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信息量猛增,科技文献量增多
2.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存贮密度不断提高
3.边缘学科发展加快,科技文献内容交叉
4.内容“老化”加速,科技文献有效期缩短
科技信息资源按照文献性质可分为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产品资料以及技术档案。
科技图书是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和经验的介绍或总结,或对某专门知识进行的系统论述或概括。科技图书所记载的科技知识具有总结性、比较系统全面。科技图书的特点是内容成熟,但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的速度较慢。
科技期刊是一种载有编号或年月顺序号,计划无限期连续出版发行的印刷型或非印刷型的反映学术成就、技术成果的出版物。它具有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出版连续性等特点。
科技报告是指对某一科研项目的调查、实验、研究所提出的正式报告或进展情况的文献。科技报告内容专深新颖、论述详尽、数据完整,多数科技报告有密级,仅有少数科技报告公开或半公开发表。
会议文献是指把在会议上宣读或讨论的论文及其他资料汇编出版发行的文献。它具有传递信息及时、针对性强的特点,其作用在于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研究水平与动向。
专利文献是指专利局公布或归档的与专利有关的所有文献。包括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以及与之有关的法律文件等,其中以专利说明书为主。专利说明书比较具体地以文字说明和附图说明的方式介绍专利的技术内容,它不仅包含具体的技术信息,也包含有权利信息。因此,专利文献除了具有技术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法律性的特点。专利索引是以专利说明书的某一著录项目为依据编制的检索目录。专利索引或者刊载在专利公报中作为检索专利公报各种专利信息之用;或者单独出版成为一种独立的检索工具。专利索引按照出版周期划分有专利年度索引、专利季度索引、专利月索引等;按照编制依据划分有专利分类(或主题)索引、专利权人(申请人)索引、号码对照索引、综合性索引等。
标准文献是经过公认权威当局批准的标准化工作成果,可以采用文件形式或规定基本单位(物理常数)这两种形式固定下来。它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标准文献所提供的技术质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科学论文。一般包括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有的学位论文具有一定深度或有独到的见解,具有参考价值。产品资料是厂商以推销产品为目的而印发的商业宣传品,包括产品样本、产品目录、产品说明书、厂商介绍等。
技术档案是指在生产建设中和科技部门的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有一定具体工程对象的技术文件的总称,它包括技术文件、协议书、设计图纸、研究计划等。技术档案具有完整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同时它又具有明显的保密性和内部控制使用的特点。
低诸多数据库往往局限于本部门、本单位使用,甚至小群体专用,缺乏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面向社会共享服务的局面: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也没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在线服务的8.3万个各类数据库中,企业、商业数据库占90%,与科技信息相关的数据库仅占5%左右,而名义上能够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的数据库也不及1%,用户对所需的数据无从查找。这一事实充分表明,面向全社会的科学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是已有数据资源存量欠丰,种类有限。另一方面是过去几十年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大多数仍储于资料堆、档案柜乃至流散在个人手中。再一方面是数字化程度差,各部门各单位已经建成的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程度低,更新维护能力低下,相当一部分数据库根本没有标准可循。
共享程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政府对公益性科学信息共享缺乏应有的、持续的投入与扶持,即使有所支持也只是停留在一般科研项目管理模式,重建设,轻运行:(2)受数据(信息)“占有”和“壁垒”观念的长期困扰,对科技信息的共享缺乏国家层次的全国性、跨行业、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政策调控和法律制度的规范:(3)没有形成完善的数据(信息)交换标准体系和强有力的共享服务技术支撑。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建立了综合、专业、地方三类图书、信息和档案机构约1万多个。全国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有400多个,具备了相当规模的文献信息资源。国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国家信息研究所等可与因特网连接,可获得网上丰富的信息。但总量仍不足,国外期刊尤其不足,仅占世界期刊总量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