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是整个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支柱,专业覆盖面宽,属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主要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等,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水平、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有用之才。
所培养的专业学术性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基本设计方法以及解决前沿问题方法的入门知识,具备较强的知识创新素质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能够从事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所培养的工程实践型人才要求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具备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培养的就业创业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的技术开发改造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基本工程经济观点,具有开拓进取、敬业务实、团队协作和乐观上进的人格素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主要课程:
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电子材料、固态电子器件、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技术、红外技术、红外物理、电介质物理、物理化学、纳米电子学、电子元器件等。特色课程:光电子技术、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固体物理、固态电子器件、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纳米电子学、量子力学等,以上特色课程同时也为陕西省或校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既可在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校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子类其它专业的相应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在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硕士点或博士点进行深造。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每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15%,考取硕士研究生40%以上。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是光学、信息处理与电子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现代测试技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为陕西省名牌专业。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水平、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基本设计方法和国际前沿技术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
专业学术型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专业核心基础知识和解决前沿问题方法的入门知识,具备较强的知识创新素质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工程实践型人才要求在各种光电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方面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掌握精良技能,具备独立发现和归纳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业创业型人才要求能够从事光电信息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开拓进取、敬业务实、团队协作、乐观上进的人格素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技术、傅立叶光学、光信息处理、光纤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纤通信系统、光电系统设计、光电成像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等。特色课程: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以上特色课程同时也为陕西省或校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较广,具有“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精术业”的特色,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到100%。每年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15%,考取硕士研究生40%以上。本专业毕业生既可在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校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子类其它专业的相应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在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等硕士点或博士点进行深造。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以无线电物理、微波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工程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业和竞争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在学习的奠基阶段,强调打好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在积累成长阶段分别针对专业学术型、工程实践型和就业创业型的学生进行电子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等方面初步分类培养;在能力强化阶段进一步加强训练并对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主要课程:
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量子力学、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天线CAD、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电波传播概论、智能天线概论、光纤与光通信、信息光学。
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国防电子、民用电子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及应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物理学
本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以无线电电子学、物理量自动检测为主要研究方向。
培养目标:
培养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训练科学思维方法,树立为祖国建设和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物理学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物理学和信息感知与处理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电动力学、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量子力学、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物理量自动检测、通信原理、信息光学、光纤与光通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理论力学、微波器件与电路、地波传播、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天线CAD、原子物理学、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微波遥感基础、智能天线概论、固体物理。
本专业就业情况好,一次性签约率达98%,每年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10%,考取硕士研究生40%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国防电子、民用电子和物理电子技术及应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电波传播与天线
本专业是国防紧缺专业之一,全国仅有几所大学设置本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波传播与天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电波传播与天线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电波传播与天线应用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电波传播概论、通信原理、天线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离层传播、对流层传播、微波器件与电路、线天线与面天线、阵列天线、地波传播、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天线CAD、射频识别技术、微波遥感基础、智能天线概论、电波传播的数值方法。
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电波传播与天线设计及工程应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序号 | 成果名称 | 负责人 | 等级 | 评审时间 |
1 | 加强无线电物理学科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 吴振森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2 |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改革实践教学 | 李平舟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3 |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柏昌利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4 | 大学物理电子教案 | 韩一平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5 |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创建物理类系列课程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省级二等奖 | 2003 |
6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 曹全喜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5 |
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省级一等奖 | 2007 |
8 | 培养创新型人才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李平舟 | 省级二等奖 | 2007 |
9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0 | 加强学科建设、按创新体系建成高水平学术梯队 | 吴振森 | 校级一等奖 | 2003 |
11 | 高等学校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李平舟 | 校级二等奖 | 2003 |
12 | 高校二级学院“三全”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 柏昌利 | 校级二等奖 | 2003 |
1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吴振森 | 校级二等奖 | 2003 |
14 |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 | 吴振森 | 校级一等奖 | 2005 |
1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吴振森 | 校级特等奖 | 2007 |
16 | 分层次开放式物理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李平舟 | 校级特等奖 | 2007 |
17 | 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四平台”建设模式探索 | 柏昌利 | 校级一等奖 | 2007 |
18 | 构建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实践探索 | 柏昌利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19 | 工科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 | 杨威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20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21 | 多校区环境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 | 郭立新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22 |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 韩一平 | 校级二等奖 | 2008 |
23 | 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郭立新 | 校级特等奖 | 2011 |
24 | 教材建设与实验仪器开发相结合,建设具有工程素质的实验教学团队 | 李平舟 | 校级二等奖 | 2011 |
25 | 新校区背景下开展一体化榜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林波 | 校级一等奖 | 2012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负责人 | 等级 | 评审时间 |
1 | 加强无线电物理学科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 吴振森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2 |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改革实践教学 | 李平舟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3 |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柏昌利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4 | 大学物理电子教案 | 韩一平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1 |
5 |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创建物理类系列课程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省级二等奖 | 2003 |
6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 曹全喜 | 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 | 2005 |
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省级一等奖 | 2007 |
8 | 培养创新型人才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李平舟 | 省级二等奖 | 2007 |
9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0 | 加强学科建设、按创新体系建成高水平学术梯队 | 吴振森 | 校级一等奖 | 2003 |
11 | 高等学校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李平舟 | 校级二等奖 | 2003 |
12 | 高校二级学院“三全”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 柏昌利 | 校级二等奖 | 2003 |
1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吴振森 | 校级二等奖 | 2003 |
14 |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 | 吴振森 | 校级一等奖 | 2005 |
1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吴振森 | 校级特等奖 | 2007 |
16 | 分层次开放式物理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李平舟 | 校级特等奖 | 2007 |
17 | 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四平台”建设模式探索 | 柏昌利 | 校级一等奖 | 2007 |
18 | 构建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实践探索 | 柏昌利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19 | 工科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 | 杨威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20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 吴振森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21 | 多校区环境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 | 郭立新 | 校级一等奖 | 2008 |
22 |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 韩一平 | 校级二等奖 | 2008 |
23 | 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郭立新 | 校级特等奖 | 2011 |
24 | 教材建设与实验仪器开发相结合,建设具有工程素质的实验教学团队 | 李平舟 | 校级二等奖 | 2011 |
25 | 新校区背景下开展一体化榜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林波 | 校级一等奖 | 2012 |
学院揭牌学院将进一步强化我校“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在继续保持光电子技术、目标与环境光学特性、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在国内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突出物理学科与光电子信息的交叉与融合,努力拓展通信、信号处理、环境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力争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并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使光学工程、物理学进入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