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以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为依托,培养高层次人才及科学研究的基地。学院下设电子机械、工业设计、自动控制、电气工程、测控工程与仪器五个系和机电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建有“电子装备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27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67人。至2013年,在读本科生2800余人,硕士生700余人,博士生93人。

学院学科涉及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力学5个一级学科,拥有5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点、5个二级博士点、1个一级博士点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校专业最多,学科覆盖最广,实力雄厚、发展迅速的学院之一。以现任校长段宝岩教授为带头人的“先进电子机械工程”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四个学科群之一。

2008年以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973”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攻关、国防预研等课题。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邀请多名院士、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同时,我院2008年来派出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和联合定向培养,其中已有16名学成归国。

学院教学强调跨学科、宽口径培养,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锻炼。为全校开设的本科课程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有陕西省名牌专业2个。2008年以来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学院本科各专业均已成为国家建设所急需的专业,近几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学院适应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打好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教育、加强能力培养和突出专业特色为基本目标,力求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不断取得跨越,为把学院建设成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学院而努力!

学院领导

院长:李志武

负责学院全面工作

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仇原鹰

负责党委全面工作、研究生工作

副院长:邱扬

分管科研、学术活动

副院长 赵克

分管本科教学工作

副院长:吴

分管人事、行政、国有资产

党委副书记 陈波

分管学生工作

专业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是我国最早的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交叉与边缘学科专业。现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博士、硕士点;拥有“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专业曾培养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另外,本专业3名博士生分别荣获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称号和2004年、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的设计制造、科学研究、应用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的机电一体化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学、电子设备热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多数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中的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此外,2000年来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约占应届毕业生的35%―42%。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高等数理基础以及艺术、工程及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工业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能从事工业产品 (重点是电子信息设备和机电产品)的设计、研发、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工与电子线路、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造型材料与工艺、工程力学、模具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设计素描、色彩画、造型基础、立体构成与模型制作、视觉传达设计、产品速写、室内设计、产品效果图、美术史及艺术赏析、摄影与摄像、设计心理学、透视图、设计概论、设计史论、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设计管理;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多媒体技术、虚拟设计等。
本专业2000年来保送及考取工业设计、机械、电子、通讯、计算机、管理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人数的35%―42%。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7%以上,多数毕业生在全国各重点城市和直辖市、省会城市中的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和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自动化(Automation)

本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是基于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发展起来的宽口径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现代控制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ATLAB语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原理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机器人控制原理、运动控制、工程力学、过程控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可编程控制器、系统仿真、信号与系统、数字图像处理、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智能控制概论、模糊理论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优控制理论导论、检测与估值等。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分布于全国各个城市的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等,尤其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受到广泛好评。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以电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理论为主,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一门工程类学科。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系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宽广专业知识,兼具强电系统分析及弱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综合素质高,在运动控制、电力电子变换、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电子等民用领域以及航空航天军事领域全面发展,既可在研究机构、生产和开发单位工作,亦可在工矿企业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研究和系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现代驱动技术、供配电实用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电器控制及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I)(II)、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实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模糊控制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导论、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信号与系统、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射频电路基础、检测与传感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导论、Matlab与系统仿真、微机信息管理及多媒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等。
本专业2000年来每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35%―4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主要就业于全国各个大中城市,在一些电力部门、电厂、电气开发、电子信息开发单位、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研究所等企业、公司或研究单位。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拥有“通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部级重点实验室,具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从事信息现场检测、智能化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测控系统工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测试与管理、信息智能化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射频电路基础、大规模可编程器件技术、频率合成技术、传感器与信号调理、电子测量技术、光信息检测与处理、现代测试技术概论、自动测试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自动化仪表与系统、计量与测试技术、虚拟仪器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程序设计、自动控制理论基础、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仪器中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综合测试与故障诊断、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电磁兼容、微波电子线路、微波无源电路设计等。
本专业十分重视对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人才培养效果显著;2000年来每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35%―42%。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学生能够在高等院校、厂矿、企业、研究单位、设计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设备保障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封装技术

本专业是2009年国家首批电子封装本科专业,同时是全国唯一的电子封装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封装技术以高端电子产品制造为对象,由电子元器件再加工和连接组合以构成系统、整机及合适工作环境的设计制造过程。电子封装技术是现代高密度、高功率、小体积、高频率电子产品自动化生产制造的一项关键技术。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从事电子封装的机、电、热、磁等的设计、分析及封装自动化专用高端设备领域中科学研究、应用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应用型”机电一体化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射频电路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微电子技术概论、微电子测试技术、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工程传热学、机械设计及模具设计、电子封装结构设计、嵌入式技术及机电控制、光电检测、电子封装设备、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电子封装测试与可靠性、微机电及其封装技术、自动化设备概论、质量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计算机及通信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测试、研发、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也可攻读工学、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2013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约占应届毕业生40%。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电子封装技术

