校、院、所等单位紧密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并为工业设计系各专业开设与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相关的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工作,为设计艺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建筑学等硕士研究生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研究方向主要是产品艺术设计、民族民间工艺、民族环境艺术设计、民族装饰艺术设计。
在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的教师有9人,有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6人。研究所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20余项,正在进行的有8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抱轨缆车安全装置设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研究所拥有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绘图机、复印机等仪器设备80余台,研究所装备及条件可以满足相关研究与设计的需要。
研究所今后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是:瞄准21世纪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与应用问题,跟随世界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发挥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优势,以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为核心,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数码影像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成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CIMS应用研究中心
CIMS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中心自成立以来,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主要研究发展方向,坚持走“官、产、学、研”联合的道路,先后承当了国家863/CIMS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CIMS应用示范工程等科研项目近20项,立项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中心先后投入了上百万元的资金进行中心建设工作,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创建了良好的应用研究环境,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的一个新兴重点学科发展方向。
“中心”现有骨干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有4人取得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认证的培训教师资格证,6人是云南省科技专家信息库的专家,1人为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
中心立足于教学、服务于社会,几年来培养了工学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共53名,这些研究生在论文阶段全部随项目从事CAD/CAE/CAPP/CAM、DPM和MRPII/ERP/CRM等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课题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大部分在硕士毕业后又进入了上海交大、浙大、北理工、北航、南航等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余均就业于如意的工作岗位。除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外,中心还面向本科教育开设了“制造业信息化模块方向”,并为企业培养了200余名各种层次的CIMS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人才。可以说,CIMS中心已成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高级人才培养和应用推广的重要基地。
经过中心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专著两本和音像出版物1部。中心承担的云南省CIMS应用示范工程——云内CIMS应用示范工程(一期)于2001年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电视专题片——“CIMS—制造业腾飞的翅膀”获2000年云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科普作品奖;“低压电力扩频载波远程自动电能采集综合应用系统”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2003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百佳创新型班组”称号。
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所
研究所是以新兴学科工业设计为主干,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以产品创新设计为重点,联合各种学科全方位开展科学研究、新品开发、新材料研制、系统应用和技术服务工作,为云南企业技术进步,新品开发和出口创汇做出贡献。研究所主要进行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融汇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开展创新设计、可靠性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虚拟设计、网络化协同设计和设计方法学的研究。
其研究方向主要有:创新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网络化协同设计与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
研究所成员有徐人平教授、何邦贵副教授、曾进高级经济师、袁涛副教授、沈德昆副教授、段小建副教授、王坤茜讲师、李婕讲师等。
研究所开展的纵向科研项目涉及到研究所的各个研究领域,已结题的纵向科研项目有:面向云南省旅游产品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形系统的开发应用(云南省省校合作项目),高效节能低噪耐磨翼型风机研制开发(云南省省校合作项目),FMS柔性制造系统总体设计(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CAID系统开发研究(云南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鲜切花保鲜包装研究(云南省经贸委科技开发重大技术创新项目),TH6350卧式加工中心开发(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滚动轴承可靠性研究(云南省科委基金项目),昆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问题研究(昆明市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云南省教委基金项目“云南地震概率危险性分析研究”、“应变疲劳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技术经济分析研究”,“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可靠性社会学研究”,“NURBS曲线的交互式修形研究”,“摩擦学系统润滑和磨损模糊综合评判及磨损诊断”等。研究所在研项目有:基于快速成形技术的云南制造业技术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ox CAM3D设计和效果图(美国Danly公司项目)、东巴象形文字图形化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云南省教委项目)。
