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中文名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所属地区 襄阳
目录导航

历史

附中的办学历史,比较复杂,主要涉及襄阳师专的历史沿革变迁。1902年 襄阳府中学堂创建,1912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七区鹿门中学,1924年湖北省立第七区鹿门中学更名为 湖北省立第十中学,1926年湖北省立第十中学停办。1905年 襄阳府师范学堂创建,1913年更名为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1926年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停办,1928年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湖北省立第十中学复校并合并组建湖北省立第五中学,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师范部)改建为襄阳师范学校,1948年襄阳师范学校、湖北省立第五高级中学合并组建襄阳联合中学,襄阳联合中学(师范部)改建为襄阳师范学校,1958年襄阳师范学校升格为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襄阳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襄阳师范学校。1978年襄阳师范学校(高师班)、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合并组建襄阳师范专科学校。

今天的附中,最早是始建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62年,襄阳师范专科学校撤销,附中更名为襄樊市第七中学,即今天的襄阳市第七中学。1975年襄阳师范学校(高师班)在古驿创建(合署),也附设有附中,1978年新组建襄阳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在隆中组建“襄阳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学校”,从小学发展,逐步到高中。因地理位子所限,高中生源不足,1986年秋,高中停办,只保留小学和初中继续在隆中办学。

1998年合并组建襄樊学院后,“襄阳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学校”自然更名为“襄樊学院附属学校”,依然在隆中办义务教育。2002年,襄樊学院和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电视大学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新办“民办高中”,襄樊学院后勤集团积极筹建起了相对独立的“襄樊学院附属高中”,在建华路办学,运行几个月,开始出现诸多问题,学院决定将闹市区新办的“襄樊学院附属高中”移交给位于隆中山沟里的“襄樊学院附属学校”管理。

从此,“襄樊学院附属学校”、“襄樊学院附属高中”两块牌子并存,两个校印共同使用,两种文件头并列。但主体鲜明,“襄樊学院附属学校”为主,“襄樊学院附属高中”为辅,因为“高中”在其诞生之前就被人为地定性为“民办”,非主流,于是,全部老师均为临时聘用,政府也不拨付一分经费。所以,有编制的干部教师都习惯于用“附校”这个“正统”称呼,直到今天,还有些“老”同志,至今还会不时的随口说出“附校”的称谓,而聘用教师和高中学生及家长,则习惯于用“附高”或“附属高中”这个“高贵”称呼。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身份的阴影存在,也许还有一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高贵的自尊存在。

这样的混乱,持续较长,直到2005年,在附中的积极努力下,提出申请,襄樊学院领导在没有征求政府部门意见的情况下,才将两个校名合并成为一个,即“襄樊学院附属中学”。校名变了,但人们心目中的习惯不会一瞬间改变,真正接纳还需一段很长的时间。就是到了今天,由于受这两个校名的影响,学校在财政局的账目还是两块,校内的财务报表也还是两种,这种情况,预计还会坚持到2015年才会终结,这足以说明“禀性难移”的道理。

2012年4月1日,“襄樊学院”正式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报经襄阳市教育局同意,市政府更名办公室及市编委会批准,2012年7月1日,学校正式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虽然学校已与学院没有隶属关系,但根据移交协议,附中可以“永远无偿继续使用学院更名后的校名”。因此,校名依然继续沿用“附中”之称谓。其优势很明显,大学的附中应该很响亮,也有底气;但是麻烦也很会很多。附中的附属性质,永远成不了主流,臃肿的校名容易先宾夺主,人们记得永远是前面几个字的修饰语,而常常忽视后面的“中心语”,这一点,在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大型活动,特别是参加市外的各种活动时表现尤为突出,很让人伤感。

恢复

2003年3月17日,附中正式接管高中,恢复办起了高中,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环节。

说实话,2002年,后勤集团准备办高中时,从校长到普通老师都想不通,都用狭隘的心里在揣测学院及领导,内心的酸楚很大,认为这是学院不重视“附校”的典型体现。在那种大环境下,学院的许多做法,确实让“附校”人伤心;但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非常肯定的讲,学院主要领导支持“附校”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因为当时主要领导亲口和我讲,“现在的附校既没有人,也没有钱,更没有跑路的汽车,你怎么办?高中早晚还是‘附校’的”。

