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979

西农979

目录导航

特征特性

西农979西农979  半冬性、多穗、早熟新品种,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越冬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晚,两极分化快,抽穗早,具有其他半冬性品种难以比拟的早熟优势。西农979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型中等偏大,产量三要素协调。亩成穗38-42万,穗粒数33-38粒,千粒重40-47克,一般亩产500公斤并具有700公斤/亩的产量潜力。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最高达680公斤。粒大饱满,光亮透明,全角质、外观商品性好。经国家多年多点取样分析,蛋白质含量14—16%,湿面筋32—34%,沉降值53.2ml左右,稳定时间17.9分钟,品质达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割首选品种。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高中肥地均可种植,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白粉病,综合抗性好,适应范围广,在广大黄淮麦区推广种植表现突出。10月8-25日均可播种,亩播量7.5公斤左右。适宜在国家黄淮南片广大麦区种植。 [1]

品种鉴定

1.冬性早熟 西农979为半冬性(或弱冬性),生长健壮,抗寒耐冻性好;生长发育稳健,抽穗期适中偏早,灌浆速度快,成熟期比豫麦49早3天左右,比小偃22早2天左右。

2.优质高产 西农979粒大饱满,皮薄色亮,黒胚率低,商品性好;2005年国家黄淮区试混样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4g/L,蛋白质15.39%,湿面筋32.3%,沉淀值49.71ml,吸水率62.4%,形成时间6.1min,稳定时间17.9min,最大抗延阻力564E.U.,拉伸面积121cm2;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定:西农979蛋白质14.6%,湿面筋33.2%,沉淀值57ml,吸水率62.1%,稳定时间35.1min,最大抗延阻力611E.U.,拉伸面积126cm2,降落数值324s,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西农979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型适中偏紧,叶片上倾,株型结构好;穗型中等偏大,产量三因素协调,亩产超千斤的产量因素构成为:亩穗数40-45万,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2-45克。2004年和2005年国家黄淮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6.8kg和482.2kg,较优质对照藁麦8901分别增产5.62%和6.35%,都达极显著水平,最高亩产达680.0kg( 淮海农场)。2005年 关中灌区小麦生产试验,6点平均亩产438.7公斤,比对照小偃22增产3.4%。

3.多抗广适 西农979抗寒耐冻性好,抗倒伏能力强。2005年国家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和纹枯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慢秆锈病;陕西省抗病性鉴定结果:西农979中感条锈病和赤霉病,感白粉病。从大田表现来看,西农979中感条锈病新小种,田间综合抗病性好,成熟落黄好,对关中麦区及黄淮南片广大麦区的高中水肥地有广泛适应性。

综上所述,西农979在育种上实现了冬性与早熟、高产与优质、多抗与广适相结合的新突破,是一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兼得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好品种。

区域试验

适宜在国家黄淮南片广大麦区种植。 [1]

西农979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的 河南省中北部、 安徽省北部、 江苏省北部、陕西省 关中地区和 山东省西南部高中产水肥地种植。

品种来源

用西农2611作母本,(918×95选1)F1作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通过有限回交和系谱法选育而成。

品种特征特性:幼苗微匍匐;叶色深绿,旗叶窄长上举,株高75-78公分左右,茎杆坚硬,弹性好;株型紧凑,穗层较齐;穗近长方形,中大、大小较均匀;长芒、白壳、光颖;每穗小穗数20个左右,小穗排列适中,中部小穗结实4粒左右,穗粒数35-40粒;籽粒色白皮薄、卵圆形、千粒重45克左右。

属半冬性(或弱冬性),抗寒耐冻性好,抽穗较早,灌桨速度快,生育期238天左右,较小偃22成熟早2-3天,早熟性突出。

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产量三因素协调,丰产潜力大,亩产超千斤的产量因素构成是:亩穗数40-45万,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2-45克,籽粒角质,粒饱色亮,黑胚率低,商品性好。

越冬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抗穗发芽能力较强。

该品种为高水肥适应性品种,在中等以上特别是高水肥条件下能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在生育后期严重脱水脱肥条件下可能会导致早衰。

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经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蛋白质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3.2%,沉降值57ml,稳定时间35.1分钟,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

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适宜关中灌区及同类型生态区种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38.7公斤,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4.2公斤。

培育机构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培育。

产量表现

2004年和2005年国家黄淮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6.8千克和482.2千克,较优质对照藁麦8901分别增产5.62%和6.35%。 栽培要点:播前施足基肥,氮肥与磷肥配合,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基本苗每亩14万~18万,适时冬灌,酌情春灌,旱年浇好灌浆水,并结合冬灌追施氮肥,氮肥追肥量占全生育期氮肥总用量的25%~30%,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 [2]

审定情况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5。

审定情况:2005年国家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号:CNA20030519.0。 [2]

栽培技术要点

1、选用地力水平为400公斤以上的肥水地种植,施足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肥与磷肥配合,基肥中氮肥用量占全生育期氮肥用量70-75%。

2、适播期为10月上旬,亩播量6-8公斤,基本苗每亩12-15万,冬前群体每亩55-60万,春季最大群体每亩80-90万,亩成穗40-45万。

3、适时冬灌,酌情春灌,旱年浇好灌浆水,结合冬灌追施氮肥,氮肥追肥量占全生育期氮肥总用量的25-30%,留2-3%的氮肥用于抽穗灌浆期叶面追肥。

4、在白粉病和条锈病重发区或重发年份,及时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在小麦抽穗开花期及时进行一喷三防,结合一喷三防,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进行叶面喷肥,延长叶功能期,增加粒重,确保优质高产。

