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钢琴家。1942年1月5日生于米兰。9岁首次登台演出。1959年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1957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60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后从A.B.米凯兰杰利深造。1974年在纪念A.勋伯格诞生100周年音乐会上演奏了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获好评。他还以演奏C.C.普罗科菲耶夫、B.巴托克、P.布莱兹和L.诺诺的作品著名。他的演奏爽朗、有气魄,逻辑性和整体性强,音色明亮,富有戏剧性。录有大量唱片。
如果要评选当今国际乐坛10位最伟大的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一定榜上有名。波利尼1942年出生在米兰。父亲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也是一位音乐素养颇高的出色小提琴手;母亲是一位业余歌唱家。
波利尼5岁起跟随卡罗·罗纳蒂学习钢琴,9岁在米兰举行了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被誉为音乐神童。进入米兰音乐学院之后,拜著名教授卡罗·维德索为师。波利尼1957年,在米兰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肖邦的练习曲,引起关注。翌年,15岁的波利尼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了第二名,当年第一名空缺。1959年波利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0年参加了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在参赛的89名选手中,波利尼年龄最小。面对高手云集的肖邦大赛,波利尼以其出类拔萃的演奏荣获第一名。对此,比赛评委主席——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无比感慨地说道:“如果论技术,真不知我们在座的评委中有谁能弹得比他还好。”
波利尼籍此声名鹊起,世界各地的邀约纷至沓来,获奖同一年,他开始在欧美各国巡演。巡演中结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如卡尔·伯姆、卡拉扬、科林·戴维斯等,在与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的合作中,阿巴多对他的演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其受益匪浅。随即波利尼决定要淡出舞台、潜心苦练——退隐8年,多方求教,并拜在著名钢琴大师米凯朗基利门下重新学习手指触键等技法。
重返舞台的波利尼,演奏技艺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演奏曲目大大拓宽。1968年在伦敦伊丽莎白音乐厅演奏肖邦《24首前奏曲》轰动英国,大有中国武侠重出江湖、扫平天下之势。《经济时报》评论家说:“这是我平生听到的最伟大的演出。波利尼在隐退8年的刻苦训练中,技巧已炉火纯青。他的音乐不再是一面体现个性的镜子,而是一把能击中人心的利剑。”波利尼从此跻身于国际顶尖钢琴演奏家的行列之中。2006年参加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他首度来华。
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从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到近现代作品均有涉猎,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曼佐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深受好评。波利尼天生一双大手,微微张开就可以轻松地覆盖键盘上的八度音程,有人戏称“波利尼有11根手指”。
与很多当代钢琴大师一样,波利尼也是一位既弹琴又指挥的“双料音乐家”,自1978年首次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后,成功指挥过多场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波利尼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最经典的是肖邦《夜曲》全集,据说在波利尼之前,还没有一位意大利钢琴家演奏过肖邦《夜曲》全集。波利尼被誉为是演绎肖邦音乐的权威。不仅如此,波利尼也擅长演奏幅度、力度较强的作品,波利尼在演奏中总是在竭力追求音乐的最完美呈现。
波利尼十三岁时退出了学校的正规学习,转而从师于一位私人老师。十八岁的时候,令他自己都惊讶万分,波利尼在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中一举夺魁。
华沙胜利后的十八个月,波利尼从现场音乐会隐退了。