高中不是自己办起来的,但毕竟还是交给了附中,这是事实。前期让有能力的人办,我们坐享其成,这是真正的关心。

接手的高中,虽然只有四个班156名学生,但办学的基本规模是具备了,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这是最难得的。正是有了这种想法,所以才会顶着巨大的压力去承受。

压力首先来自于领导班子。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还是一名未被正式任命的校长,在班子里,书记还是最高长官,其基本态度还是反对的。身为女领导的书记,在学校处于最困难时期,多一份担心,是极其正常不过的。然而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工作难度就更大了。班子里的其他人,也是心中无底,但对“高中”的恐惧确实很明确的,都觉得问题多,难度大。经过反复讨论,耐心说服,再加上领导命令,我们这些“小萝卜头”,还能说什么,只有坚决执行。于是大家在具体工作中,所有同志都是坚决支持,行动还是很给力的。

压力来自于干部。后勤集团退出高中管理,那是彻底干净,一个干部不留,只剩两位一般工作人员做具体移交。“附校”却本来干部紧缺,没有人手。万般无奈之中,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去接管,一切从头来,一切都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几天之后,因全国突发的“非典”疫情,将工作完全打乱,我实在无法,只好将办公室主任邱海调往高中,负责高中具体事务,这样坚持了三个月,从秋季开始,才分别派出储勤志副校长、刘道军等前往管理高中,同时将已经外调但还未办理手续的刘桂芝召回,这样才算将就组建好高中的基本工作专班。

压力来自于老师。从高中讲,没有一为正式教师,全是临时从外招聘的教师,队伍不齐,问题成堆。几个从公办学校请来的老师,成为了高中主要骨干,在很多问题上,已把原校长架空,所有工作都以自己意志为转移,不计教学效果和质量,随意所欲,而且一味强调待遇。一部分新毕业大学生,一窍不通,教学不懂,也无人指教,更无法理解学校要求和工作规范。还有几位专职教辅人员,更是被几个骨干胁迫,没有工作章法。及时新聘关键学科把关教师,充实力量,这个问题,一时还真还难以解决,最后只有将余海林调往高中,负责起独立的美术班教学及管理,希望先从美术上寻求质量和管理的大突破。

压力来自于学生。说实话,在我到任前,学校招来的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基本上已转走,剩下的就是有各种问题的学生。稳定大局是最为关键的,首要一条就是将原来的四个班,合并重组,调整为三个班,独立出一个纯粹的美术班,以保证学生相对融合;二是积极稳定成绩较好者,不能再继续流失;三是倾尽全力抓问题学生转化,严厉打击违规违纪学生,确保校风转变;四是加强班主任及宿舍管理员管理,狠抓落实。几招下来,学校的被动局面才得以扭转,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压力来自于招生。新办的学校,一无教师,二无成绩,三还问题成堆,这种情况下,招生办难度可想而知。好在附中干部教师顾大局识大体,一声令下,人人行动,个个努力。从小学教师,到初中教师,从干部到工人,从教师到家属,从在岗的到退休的,从怀孕哺乳的到身体有病的,大家全力以赴,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天不亮出发,夜深人静回家,硬是招来了六个班的规模,而且有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河口秦集王智珠,更是达到四中五中分数线而选择了附中,三年后学校也没让她失望,将其送入兰州大学本硕连读。

压力来自于“非典”。接管高中之时,正是全国“非典”肆虐之际,而且,高中学生大多又都来自于襄樊“非典”重灾区竹条、牛首等地,这地方距离学校很近,学生每周必须回家,防控压力很大;外加学校横跨襄城和樊城两地办学,相距20余公里,学校干部、教师严重不足,力量薄弱。

几年下来,高中稳步前进,但搬迁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学院主要领导多次口头要求附中关闭高中教育,退回到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移交教育局后,也有领导在多个场合以多种方式指出,附中的高中应该放弃,也有兄弟学校校长朋友劝解,附中高中没有实力,还是主动放弃好。

后来的高中,如何生存?这是必须回答的。对此,我们的选择是走特色之路,选择别人不愿做而我们还有一定优势的项目去做,这也就是在激烈的高中竞争中,同时代一起办的高中逐步走向死亡而附中一直坚守至今的重要条件,在大鱼吃小鱼的的自然法则面前,附中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吃掉了五所学校。