研究所近年来发表了论文300多篇,主要发表在中国机械工程、应用力学学报、应用科学学报、工程力学、航空材料学报、仪器仪表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工程数学学报和机械强度等刊物,其中两篇被国家标准采用,30余篇被国内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研究所主编参编、参加完成的专著、教材、译著有《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构成》、《形态构成》、《现代市场营销学》、《中国铅同位素考古》等。
历史上在开发新产品中曾多次获奖。其中“飞机结构定寿方法研究”曾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T7220A立式金刚镗床造型设计”曾获云南进步三等奖,首届全国机床工具博览会优秀造型设计奖,TQ88型自行车获轻工部金龙腾飞二等奖,“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及其影响”获云南省2001~2001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资料图纸展示摄录像书写一体化装置”等多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所十分注意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曾邀请中美PTP(People to People)民间交流美国平面设计代表团访问昆明,在昆明主办或协办了昆明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第八届亚洲辐射固化国际会议,以及全国第三届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研讨会,全国先进制造技术学术研讨会,全国汽车技术研讨会,全国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研讨会等。主编或副主编了快速成形与快速制造、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进展、数学与计算和现代汽车技术等学术论文集。邀请了德国汉堡大学包装研究所艾思克斯教授,瑞典ODD设计研究所ERIK主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泽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吴骏恒教授到作学术报告。产品创新设计研究院在昆接待并进行学术交流还有科学院院士高镇同教授,工程院院士张福泽、潘云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费斌军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高德远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成教学院院长童小燕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学院院长孙秦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委员会理事长王至尧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快速成形技术委员会主任颜永年教授,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志刚教授,陕西省风机泵研究中心主任席德科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
新材料研究所
新材料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现有人员7人。在该研究所作课题的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该研究所既是机自系教师的科研基地之一,是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的研究基地。研究所已形成“金属基硬面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研究”、“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材料腐蚀和磨损速率预测计算模型研究”三个专业研究方向。
该研究所曾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3项,担任过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4项,省攻关课题1项,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10余项,正在研究中的课题有:(WC-M)纳米陶瓷涂层的制备及其纳米效应研究(国家基金课题)、多元氧化物纳米涂层复材的制备及其磷化工应用研究。
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通过鉴定的成果6项,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一项获国家发明3等奖,两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两项获省部级3等奖,两项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展金奖;(2)研究所成员共申报和取得国家专利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项,适用新型专利两项;(3)研究所的专职和主要兼职人员,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共发表论文104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刊物上发表的占49篇,被美国SIC和EI收录3篇。
材料先进制造工程研究所
材料先进制造工程研究所从事先进材料及其制备加工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有近40年的历史,从事耐磨耐蚀耐热材料等机械工程特种材料研究与开发也有10余年历史,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厂矿委托的科研项目,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为厂矿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为云南省铸造学会、云南省耐磨耐蚀耐热材料协会学术委员会、技术开发中心所在。
研究所承担着包括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耐磨耐热耐蚀材料、半固态成型、金属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及加工工艺等方面。在职人员中有5名教授、副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4名博士,近20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可以培养矿业工程耐磨材料方向博士、培养材料加工工学硕士和机械工程硕士。
研究所研究开发的耐磨材料——控制冷却贝氏体/马氏体球墨铸铁、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陶瓷颗粒/钢铁基表面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等可用于电力、冶金矿山、建材、煤炭领域中的以磨料磨损为主的各种易损件上。经攀钢矿业公司、拉拉铜矿、会里铅锌矿、昆明水泥厂等单位使用效果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所在计算机辅助耐磨件铸造工艺设计研究、真空实型铸造、V法造型、差压铸造、镶嵌铸造等工艺研究与开发上也作了一系列研究 。研究所可帮助厂矿进行磨损系统分析、试验,进行新建和改建铸造车间的设计。研究所还具有中试生产能力,可承接耐磨、耐热、耐腐蚀等铸件的生产开发。
研究所可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有:贝氏体/马氏体球墨铸铁耐磨件生产技术、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耐磨件生产技术、铬系铸铁、铸钢耐磨件生产技术、优质镍硬合金耐磨铸铁生产技术、真空实型及V法造型技术、耐热钢、不锈钢生产技术、陶瓷/钢铁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生产技术、陶瓷/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生产技术、耐磨涂层技术等。
