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诺尔钻石

柯伊诺尔钻石

中文名 何伊诺尔钻石
发现时间 1655年
原石重 800克拉
目录导航

宝石介绍

宝石历史

光明之山又名“柯伊诺尔”,有关它的记载可追溯到1304年,许多曾拥有它的君王都难逃诅咒。在世界著名钻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 传说它已有了3000年的历史,但这不可信;又有说最早有关它的记载是1304年。现在一般认为,它于1655年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的科勒尔矿山。名钻沙赫也发现于戈尔康达,但科依诺尔比沙赫要大很多,它的原石重达800克拉。最早,柯伊诺尔落到印度莫卧儿皇帝的手中。在莫卧儿的皇宫中保存了近百年。又是和名钻沙赫一样,在1739年波斯的纳狄尔沙赫攻陷德里时,将这颗“柯伊诺尔”和沙赫一起带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它的重量也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

经文记载

印度教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就是这颗钻石。2002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这颗钻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让举世目睹了“光明之山”光芒四射的魅力。

背后故事

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光明之山”钻石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也是流血和死亡的祸根。根据文献资料记载,700年来,这颗钻石引发了无数次的血腥屠杀和争斗。许多一度拥有它的君主,最终厄运当头。

孔雀御座

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开创者巴卑儿成为第一个拥有“光明之山”的君主。他得到“光明之山”后,把它藏在象征权力的孔雀御座里,并向世人宣布,自己得到了一样无价之宝,它“相当于全世界所有人一天的口粮”。

但是,在得到“光明之山”不久,巴卑儿的亲生儿子发动政变,把巴卑儿投入了牢笼,自己登上了孔雀御座,巴卑儿成为第一个在得到“光明之山”后遭受厄运的君王。

沙贾汗成为“光明之山”新的主人

时光流转,因修建泰姬陵而闻名于世的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成为“光明之山”新的主人。从此,皇宫里变成了争权夺利的战场,沙贾汗的十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和这颗价值连城的钻石不惜自相残杀。其中一个儿子用沾满了兄弟鲜血的利刃逼着父皇从孔雀御座上走下来。沙贾汗此后被软禁在莫卧儿王朝旧都阿格拉的皇宫“红堡”中,至死不见天日。

永失安宁

柯伊诺尔钻石柯伊诺尔钻石莫卧儿的皇宫中藏身近百年

“光明之山”在莫卧儿的皇宫中藏身近百年。1738年,莫卧儿王朝首都德里陷落在波斯人纳迪尔·沙阿手中,但纳迪尔·沙阿把德里翻了个遍,也找不到他垂涎已久的那颗钻石。

莫卧儿皇帝穆罕默德·沙阿的一个妃子偷偷告诉纳迪尔,皇帝把他最珍贵的东西藏在了裹头的头巾里。对古代礼节非常熟悉的纳迪尔立即向穆罕默德提出交换头巾,以表示双方对战果的严肃态度和互结友好的意愿。失去了城池的穆罕默德无奈只好当场解下头巾。

当天晚上,纳迪尔打开头巾,看到了躺在里面的大钻石。当他把钻石举过头顶的时候,一道七彩光芒划破夜空。纳迪尔不禁脱口而出:“科-依-诺尔!”“光明之山”的名字从此被叫响。

纳迪尔带着“光明之山”回到了伊斯法罕城。据说,除“光明之山”外,纳迪尔还把印度另外一颗名钻“沙赫”也掠到波斯。之后,伊斯法罕城永失安宁,纳迪尔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害死了很多无辜的人。1747年,纳迪尔在熟睡时被仇敌暗杀。

纳迪尔死后,他的继承人阿迪尔继承了“光明之山”,也继承了纳迪尔的残暴性格。阿迪尔的兄弟废黜了阿迪尔,自己后来又被另外一个兄弟废黜。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残杀的连环套里,几乎每个君主都死于非命。

献诸英王

“光明之山”又回到印度境内的拉合尔城

传说,伊斯法罕城一片混乱的时候,贵族阿马锡阿贝德尔企图争夺王位,但没能成功,只抢到一批珍宝东行至坎大哈,当上了阿富汗的君主。在他抢走的宝物中,就有“光明之山”和泰米尔红宝石。但几经周折之后,“光明之山”又回到印度境内的拉合尔城。

在拉合尔城,拥有“光明之山”的印度王子似乎预感到钻石可能给自己带来厄运,就带着它逃到旁遮普,把它献给了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辛格号称“拉合尔之狮”,他非常喜欢这颗钻石,经常把钻石放在马背上,好在骑马的时候欣赏它的光彩。

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

好景不长。辛格死后,锡克战争于1840年爆发,混乱的局面使得旁遮普血流满地。战争爆发时,锡克王位的惟一继承人杜利普·辛格只有9岁,被英国人监护了起来。战争结束后,他成为印度众多土邦主中的一个。