恢复办高中,确实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也收获了更多。仅从附中发展来讲,如果没有当年的接管高中,也许今天的附中早已不复存在了;如果当年不主动寻求特色发展,今天的附中也许也和其他学校一样关门了;如果当年不坚持继续办高中,也像其他学校一样主动放弃高中,只保留义务教育,今天的附中也将会与其他市直学校一样,正处于被放弃的痛苦之中。

因为高中,学校才能搬迁;因为高中,学校级别才能提升;因为高中,学校才会继续保留市直学校之序列;因为高中,学校才会有特色;因为高中,学校才会有即将更美好的未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谋全局,难谋一隅;不能登高望远,就只能固守坐进观天。没有如果,只有坚

胜利搬迁

因为有了一定地位的高中,附中的搬迁才会更加顺理成章。

附中似乎与生俱来就不会安宁和稳定,总是曲曲折折发展,来来回回折腾,反反复复倒腾,学校的校名不断地变换,办学地址多次变更,领导体制几易其主。

搬迁一直伴随着附中的发展,从古驿的桥洼,搬迁到隆中山下,稳定了学校基本办学形式;在建华路接管高中,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搬迁到盛丰路办学,实现了办学模式的整合。一次搬迁,提升一次发展机会和发展能级,似乎每一次搬迁都在映证着“树挪死人挪活”的千古道理。

这次的搬迁,为附中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久居隆中继续过隐居式的校园生活,似乎早已不符合现实和未来之要求。虽然我们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但一直孤芳自赏、曲高和寡依然也是行不通的,更何况我们还没有多少“芳”可以自“赏”,也没有什么高“曲”让人来“和”,“酒”也不是那么“香”,因此,隆中的“巷子”就显得太过于深远了。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包装,需要的是发展的舞台和平台,很显然,这些是隆中所无法具备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古人不更是极力推崇“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才是大智慧,即使要“隐”,也应该在闹市中。

搬迁为附中拓宽了广阔的发展视野。山高人为峰,高瞻才能远瞩。隆中虽然环境优雅,孕育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培养出新时代的“诸葛亮”,是我们理想的追求,可遇不可求,但培养出更多的“臭皮匠”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要想让更多的“臭皮匠”能真正成为一个个的“匠”和“将”,必须跳出隆中这片天。在热火朝天的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鹰击长空。

搬迁为附中找到了坚固的发展营地。从此,可以说结束了附中长时间“游牧发展”历史,有了一块铁打的“营盘”。隆中的山很美,但留给附中的发展空间狭小,隆中的天很蓝,能让附中享用的极其有限。羊祜山虽小,留给附中支配的近五十亩土地足够宽阔,盛丰路很窄,留给附中通向未来的路足够宽广。

搬迁为附中开辟了实现憧憬的希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由的天空充满着新希望。若果说,过去的附中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凤凰”,那么,搬迁后的附中必须在自由的海洋中“凤凰涅槃”。占尽地利与人和的有利条件,及时弥补天时的先天差距,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秉承敢打爱拼的光荣传统,跨越发展的附中梦,一定会实现。

而今,全市市直学校再一次面临去留的抉择,而附中却正在做着扩展疆域、规划未来大宏图,这就是有了高中的结果,就是搬迁创造的发展机遇,更是附中上下一起打拼苦战换来的成绩。

搬迁是胜利的,搬迁是正确的,搬迁更是英明的。

升级

在中国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切事务,论资排辈,唯官唯上,都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法理。

《围城》开篇之语讲“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对学校而言,级别是否重要,就看你如何对待。但客观来讲,级别问题对附中来说是利大于弊,尤其重要。

