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云南工学院农机系创建。
1981年,拖拉机设计制造专业调整为汽车拖拉机运用专业。
1984年,云南工学院农机系更名为云南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拖拉机运用专业调整为汽车应用专业。
1989年,设汽车设计专业。
1992,汽车设计专业停招。
1994年,云南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更名为云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1996年,学院进行了第一次学科专业调整,原来的汽车专业和内燃机专业撤消并入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并成立新的交通工程专业,学院的名称也由汽车学院更名为交通学院,设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含:汽车运用、内热机两个方向)。
1998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学院再次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调整组建成交通运输专业。
1999年,云南工业大学并入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2002年,学院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又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
2003年,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新增车辆工程本科专业。
2011年,车辆工程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交通运输工程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设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8年,交通运输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
本科专业: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车辆工程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物流工程[1]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22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岭高端外国专家1人,云岭青年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学科方向团队5个,校级学术青蓝1人。[1]
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雷基林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雷基林、熊坚、毕玉华、戢晓峰等[3]
学院活动(4)截至2020年6月,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于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与探索项目专业1个,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1个,云南省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1个,云南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设有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物流工程、车辆工程实验中心以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实验室。[1]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交通工程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与探索项目专业:车辆工程
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车辆工程
云南省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物流工程
云南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运输
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道路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1]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动力机械及工程、车辆工程[4]
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交通运输工程[1]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8个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科研平台,其中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云南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人,云南省智库1个,昆明市重点实验室2个,昆明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校级创新团队4个。[1]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汽车连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智能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省发动机高原特性及先进技术创新团队
云南省智库:云南综合交通发展与区域物流管理智库
云南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高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
昆明市重点实验室:昆明市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昆明市高效清洁内燃机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5]
昆明市工程技术中心:昆明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工程技术中心[1]
截至2020年6月,学院近5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务院亚洲区域合作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32项,总到账经费规模达6598万元,年均到帐经费1320万元,年人均科研经费30.7万元。
截至2020年6月,学院学院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469篇,其中SCI/EI收录15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124件,软件著作权47项,出版专著14部。[1]
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
邓晰文 | 基于流固耦合传热的内燃机活塞内冷油腔多目标优化设计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陈贵升 | 基于天然气缸内分层与热力学状态耦合控制的诱导燃烧机理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胡立伟 | 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挖掘融合的高原公路交通风险多因素时空耦合识别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以云南高原地区为例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秦雅琴 | 山区公路复杂交通环境下交通安全设施效用评价方法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何明卫 | 出行属性容忍阈值的特征及其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杨扬 | 基于口岸屏蔽效应视角的跨境物流网络演化机理研究—以澜湄合作为例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6] |
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
邓晰文 | 基于流固耦合传热的内燃机活塞内冷油腔多目标优化设计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陈贵升 | 基于天然气缸内分层与热力学状态耦合控制的诱导燃烧机理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胡立伟 | 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挖掘融合的高原公路交通风险多因素时空耦合识别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以云南高原地区为例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秦雅琴 | 山区公路复杂交通环境下交通安全设施效用评价方法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何明卫 | 出行属性容忍阈值的特征及其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杨扬 | 基于口岸屏蔽效应视角的跨境物流网络演化机理研究—以澜湄合作为例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6] |
标识
学院标识主体采用学校校徽标识,右侧书写学院中英文名称。[1]
职务 | 名单 |
---|---|
院长 | 雷基林 |
党委书记 | 马旭东 |
副院长 | 戢晓峰、秦雅琴、何明卫 |
党委副书记 | 王懿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