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1998年首批被批准为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的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院现设有3个系:材料学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复合材料系。含3个本科专业,包括7个专业方向,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被陕西省授予名牌专业。[1]
材料学院拥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摩擦焊接技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多种大中型设备、仪器约200台,总资产近1亿元。在“985”二期建设中,航宇材料科学创新平台被教育部评为一级创新平台。
材料学院已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近6000名,其中包括博士500余名,硕士800多名,有7名两院院士、2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曾就读过我院,毕业的博士中有15名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在读本科生700余名,硕士生430名,博士生210名,博士后8余人。
材料学院始终重视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七五”以来,共有18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科研成果历年来一直位居全校首位。学院还与国外30多所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国内50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
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等科研项目240余项,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教学与科研基地。
培养目标
培养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电子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具有较宽基础知识、从事材料设计、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深造与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三年本科考取研究生比例60%以上。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毕业后可到研究所、企业从事科学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工程技术应用及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
学制/学位
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
西工大材料学院招生专业
西工大材料学院按三个专业方向招收:材料学、材料加工与工程、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
西工大材料学院招生规模
材料学院每年招收约200名研究生。根据2012年材料学院招生简章,共招收78名材料学、77名材料加工、77名材料工程。
西工大材料学院奖学金设置
西工大材料学院奖学金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照学习成绩分配,一等10%,11000元/年(学费7000元免交+400元/月*12);二等40%,9000元/年(学费7000元免交+200元/月*12);三等50%,2000元/年(200元/月*10)。
西工大材料学院就业情况介绍
工作的多数去的是航空航天等国防企业,像成飞,西飞,沈飞,哈飞等各类飞机制造厂,以及相关研究院等等。也有部分同学出国深造。[1]
院长:李金山
书记:董文强
副院长:殷小玮、王永欣、付前刚
副书记:陈仲昌
院长助理:查刚强、傅茂森、钟宏
教授
傅恒志(院士) 周 廉(院士)刘正堂
陈 铮周万城杨延清
李铁虎 介万奇 郭喜平
郝启堂李金山薛祥义
胡 锐 傅 莉樊慧庆
曹永革邢力谦杨光昱
副教授
朱 明张建国孙晓燕
王 泓 罗 发 范晓丽
陈福义陈忠伟
王永欣朱冬梅李焕勇
寇宏超高 峰李宇杰
常辉
教授
周尧和(院士)杨根仓刘金合
杨思乾郭鸿镇姚泽坤
刘 林黄卫东 杨 合
沈 军于家康李淼泉
刘郁丽余心宏李付国
张 军曾卫东李双明
林 鑫 刘 峰 李京龙李文亚
刘 东 詹 梅 王锦程孙志超
副教授
王忠平刘小文 白 钢
王 敏 李 健刘建睿
陈 静 王 猛
谭义明 鄢君辉李庆华
张勇马铁军熊江涛
教授
张立同(院士)乔生儒李贺军
李克智成来飞
吕宝桐殷小玮付业伟
副教授
王一光郭领军张守阳
―――材料学专业
起源于原西北工学院热加工专业,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雷廷权院士、傅恒志院士曾就读于该专业。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后即成立了材料热加工系。1962年扩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根据新的学科目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进行了结构调整。新组建的材料学学科覆盖了原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复合材料两个博士点及铸造博士点(原国家重点学科)的一部分,包括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及碳/碳复合材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80年代以来曾为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制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2004年张立同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填补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的空缺,这几年学院还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三等奖各1项。根据国内外航空航天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学科调整。研究方向以航空航天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为特色,
1、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
2、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
3、航空航天高比强、高比模金属结构材料;
4、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环境模拟与性能表征;
5、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
具备优势
本学科点已经具备了如下四方面的优势:
a、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整合了原铸造重点学科的一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博士点、复合材料博士点的师资力量。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30名,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
b、学科承担着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承担着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十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多个科研项。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科研条件支持。
c、本学科特色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隶属关系,本学科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而军用新材料始终是材料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发展的前沿。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以航空发动机及卫星、导弹为主要应用背景的超高温复合材料;以电子侦察与反侦察为主要应用背景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飞机结构等用先进金属材料;以航空航天技术为应用背景的高性能结构与功能树脂材料。
d、本学科具有众多发展机遇地处西安,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毗邻,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参与西部建设中取得发展。其次,本学科鲜明的国防特色,在当前国防大加强的外部环境下,可结合承担的各种国防项目,进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由于师资力量及所取得的成就,本学科受到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列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建设目标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点将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改善条件、创新教学,培育数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方向"为指导思想,以如下六方面为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超高温复合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
建成以航空航天用高温吸波材料、II-VI族化合物光电转换材料、红外增透保护膜等特种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
以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为主导,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特种金属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基地。
以航空航天应用为背景,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先进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用高性能树脂的教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基地,并开拓民用。
围绕材料学各个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对X射线衍射仪等常用分析测试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
以材料学本科生教学为对象,改革与完善教材体系和教学手段,建设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启发创新思维、便于学生实践的材料学教学基地。
拟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在超高温航空发动机结构材料、高性能飞机结构材料、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并取得一批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材料科学基础的支持。
起源于原西北工学院热加工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傅恒志院士和雷廷权院士曾就读于该专业。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覆盖了原有的国家重点学科铸造博士点,金属塑性加工博士点和焊接硕士点,包括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摩擦焊工程技术中心和摩擦重点实验室。200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相关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本科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名列全国专业排名前三甲。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高技术研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材料先进成形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特色是面向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发展金属材料的精确成形和高性能一体化控制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
1. 材料加工过程原理与组织性能控制
2. 熔体电磁成形及定向凝固
3. 液态与半固态精确成形
4. 精确塑性成形
5. 焊接