在“襄阳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学校”时代,附中仅仅是个科级单位,但就是这个“小萝卜”官,也比一般学校高出好多,虽然学校名声不大,但“官”阶可以多少给点自我安慰。到了“襄樊学院附属学校”时代,由于学院升格,附中自然水涨船高,湖北省教育委员会文件明确批复附中为“襄樊学院内设机构”,级别定位“副处级”,虽然比学院其它部门矮半格,但已成为“处级”单位了。此时的附中,依然只有小学和初中,成为“正处级”单位,没有资格,其实这也只是学院领导的一种说辞,表面是这样解释,背后原因则是附中实力不足,地位不高的体现,深层次原因则是领导不认可、不愿意、不想提升附中官阶,因为此时的学院主要领导已与附中没有历史的情感,内心早有丢弃附中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后来的不让附中教职工参与分房的奇怪决定,才会招来一场附中与学院的“闹剧”,因为当时的学院主要负责人明确的告诉附中教师,“附中不属于学院单位”。不过,这已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院领导进行了重大调整。2003年,附中接管了高中之后,学院有部门领导明确要求附中在工作基本理顺之后,立即向学院打报告,申请单位级别提升。在这时,附中要求升格级别,已经具备了资本和提要求的条件,有了高中,这是先决条件;在困难时接管高中,为学院分担了忧愁,挣回了面子;一段工作情况良好,领导及学院上下认可等等。对此,学院相关部门是想真心帮助附中,然而,分管胡院长明确指示“此事附中不必操心”,言外之意,领导自然会安排好的。转眼到了2004年春天,在学院的干部调整之中,几年的校长突然被打入“试用期一年”的新干部了,因为附中校长也被列入“正处级”干部序列,单位级别自然升格。

客观讲,附中在学院的地位得到重视,就是从接管高中开始的。表面上看,是因为有了高中,得到提升,说话有了分量,实质上是此时的学院主要领导英明,是领导真心在做事。学院党委于诺英书记,那是出了名的好领导,非常关心部下,对附中的关心很细致,考虑很周到,就是在离休之后,还定时过问附中情况,直到今天。院长向显智,教育家办学,又有分管附中的经验,比较深的理解附中工作的不易,所以,在很多时候是有意向着附中的,后勤集团起初办高中时,就明确告诉我“高中早晚是附校的”,接管高中,院长作用自不待言,学校搬迁更是鼎力支持,学校提级全力赞同,向院长对学校基建支持力度是历任院长任上最大的,小学建教学楼、中学修排洪沟、建女生宿舍等,前后投入近300万元,而且不让附中操心。分管领导胡正友院长,更是为了附中不遗余力,运用老领导的智慧优势,哪怕是与相关领导拍桌子吵架,也不退让,在很大程度上讲,没有胡院长分管附中,接高中困难,搬迁没希望,提级别奢想,一切都有不可能。随后的两任分管领导,由于学院主要领导易人,虽然也想为附中做事,但大势已去,无法逆转。

自2007年开始,学院新来党委书记提出,将附中移交市教育局管理,学校级别又成为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影响着工作的推进。学院向市政府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保留移交后的“正处级”单位不变,市教育局也极力推动,但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则持反对意见。按照正常情况和国家新的大政方针等讲,取消级别是大势所趋。

从校长角度讲,无论是否保留级别,校长及其所有干部个人已取得的级别,不可能随移交而取消,但随后的干部就不会有级别了;另一方面看,在自己任上将单位级别取消了,这是自己的失职,会愧对后人。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利用了一切资源,竭尽了全力,穷尽了一切办法。历经磨难,最终得以保留单位级别。

今天看来,保留学校级别,至少为学校带来了以下利益。与高中的办学层次相匹配;与市教育局直属管理相一致,所以在众多市直学校都在为未来下放区属管理操心之时,附中则基本高枕无忧;为全体教师的职称、福利、评优等诸多具体问题上,提供了较高平台和发展前景;学校也将在市级这个平台上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移交

基本开始走向正规之时的附中,又一次被人折腾。

2006年,学院新任党委书记上任,带来了学院的震动,附中也被无端牵涉其中,动摇了领导对附中认识,在个别人的鼓噪下,领导开始了对附中管理体制的重新思考。

两件个例促使领导加快调整步伐。2006年秋,附中退休教师,以反映待遇低集体向院领导诉求,陈述附中的困难,希望加大对附中的投入,不曾想,事情向着反方向发展,惹得领导很是不高兴。2007年初,附中个别人出于一己私利考虑,毫无道理的胡闹,领导倍感厌恶,加剧了新任领导对附中的不好影响。外加2006年,在对学校班子考核时,不少教师由于对考核标准的误读,习惯于“基本合格”思维,对学校干部及班子评价过低,让不明实情的领导更是好感全失,厌恶大增。