球铁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学球铁研究所于1998年9月成立,是以各种新型球墨铸铁的组织性能(包括球化机理、凝固过程)研究开发为主,并从事新型铸造合金、铸造工艺工装设备和铸造技术研究开发的研究机构。
研究所成立以来,舒信福、曲文斌、颜礼功、丁恒敏、周晓玲、赖锡鸿、张钟彦、李增、王坤茜、李锡荣、和秋保等教师参加了研究工作。
本所在科研方面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并已圆满完成云南省教委基金项目6项、云南省应用基础基金研究3项、云南省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技术转让项目2项。现正在主持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信息产业重点攻关项目中子项目、云南省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各1项。至今共获得纵、横向研究经费数百万元,主要科技成果已创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本所先后获得过省科技进步奖和市、厅级科技进步奖近20项;发表科学论文5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获奖情况:2001年由舒信福主持的“低碳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3等奖,2001年由舒信福主持的“低碳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获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1等奖,2001年由舒信福主持的“低碳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获第13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5年由舒信福主持的“铸态球墨铸铁生产新工艺”成果获昆明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促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生产结合奖”等。
该所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作为技术支撑,主要业务范围为:低碳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铸态贝氏体高强度灰口铸铁、铸态(铁素体、珠光体)球墨铸铁生产新工艺、准铸态奥氏体—贝氏体铸铁、高铬耐磨—耐热—耐蚀铸铁、消失模铸造、铁模覆砂铸造、艺术铸造铸件及各种新材料、材料制备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材料可靠性研究、各种焊接工艺及技术的研究开发。
振动噪声工程中心
振动噪声工程中心是在中国振动学科创始者屈维德教授的领导下创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以屈维德教授为主首的原昆明工学院机械系机制教研组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关于机器减振、消振的科学研究。屈维德、杨橚、唐恒龄、廖伯瑜等教授为在此学科享有较高声誉的学者,《机械振动手册》(《机械工程手册》第21篇)、《振动手册》、《机床动力学》、《机械动力学》及《现代机械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等多部被国内同行誉为最高水平的学科著作。
振动噪声工程中心自建立以来一直从事工程振动、冲击及噪声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并为国家及云南省的机械、建筑、水利水电等行业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振动及噪声问题。多年来,振动研究室共完成云南省‘八五’攻关项目、工业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昆明理工大学振动与噪声学科在机床动力学、机械结构动态分析与设计、动力学建模、设备故障诊断、工业噪声测量与控制等学科方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科研经验,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学科发展基础,现有教学及科研人员7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工程振动与噪声问题的日益突出,原属基础学科的振动及噪声学科正逐渐与现代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兴学科技术融合、呈现向工程化应用发展的大趋势。面向工程发展起来的振动工程学、机床动力学、工业噪声控制学、设备状态测控与故障诊断等新兴学科不仅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技术并在航天、机电、水利、船舶、建筑等工程领域中显现出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学科生命力。
实验中心
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由学院直接领导。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全院实验室,负责承担全院的实验教学工作和机原机零、金工、制图等校级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工作,并承担和参与了许多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实验中心现共有实验技术人员2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5名。实验中心下设13个实验室,现共有设备2109台(套),实验室占地约12000平方米。
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本学院各专业、各学科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及实验教学大纲,健全完善实验教学文件。在实验教学中,吸收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实验教学资源,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实验方法,具备科学实验能力,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
实验中心,正在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开发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实验中心将努力创造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工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
实验中心下设机械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气动实验部分)、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机原机零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机械制造(切削)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振动噪声及测试分析实验室、热加工铸造实验室、金属材料热处理实验室、制图模型室、工业设计实验室、工程机械实验室等实验机构。
院徽以“昆工红”加“机电蓝”为主色调,外观形状与昆明理工大学标志保持统一,外圈上方为“昆明理工大学”名称,直观简洁。
院徽内部以徽章形式呈现,徽章是历史与荣誉的象征,它体现出学院的悠久历史、品牌高度,也使学院logo更具品质感,徽章内部为一个立体的齿轮图形,直观表达“机电”,徽章下方标注以“1954”,凸显学院的历史悠久以及文化沉淀。
院徽大气简洁,具有学院风范,色彩复古自然,整体外观与昆明理工大学logo保持一致性。
院徽
策机立范 正心济物
1、暗合北宋大家张载,被后人传颂不衰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策机立范,正心济物”,言简意宏,鼓舞人心,为年轻的机电学子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标准和方向,给予了精神上的引导,为他们将来担当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打下了稳固的支点。[2]
党委书记:李金涛
院长:伍星
党委副书记:陈抿名
副院长:刘美红、张晓龙、王立华、刘韬
党委委员:杨晓京
正处级组织员:孙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