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纪事》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轻松的笔调,从史学、社会学的宏观视角出发,对闯关东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着力展现了闯关东广阔而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闯关东人在东北特有环境下形成的历史风貌、民俗风情、性格特点等。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轻松的笔调,从史学、社会学的宏观视角出发,对闯关东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着力展现了闯关东广阔而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闯关东人在东北特有环境下形成的历史风貌、民俗风情、性格特点等。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一本全面、完整反映这一重大移民事件的通俗性历史读本。
杨春风,女,闯关东后裔,创作这本《闯关东纪事》,对“闯关东”这一以冀鲁穷苦农民为主体的巨大群众性历史行动,作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解读,而它的表述方式又是文学性的,是一部历史性的散文纪实。数种学科的性质与功能的汇融,无疑增加了这本著作的广度、深度与可读性。
序言史学、社会学的解读与文学表述
大背景:在对故土丧失信仰之前
悄然膨胀的人口
精疲力竭的土地
人地失衡的罹难
难以为继的生活
闯关东:生存权利的征求形式之一种
当移植已成为生存的必需
当东北已然是唯一的去处
当迁徙遭遇到梗阻
当限制演化为封禁
当针尖与麦芒迎头相撞
当驱逐与迫返双双失效
穷则变:变通的只是对四季的追逐
时移事易,唯有解禁
被迫而为,扰抱琵琶
带我离开,到你所在
改朝换代,民生依旧
日月轮回,温暖得现
旧路新途,旧俗新意
人与地:我的福祉取决于你的肥瘠
农业:富足与对土地的感恩戴德
工业:尚存秋季之处即繁华所在
商业:兴起并发展于丰肥的热土
城镇:追随并繁茂着土地的四季
关东风:奔突于黑土地上的中华血脉
移民:古老的全球性血脉奔突
文化:白山黑水间的生命密码
风俗:以地域的姿态得以独立
语言:不易混淆亦不轻容相忘
大背景:在对故土丧失信仰之前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
悄然膨胀的人口
这个世间有很多事情,总要拖延到回顾之际才会变得明晰,在事情的进程中却不能产生敏捷的反应,从而及时意识到它的严酷,倘若事情的后果当真有必要劳烦"严酷"的话。缓慢的尘埃落定之日,也并非悉数等同于盖棺论定之时,认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往往并不意味着事情的性质就能得到公认。公认,公众或者拥有发言权之资质的全体人士的统一口径,无疑是个奢侈的期待,尤其在"研究"的名义下。如此,对中国人口于清朝时期那番史无前例的增长,究竟是否应当给予一个"人口危机"或者"人口过剩"的概括,也就不足为奇会成为一件让众学者挠头的事情,给有给的理由,不给有不给的论据,两相争议的声音是如此之响,且始终不见拍板定音。
好在事情业巳过去,无论到底该如何定性,人口的增长总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事实是,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极为壮观的一次人口膨胀:连续突破2亿、3亿和4亿大关,至咸丰元年(1851年)巳攀升到4.3亿人之多。至于这个庞大数字的基数,则至今,或者说以后,以及永远,都将无法得到精准的确定。这缘于彼时不曾进行过可资信赖的全国人口普查。
《闯关东纪事》: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人口迁徒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清朝中期,迫于生存压力,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先后向尔北地区移民,开始了长达300年的闯关东历程。清政府的封禁、漫长的路途、上匪的幼掠、大自然的严酷和人烟稀少所带来的孤独感……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往一片陌生而又全新的广阙天地中,这闯关东的人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身性格的重塑从面形成了东北人这一特色鲜明的新群体和独其一格的尔北地域文化。
人的苦难有多种由头,社会财富的分配失当是其一;社会财富的分配失当有多种表现,人的苦难是最直接最迅捷的后果。
在以土地为主要财富来源的年代,土地的所有状态就是衡量社会财富是否分配失当的重要标尺,倘若这标尺严重失衡,人的苦难就避不可免,症状是饥饿、动荡与流浪。基于求生本能,受难的人会自发以迁徙来适应客观情境,试图找到一个生活的出口,无论这样的目的能否达成,移动也由此成了大众的生存状态,哪怕只是一度。
解读绵延于整个清朝及民国前中期的关内移民行为,仅是对一桩历史事件的企图破译,即使问题不大会出错,也不必对答案抱有与真相严丝合缝的奢望。既为史,即属过去,对过去事项的任何一种解释,纵力求审慎也仍难摆脱揣测性质,充其量减少些许误差而已。同理,若世间传来一种声音,声言自己对历史的解析最为恰切,无论如何都似乎不妥,被诠释者的所处境况尤其心理,都已是一种永无对证。事实是不管如何追求客观,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都要多多少少掺和进现时的生活体悟,亦属正常,毕竟历史的价值之一是要令人自省,尽管并非自省的技艺不曾丢失,就能将生活的现实难题逐个解决。
如果说人们生存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与不安全性,是所谓后现代社会的特征,那么在“闯关东”的移民身上,或许有理由发现这样的特征其实早已存在,时下仅是将其普世化与明朗化罢了,那已经成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共同感受。“闯关东”的移民,以东北大地为生活的出口;后现代的人类全体,则至今还没有找到生命的归宿。
——历史与现实,有很多机会彼此怜悯。
感谢史上留存下来的若干资料,以及诸位学者以书籍形式展布于世的思考成果,让人在史海中不至于过分迷失;感谢彭定安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感谢宁珍志老师的热情支持;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以及所有为本书的付梓付出劳动与所有阅读此书的人:愿生活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与不安全性,通过人人各自的努力均能侥幸得以稀释,且不奢谈化解。
闯关东,这一发生在东北地区的移民潮,以及移民们的落地生根,开发、创业,发展东北地区的生产、经济和文化,使之繁荣发达的历史事件,的确应该好好写一写,以反映这段宏伟壮观的历史,为先人立碑,为后人提供史篇。这个人数众多、时间绵长的历史事件,是一首雄伟悲壮的人生与创业之歌,一幅宏阔生动、粗犷壮观的历史画卷。
不过,依我狭窄的阅读范围看,至今除了片断的、个别的记叙之外,比较全面完整的叙述,还很少见。我只记得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的开篇,以粗犷的笔触,描绘了移民潮汹涌于仆仆道途的场面。刘文玉则以长篇叙事诗的方式,以一对闯关东的青年夫妇为主要人物,写了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来予以艺术地反映。
现在,杨春风同志写了一本以“闯关东”为名的专著。这本《闯关东纪事》,对“闯关东”这一以冀鲁穷苦农民为主体的巨大群众性历史行动,作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解读,而它的表述方式又是文学性的,是一部历史性的散文纪实。数种学科的性质与功能的汇融,无疑增加了这本著作的广度、深度与可读性。
从全书的构造与叙事方式看,它是全景式的,是涵盖多方面内容的,又有自己的观察、独到的分析和独有的见解;而它的贯彻始终的叙事,从标题到正文,都是形象性、描述性的,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可感可读性,是一种富有文学色彩语言的感性历史一文学叙事。就以上几个方面看,本书对于“闯关东”做了以前人们未曾做过和“未曾这样做过”的有益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