在六十年代,全世界所有伟大的钢琴家都来到米兰献艺。波利尼聆听了他们的演奏,更有机会了解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鲁宾斯坦向他吐露了心声,告诉了波利尼他上台前到底有多紧张。米开朗杰利,这位二十世纪脾气最古怪的完美主义者成为了波利尼的老师。波利尼开始录制唱片了,并成为了演奏布莱兹和斯托克豪森的第一高手。
七十年代,由于在向广大民众推广音乐中取得的成就,波利尼被誉为了音乐共产主义的领军人物。他曾多次和阿巴多合作,来到工厂中为广大工人演出。
波利尼既演奏贝多芬,又演奏勋伯格。正因如此,他才会处心积虑的策划了在卡内基大厅两年间的演出曲目,这些曲目的创作时间跨度竟有两千年之久。正因如此,他才会一心推崇斯托克豪森的钢琴曲第十号,这首曲子中踏脚与和弦的运用就像天空中架着的并行电线,密集成串的音符连起的滑音就像炸开了似的。
为了是自己的双手不至于受伤,波利尼必须戴上手套。“布莱兹和斯托克豪森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杰出的大师。”波利尼坚持道。他并不从根本上反对“新调性主义者”,例如约翰·亚当斯,只是他的作品不能与那两位相提并论。
的确,波利尼打算为DG公司录制这首钢琴曲第十号,但是一旦提及当代的录音工业,他便愁眉不展。他的一些销量并不大的唱片必须一直被保留在唱片目录上,波利尼与唱片公司的合同是以此为条件的。但是他对于那些只以盈利为目的的唱片公司并不信任,他无法预料这些不断合并,减产的唱片公司下一步将会怎样。
其实波利尼最杰出的成就并不是对于新音乐宗教般虔诚的探索,而是在于对挖掘古典曲目新的意义的不倦追求。他录制的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就是一个明证。其中所体现的生动清晰的整体建筑感是十分罕见的。
这种方法典型的反映了波利尼的钢琴演奏之道。他录制的肖邦叙事曲初听之下可能显得将原来作品中的诗意打了折扣,但实际上波利尼对每首曲子都精雕细琢,而整体上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任何其他的作曲家达到了肖邦达到的音响世界。”波利尼强烈地反对那些试图在1830年生产的普雷叶尔牌钢琴上演奏肖邦的所谓纯粹主义者。
“要是以为作曲家的作品都只是为他所处的时代的乐器而作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要想一下贝多芬的情形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了。他的想象完全超越了当时的钢琴和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贝多芬如此,肖邦同样如此。他的曲子是为了比当时的钢琴更加出色的钢琴而作的,甚至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钢琴。”就钢琴这件乐器本身而言,波利尼以为它的发展远未达到尽头,“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钢琴将会继续发展完善。”波利尼如是说道。
DG 415 371-2 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39 770-2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DG 431 596-2 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巴多)
EMI CDM 7 64354 2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克雷茨基)DG 413 794-2 肖邦:练习曲
DG 427 322-2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DG 413 793-2 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423 249-2 勋伯格:钢琴作品集
DG 447 451-2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C大调幻想曲
主题:波利尼钢琴独奏音乐会
地点:保利剧院
时间:2006年10月4日
曲目:
勋伯格:
3首钢琴练习曲,作品11号
6首钢琴小品,作品19号
贝多芬: F小调第23(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
李斯特: 小品集,B小调奏鸣曲
主题:波利尼钢琴独奏音乐会
地点:国家大剧院
时间:2009年4月24日
曲目:
1. 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45号
2. F大调叙事曲,作品38号
3.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8号
4. b小调第一谐谑曲,作品20号
5. 四首玛祖卡,作品33号
6. 摇篮曲,作品57号
7. 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作品53号
肖邦诞辰200周年波利尼钢琴独奏音乐会
地点:国家大剧院
时间:2010年10月3号
曲目:肖邦:24首前奏曲,作品28号
德彪西:练习曲第二卷
布列兹:奏鸣曲第二号