杜利普一生娶过一百多个妻妾,但却没有一个子女继承了“光明之山”钻石。这是因为,杜利普还没有成年,就得知了“光明之山”血淋淋的历史,害怕同样的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他决定遵循古老的经文,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光明之山”进入英国并非一帆风顺。在杜利普与英国驻印度总督的周密计划和安排下,钻石被交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的一个信使。但这个信使可真不是一个急性子,“光明之山”在他的背心口袋里呆了6个星期才进入了英国海关。

珍藏传世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热衷于收藏,从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令她陶醉不已。得到“光明之山”之后,她先让人把钻石镶嵌在胸花上,后来又被用作王冠上的主钻。“光明之山”还激发了威尔基·科林斯的灵感,写出《月亮宝石》这部经典作品。钻石的捐献者杜利普·辛格也受到了英国的礼遇。英王室把他带到了英国,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还给他提供豪宅和高额薪水。杜利普后来表示,他并不后悔放弃“光明之山”的拥有权。

“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

1851年,“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专家们认为,这枚宝石在印度宝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状,闪光较差,不够美观。1852年,英国宫廷矿物学家丁· 坦南特再次磨砺了这颗钻石,令它更加美艳照人,重量则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它从此成为英国王冠上的主钻。王冠上面镶嵌了2800颗钻石,其中最夺目的光芒就来自王冠顶部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

镶在王冠上

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光明之山”被玛丽王后镶在了自己的王冠上;玛丽王后死后,英王乔治六世继位。1937年,乔治六世的妻子,即2002年去世的英国王太后得到了这颗钻石。

不过,“光明之山”虽然最终按古老的印度经文所言,被女人所拥有;但它仍然没有被看成是一块吉祥石,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曾因“光明之山”钻石遭到两次袭击。而且,拥有“光明之山”的英国皇家贵胄几乎没有真正戴过它。“光明之山”一直被珍藏在伦敦塔里,象征着英国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无言地记录着它染满血腥的漫漫历程。

1851年,如同谜一般的光明之山终于在伦敦世博会上公开展出,让许许多多普通人一睹她的真容。当时,许多专家认为,这颗钻石在印度宝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状,闪光较差,不够美观。于是,英国宫廷矿物学家丁坦南特再次磨砺了光明之山,令它更加美艳照人 世博历史之谜

光明之山送给英女王后,

光明之山真的能破除诅咒吗?

对于热衷于收藏,并拥有无数珍宝的维多利亚女王来说,光明之山可谓锦上添花。维多利亚女王先是让人把这颗大钻石镶嵌在胸花上,之后又用其点缀王冠。光明之山从此成为英国王冠上的主钻。在王冠上面嵌的所有2800颗钻石中,最夺目的光芒便来自王冠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之山还激发了小说家威尔基科林斯的灵感,他的经典代表作《月亮宝石》便是以光明之山为原型创作的。

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光明之山又被玛丽王后镶在了自己的王冠上。玛丽王后过世后,英王乔治六世继位。1937年,乔治六世的妻子,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得到了这颗钻石。

事实上,谁也不知道光明之山被一个女人拥有之后,它的诅咒是否能够就此消除。因为,就连它的女主人维多利亚女王也曾因为这颗钻石遭到两次袭击,而拥有光明之山的英国皇亲贵胄们也几乎没有真正佩戴过它。

2002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伊丽莎白王太后的葬礼上,这颗钻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让全世界再次目睹了光明之山光彩照人的魅力。现在,光明之山被长期安放在伦敦塔中,向世人展现着英国君主的财富与地位,也同时默默地讲述着它充满血腥的过去,吸引着人们猜测它神秘莫测的未来。

归还事件

锡克教徒要求女王归还“光明之山”钻石

199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印度访问时遇到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要求女王归还“光明之山”钻石。

提出这个要求的是比安特·辛格·桑德哈瓦利阿,时年71岁,是旁遮普省的一个普通农民,他自称是杜利普·辛格的后裔,并曾给白金汉宫和布莱尔首相写信,要求归还钻石,他说:“英国人是有礼貌的人,他们会回信,我并不是为自己要‘光明之山’,我要把它献给大金寺(锡克教圣地),因为它是我们民族遗产的一部分。”

印度影星向英王室追讨大钻石 称艺术被掠

2015年11月8日,印度一些宝莱坞明星和商人着手聘请律师在伦敦高等法院打官司,要求英国归还名钻“科依诺尔”。

在出资打官司的宝莱坞明星布米卡·辛格和商人戴维·德苏扎看来,“科依诺尔”是英国殖民时代从印度掠走的众多手工艺品中的一件,是印度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英方理应归还。代理律师表示,他们可借助相关的文物归还法并依据“侵占物品”的法律条款要求英国归还“科依诺尔”。[1]

英女王被告上法庭 要求归还“诅咒”钻石

2016年2月11日,巴基斯坦法院将审理1起诉讼案,案中要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归还著名的钻石“光之山”(Koh─i─Noor)。这颗钻石150多年前被英国殖民军队从巴基斯坦拉合尔夺走。[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