科研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控制与图像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主要针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大工程和理论前沿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学科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网络多媒体,中小型机器人系统,基于视频的DSP,ARM板的开发研究,现设有图像工程、硬件、网络多媒体三个基础实验室,基本形成了 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化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ASD研究所2008年以来承担多项合作项目. 科研成果曾获多项奖励;共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 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ASD研究所现有教授 2人,副教授4人,至2013年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三个硕士学科点,电路与系统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两个博士学科点,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所历年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有80多人,至2013年拥有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50人,形成一支勇于创新,具有拼搏精神的研究队伍。

机电科技研究所(简称机电所)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电子机械工程”211工程建设项目与“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基地,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依托单位,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机电所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了电子装备的机电耦合理论与方法,精密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特色研究方向。目前有研究人员5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教授18名、博士30名。

2008年以来,机电所承担了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总装预研和国防基础科研等研究项目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7200万元。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16项。近十年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机电所成立以来 ,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2008年以来,在IEEE Transactions、ASME,Elsevier等国外学术刊物和“机械工程学报”、“自动化学报”、“力学学报”等国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论文被SCI、EI分别收录62篇, 300余篇。

机电所已培养博士76名,硕士400余名。l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l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人获洪堡奖学金,2人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机电所与国内外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师资队伍

工程力学

硕士生导师:仇原鹰 徐亚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博士生导师:仇原鹰 刘明治 李团结 苏玉鑫 陈建军 郑 飞 段宝岩

贾建援 周德俭(兼)

硕士生导师:马洪波 马 娟 王芳林 刘明治 李 凯 杜淑幸 邵晓东

陈建军 郑 飞 段江涛 赵 克 殷 磊 崔明涛 曹鸿钧

盛 英 璩柏青 曹伯燕(校内)

机械电子工程

博士生导师:

段宝岩 郑晓静 仇原鹰 王龙 李志武 邵晓东 陈建军 周孟初
贾建援 黄进 王从思 陈贵敏 邱扬 田文超 平丽浩(兼) 周德俭(兼)
杜敬利 Alessandro Giua Witold Pedrycz

硕士生导师:

马伯渊 仇原鹰 王从思 田文超 田 锦 刘焕玲 过润秋 李志武
杜敬利 苏玉鑫 邱 扬 邵晓东 陈光达 陈贵敏 郑 飞 段宝岩
贾建援 黄 进 段清娟 段学超 朱言午 曹艳荣 米建伟 牛海军(校内)

机械设计与理论

硕士生导师:朱敏波 许社教 李团结 陈建军

精密仪器与机械

硕士生导师:王卫东 田文超 李团结 张菊香 黄 进 樊康旗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博士生导师:王家礼 刘贵喜 李小平 周 渭 郭宝龙 庄亦琪(校内)

李 智(兼) 莫 玮(兼)

硕士生导师:于建国 王 海 王家礼 白丽娜 任获荣 朱 红 张玲霞

李智奇 邱 扬 周 渭 陈晓龙 宣宗强 赵 克 赵 建

高建宁 孙 璐 王 辉 方葛丰(兼) 郭利强(兼)

电机与电器

硕士生导师:明正峰 赵明英 郑 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硕士生导师:千 博 马伯渊 王 龙 刘贵喜 朱荣明 过润秋 张大兴

张 强 张菊香 李 智 李志武 陈光达 周孟初 屈胜利

保 宏 段宝岩 贾建援 郭宝龙 韩保君 王安荣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

硕士生导师:于建国 付小宁 任获荣 闫允一 李小平 赵 建 郭宝龙

吴宪祥 朱娟娟

电路与系统

博士生导师:郭宝龙

硕士生导师:王松林 刘贵喜 李小平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博士生导师:李 智

硕士生导师:李 智 郭宝龙

办公机构

崔传贞:院办主任,本科生实践教学及学生竞赛

韩琪:本科生学籍管理

尹健伟:本科生教务考务管理

葛持恒:学科建设,科研管理

吴微:研究生管理

周蕾:党务管理

文娟:行政管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