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

念奴娇·中秋

作者 苏轼
作品名称 念奴娇·中秋
作品出处 《全宋词》
目录导航

概况

  【作品名称】念奴娇·中秋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

原文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

  ①桂魄:月亮的别称。古时称月亮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周易参同契》卷下:“阳神曰魂,阴神曰魄”。秋碧,秋日晴朗的天空。 

  ②玉宇琼阁: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王嘉《拾遗记》载:翟乾祐与弟子在江边赏月,有人问月中何有,翟让弟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月中“琼楼玉宇烂然”。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③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④清凉国:指月宫。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⑤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⑥举杯三句: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⑦今夕句:《诗经·唐风·绸缨》:“今夕何夕,见此凉人”。

  ⑧便欲三句:翻然,回飞的样子。鹏翼,鹏鸟的翅膀。鹏,传说中的大鸟。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⑨水晶二句:水晶宫,指清彻名净的月宫。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 维舟吹之……甚为精壮,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李牟,或作李谟。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的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的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词牌

  【念奴娇】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此调有平仄二体。《词谱》以苏轼“凭空跳远”词为平仄体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东坡赤壁词,句读与各家词微有出入,是变格。另有平韵格,以陈允平词为正体,用者较少。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凭高眺远,

  ●○○●(句)

  见长空万里,

  ●○⊙⊙●(豆)

  云无留迹。

  ●○○▲(仄韵)

  桂魄飞来光射处,

  ⊙●⊙○○●●(句)

  冷浸一天秋碧。

  ⊙●⊙○○▲(协仄韵)

  玉宇琼楼,

  ⊙●○○(句)

  乘鸾来去,

  ○○⊙●(句)

  人在清凉国。

  ⊙●○○▲(协仄韵)

  江山如画,

  ⊙○○●(豆)

  望中烟树历历。

  ⊙○○●⊙▲(协仄韵)

  我醉拍手狂歌,

  ⊙●⊙●○○(句)

  举杯邀月,

  ○○⊙●(豆)

  对影成三客。

  ○●○○▲(协仄韵)

  起舞排徊风露下,

  ⊙●○○○●●(句)

  今夕不知何夕。

  ⊙●○○○▲(协仄韵)

  便欲乘风,

  ⊙●○○(句)

  翻然归去,

  ⊙○⊙●(句)

  何用骑鹏翼。

  ⊙●○○▲(协仄韵)

  水晶宫里,

  ⊙○○●(豆)

  一声吹断横笛。

  ⊙○○●○△(协平韵)

作者

  

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简析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贬谪之中。

  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的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