本学科历年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卫东教授、杨合教授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刘永长博士。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约6000平方米,科研设备资产总额约6000万元。
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于1991年6月被批准成立,至今已为我国培养了52名材料科学界优秀人才。建站以来始终重视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热处理、凝固过程原理及组织模拟 、凝固技术及材料制备成形 、塑性加工与控制 、焊接技术与控制、高分子加工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环境行为模拟、材料的计算机设计、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材料科学中的计算方法、新材料模拟优化与控制等专业方向。在超高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难成形材料的塑性成形技术、先进材料的凝固理论与技术和先进焊接技术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七五”以来,共有18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张立同院士主持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奖项之前已经连续六年空缺;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周义刚教授等解决了钛合金近β锻造工程应用中的多项关键技术,为钛合金变形理论及组织结构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0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科研成果历年来一直位居西北工业大学首位。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等科研项目100余项。
1. 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系起源于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后成立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热加工系。著名的材料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傅恒志院士及雷廷权院士曾就读于该系。1981年设立我国铸造学科第一个博士点,1984年设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点,199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材料学”及“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根据西北工业大学院系调整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调整为下设3个系:材料系、材料成形与控制系及复合材料系。材料系由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以及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组成。现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8人、副教授13人的40名教师。
2. 研究方向
● 先进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的单晶生长及性能表征;
☆薄膜材料的制备;
☆ 光电子器件制备基础;
☆功能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
☆超导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铜单晶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研究
● 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的物理冶金
☆ Nb基合金的物理冶金;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组织、性能及其制备技术;
☆ Ti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性能;
☆ 其它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先进Al合金、Mg合金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优化;
☆超高强度钢及新型合金钢的组织控制;
☆ 固态相变理论;
☆计算材料学
● 现代凝固理论及技术
☆ 凝固过程中的强制对流效应;
☆ 超高温超高梯度定向凝固技术;
☆ 单晶连铸工艺及设备;
☆ 非晶、准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凝固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 先进热处理及表面改性技术
☆ 激光表面热处理技术;
☆ 新型热处理设备的开发;
☆高温抗氧化涂层技术;
☆ 其它新型热处理工艺的开发
● 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 高温抗氧化性能;
☆ 光电子性能测试与研究;
☆ 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的强韧化研究;
☆高温力学性能
3. 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材料系承担着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国防科工委“十五”预研项目、国防科工委军转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航天科学基金项目及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近200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近100项,年到款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国家级及省部级一等奖奖励20余项。年均申请专利5~8项,年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系起源于原西北工学院热加工专业,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傅恒志院士和雷廷权院士曾就读于该专业。1957年与西安航空学院合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后即成立了材料热加工系。1962年扩充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学科目录调整,形成了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两个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覆盖了原铸造和金属塑性加工两个博士点和焊接硕士点,包括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摩擦焊工程技术中心和摩擦焊重点实验室。随后以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基础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系,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本科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在全国开设该专业的105所高校中排名前三,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该系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高技术研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等丰硕成果,为我国航天领域材料先进成形加工理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其中的杰出代表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合材料系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5人,技师1人。复合材料系现有陶瓷基复合材料、炭/炭复合材料和高温强度3个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5000m2,仪器设备总资产3000万元。复合材料系所在的材料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张立同院士的领导下,复合材料系形成了一支从教学、科研、技术、试验到管理等方面配套的骨干队伍。
近几年来,复合材料系承担了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领域的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重点预研、国家863和重点攻关项目等65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计450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13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省部级二等奖4项。已培养博士27人、硕士36人和博士后6人。现有博士生40人、硕士生50人和博士后5人。
复合材料系主要从事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造;
(2)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的表面、界面设计及其制备;
(3)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环境性能模拟与表征;
(4)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等;
(5) 材料表面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系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与法国波尔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Delaware大学、德国宇航院、韩国机械研究院和英国Strathclyde大学等单位和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两人分别被聘为国际该领域最权威会议HT-CMC5的顾问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成员,主办了中英陶瓷材料先进技术研讨会和第五届中日材料高温强度国际会议。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坐落于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西安,依托于国内唯一具有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特色的国家211和985建设重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西北工业大学原铸造专业的基础上,1989年经国家计委和教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4月通过专家组评估。2003年7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评估,被确认为凝固技术与材料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基地。专家们一致认为实验室是国内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涵盖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两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设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现代凝固理论与先进凝固技术、材料精确成形和高性能控制技术和先进材料设计制备,研究领域涉及金属、半导体、陶瓷等多种结构和功能材料的加工制备成形及相关理论。实验室的目标是,在凝固科学与技术领域成为代表中国学术水平,并在国际凝固界和材料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实验室承担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生产项目,每年科研经费到款均超过2000万元。
实验室现有人员共计85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59人。研究人员中有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3人,其中包括4位院士,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教授,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固定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9岁(4名院士除外);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6人,占总数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