波利尼生于一个极富艺术气息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意大利理性主义 (rational) 建筑学家基诺·波里尼 (GinoPollini) ,舅舅弗斯托·梅洛蒂 (FaustoMelotti) 则是声名显赫的雕塑大家。父亲的小提琴拉得很好,母亲既会弹钢琴又爱唱歌,舅舅在将雕塑作为自己的专业前,也曾做过职业钢琴家。波利尼家的屋子是当地极为著名的艺术家、音乐家及作家聚集地。
1960 年, 18 岁的波利尼因获得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而名声大噪,当时的评委会主席鲁宾斯坦认为,他的演奏比任何一位评委都要高超。接下去的几年,少年成名的波利尼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噩梦”。他因经常取消演出、长期紧张以及过分焦躁的演绎遭人诟病,他 1963 年在伦敦的首演被《泰晤士报》评价为“像是要去赶 9 点的火车”。
在某些人看来,波利尼与他的老师米开朗吉列一样,是“冰冷的技巧大师”:他的演绎精准,技巧上毫无缺陷,如同拥有“十一个手指”,但缺乏主观情感的投入。波利尼的性格有时很冷,他平时的嗜好是下国际象棋和读哲学书,那些认为他过分理性的乐评人写道:“谁能相信一个把音符当国际象棋那样算计的钢琴家呢?”可是同时,波利尼又有着充沛的能量。他热爱飙车,有一次因车祸摔断后背,严重到不得不靠每小时注射吗啡和可卡因维持生命。
也许,波利尼对音乐的诠释的确仰赖于细致的案头研究。在回答大多数问题时,他的头一句话都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要写一本书”。他崇尚理性节制的音乐,即便是对肖邦,他也始终排斥那些歇斯底里或者过分神经质的弹法。他认为, 19 世纪的演奏家信奉极端自由,但到了 20 世纪,对乐谱和作曲家忠诚的观念被慢慢建立起来,这种观念不该被放弃。想想托斯卡尼尼及鲁宾斯坦对肖邦所做的一切。他说:“肖邦是个对自己很严厉的人,始终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完美,同时又对音乐保持着巨大的热情,所以克制和自我斗争才是阐释肖邦音乐的第一步,我从不认为过多‘自由节奏' (rubato) 就是个性化的彰显。”音乐会上,波利尼的演奏充满激情,却不乏知性的控制。
波利尼的挑剔同时体现在乐器上。每年演奏 40 场音乐会的他,必然“随身携带”其钢琴及御用调音师。波利尼多次表示,其天价出场费的一半是付给那位调音师的。当被问起音乐会的意义时,波利尼表示,虽然自己并不在乎观众的反应,毕竟大多数观众不可能与他同时产生心灵感应,但音乐会归根到底是一种与观众的沟通。对他自己而言,音乐能轻松在脑中呈现,用双手弹奏出来,可是费力许多。在常规曲目结束后,他又演奏了 4 首安可曲,每回都未等观众的欢呼声停住,波利尼就回到座位上,琴声再度响起,他脸上洋溢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表明他绝不仅仅是想要取悦观众。波利尼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热爱安可的原因,“毕竟,我还有这个魔力,甚至令自己感到惊讶”。
肖邦也是当时的前卫音乐家波利尼是钢琴家中少有的现代派音乐“拥趸”,他弹奏布列兹、施托克豪森、贝里奥,甚至路易吉·诺诺、贾科莫·曼佐尼等人的作品。波利尼常将贝多芬的《降 B 大调奏鸣曲》、《迪亚贝里变奏曲》与巴托克的《在户外》或施托克豪森的《 Klavierst ü ck X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或韦伯恩的《变奏曲》作为搭配。
在发布会上,波利尼表示,这么做是在尽微薄之力。他反复呼吁应该打破对新音乐的偏见。他认为,当代音乐与之前的音乐并没有本质区别,关键是要让观众们熟悉起来。“布列兹音乐的美感使我陶醉,为什么要拒绝美?”他不认为现代音乐因复杂而与真情流露相悖,“许多中世纪音乐也很复杂,巴赫的复调音乐必须严格遵循某种规律,但这并未影响其流传”。波利尼认为,演奏现代音乐是年轻一代音乐家的职责,“不要忽视我们音乐宝藏中的这部分财富, 20 世纪的音乐语言至今未被公众熟知,真是一大憾事。人们都认为我是‘肖邦专家',要知道,肖邦的音乐在当时也是十分前卫的。我始终认为,未来音乐的发展轨迹上,钢琴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波利尼还与作曲家诺诺等人结为至交,他时常与诺诺和阿巴多谈论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他那与众不同的诗作为人类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也许是受到共产党员诺诺的影响,波利尼也十分痛恨意大利的政治状况。诺诺和朋友们也经常讨论现代音乐中静止的重要性,他说:“人们害怕沉默,他们没有意识到沉默也有意味。”诺诺应波利尼之邀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从智性、历史、文化等多种维度对音乐的可能性进行探索,是波利尼高出其他许多钢琴家的地方。
2016年03月08日消息,74岁高龄的意大利钢琴演奏大师波利尼将于4月3日亮相国家大剧院2016国际钢琴系列,这不仅将是波利尼大师第四度登台国家大剧院,此次北京之行也是大师本年度亚洲巡演在中国的唯一一站。在本场音乐会上,波利尼将为北京观众演绎浪漫主义时期两位作曲大师舒曼和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