使用反映

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小麦总产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由此,小麦良种竞争在河南也显得异常激烈。就在这“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下,“西农979”小麦良种却显得非常抢眼,受到当地群众和专家的欢迎。

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白砦村村民丁永和老汉种了一辈子庄稼。提起“西农979”,老汉赞不绝口。“不倒秆、产量高,磨出的面筋、白,好吃!”老汉喜不自禁地说,“‘西农979’是名副其实的懒庄稼,只要听种业公司指导,让下种时下种,叫打药时打药,不费劲又高产。”

该村支部书记王运奇告诉记者,他们村种植“西农979”已有4年,平均亩产达到1040斤,很受群众欢迎。目前,白砦村3000多亩麦田全部种植“西农979”,并作为统繁良种由种业公司高于市场价统一回收,仅此一项,村民每亩增收近200元。

李纪民是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他们村有3200口人,平均每人一亩多地,从2006年开始种植“西农979”。没种“西农979”前小麦平均亩产800多斤,种“西农979”后亩产一直稳定在1000斤以上,全村平均每年增收60多万元。

“西农979”之所以被广大农民看好,是因为该品种具有其它品种所不具备的突出特点。据河南省农科院宋洪超研究员介绍,“西农979”将很多看似难以协调的优良特性集于一身,实现了半冬耐寒与早熟相结合,高产稳产与优质强筋相结合,多抗与广适相结合,外观商品性良好与内在品质优秀稳定相结合,是一个优势突出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堪称“国家863计划”小麦育种项目的新突破。据宋洪超研究员介绍,目前,“西农979”已成为河南小麦主导品种和优质强筋小麦代表品种。

以“西农979”为代表的优质小麦在河南等地大面积种植,在直接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还强力推动了河南农业产业化进程,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效益好、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小麦精深加工项目纷纷落户河南,从而形成河南独有的“小麦经济”。目前河南省已基本实现了以小麦外销为主转变为以面粉外销为主,同时在面粉加工、方便面、味精、面制速冻食品等行业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以小麦加工转化为主的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开辟良种示范推广新路“西农979”扎根中原

“西农979”是2005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走出陕西,挺进黄淮麦区并大面积推广,除得益于品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外,更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开辟的良种示范推广新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1999年合校组建以来,紧紧围绕国家赋予杨凌职责使命,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科技示范和培训工作,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大学优势学科、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大学、龙头企业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大学科技专家、地方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四个紧密结合,打通了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紧密衔接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了大学科技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协作和互利共赢,带动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繁荣。在这一模式指导下,围绕良种示范推广,学校探索开辟了“大学——种业公司——品种示范园——农户”的品种推广新路子。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副主任王新中教授介绍,每年夏收前,学校都会组织多场小麦新品种观摩推荐会,邀请河南、安徽等地农业主管部门、种业公司和科技单位代表来学校观摩优良品种,展示学校小麦育种实力,增强企业选用学校品种的信心,打开优良品种在黄淮麦区的销售渠道;学校在小麦主产区选择大中型种业公司,向其转让品种生产经营权,由种业公司负责进行包装、宣传、繁殖、营销和推广;与种业公司、地方科研单位合作,在小麦主产区建立示范园和展示田,让广大农民眼见为实;此外,组织学校小麦育种人员到黄淮麦区考察,了解主产区小麦生产状况、品种需求以及学校示范品种在当地的表现情况,改进育种及推广工作。实践证明,这一良种推广新路,使学校在小麦育种领域的传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校小麦育种团队和优秀品种走进中原大地,有效扩大了优质小麦品种推广种植的空间。正是通过这一模式,“西农979”在很短时间内走出关中,走出陕西,挺进中原,覆盖黄淮。

河南金粒种业有限公司是2004年在陕西观摩小麦时与“西农979”结识并由此成为陕西省外总代理商。在该企业的推动下,2005年,“西农979”率先落户素有“中原粮仓”之美誉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迅速进入生产领域。2006年全市种植面积52万亩,平均亩产910斤。2007年全市种植面积105万亩,平均亩产高达1035斤,实现了百万亩以上优质强筋小麦平均单产过千斤的历史性突破,高于当年全市平均亩产193斤。2008年全市种植面积220多万亩,上升为全市第2大品种,平均亩产995斤。2009年以来,种植面积超过280万亩,上升为全市第一大品种。

据金粒种业公司总经理、河南省粮食经济协会副会长黑更全介绍说,目前,“西农979”已推广到河南、安徽、湖北、江苏等黄淮麦区主产区,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仅河南种植面积就超过600万亩,成为黄淮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三个品种之一,并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割首选品种。

在良种示范推广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通过示范种植,进一步明确栽培技术要点,掌握适宜播种期和播种量,为“西农979”快速推广和技术管理提供依据。

今年5月14日,农林科大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正式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平等合作、资源共享、力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现代农业展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科技、经济、人才联合和资源、产业、项目对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为双方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在对方区域试验、示范、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在签字仪式上表示,科技是支撑农业丰收的重要基础。农林科大将与河南省农科院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强合作,加快种业研发与良种示范推广,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