于是,2007年3月14日,学校党委会将“附中移交市教育局管理”的列入正式议题,会议的前一天下午,分管院长朱新义突然将我叫到办公室,询问我对移交有什么想法,我一头雾水,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人透露过,没有任何准备,且明天就开党委会。于是,我只能明确表态:此事之前不清楚,没有人征求过意见,没有想法,只能听党委决定。结果,会议没有形成意见,未能通过。于是,我紧急与班子商讨对策,形成附中未来三种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基本看法,即与政府签订协议,按照市属学校对待,管理主体不变;自我关闭附中,不再办学;移交市教育局管理。并迅速亲自起草报告,详细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从利益大小,依次递减。而这一切还是从学院的角度来思考的,未加多少附中利益权衡。

从此,附中开始了马拉松式的移交谈判,准确来讲是学院一厢情愿的主动求人。前后长达五年,直到2010年6月才算有了今天的结果。

移交的第一个难题是,市政府不愿意,所以学院送出的所有报告几乎全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政府没有回复报告就是不同意的表达。

第二困难是资产问题。学院不想交出小学部土地和房屋,也不想交出盛丰路家属院,为此问题,争论很久,最终还是满足了学院要求。

第三个问题是女生宿舍楼债务问题。新建女生宿舍楼,是学院领导同意的,当初院领导签字批准,采取三个一点办法筹措经费,让附中筹一点,学院补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结果,附中支付了三分之一款后,学院不行动了,导致了320万元债务久拖不结。为此建筑老板多次上门催要、到市政府上访、堵校门等,学院一毛不拿。最终还是在移交协议中,让教育局买了单。

第四个问题是学校编制和遗留的人事问题。因组建襄樊学院而导致附中在市编委会的编制户头被自然核销,从而导致学校常年无法引进教师,补充力量,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开展。重新恢复,困难重重,而为了解决这个致命问题,从2001年就开始四处奔走呼喊,到2008年初步解决,但未根本解决。另外,学院过去管理中遗留的许多人事问题,特别是学院已同意和安排的两名教师调入工作,因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办事呆板,迟迟解决不了人事关系和编制关系,长达5年,移交时,为此讨论折腾无数次,最终依然是政府让步。

第五个问题是单位级别问题,前文已经赘述。

这期间,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写了多少报告,对学校造成了多少损失,无人知晓,也无人心痛,其中的辛酸和泪水,无法陈述和表达。

发展

附中办学历史不短,因为其“附属性质”,其发展是受到比较多的限制的,有两个阶段是非常明显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附中主要是服务于自己的主体上级单位,职责功能单一,活动范围狭小,不需有太多的问题考虑;在市场经济时代,外部条件完全改变,自己服务的主体内部也开始受外部市场变化影响逐步发生变化,其地位和作用被逐步弱化和边缘化,这是历史潮流所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这个意义上讲,按照教育规律分析,附中在2010年以前,所走的办学之路,可以说是不太合乎正规的,只有在2010年之后,学校正式移交市教育局管理之时,附中才算真正开始步入教育的正常轨道。

2010年6月22日,原襄樊学院与襄樊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将襄樊学院附属中学移交襄樊市管理的协议书》,自此开始,附中正式移交市教育局直接管理,标志着附中开始步入正轨,融入基础教育的大家庭,历经磨难的附中好像第一次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家的感觉,不再依附于他人,彻底丢掉了附属的“膏药”性质,真正成为独立的“人”,尽管校名还依然使用着学院的招牌,但性质则完全发生了本质改变。

2013年,“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法人证书”得以批复,附中才从法律上得以确认而合法。这是学校的户口,几十年来,附中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户口,长达几十年只有单位代码证却没有法人证的历史被终结。这一事件的实际意义,也许大家不清楚,不理解,但其直接关系到学校每一项事务的办理。按照学校开办章程规定,没有法人证的学校是非法的,是不允许存在的,更别说发展了。

合法了,才能保障老师们的政治和工作待遇。2012年9月,靳文梅老师能被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教师”,得到政府表彰,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附中成了市教育局直接管理的学校,且有合法的政治地位。所以靳老师才会成为附中历史上第一个受市政府表彰老师,而在在此之前,附中是没有机会的,最多只能受到教育局这一级别表彰。这就是正规军的好处,这也是合法化的权利体现。

合法了,学生地位待遇更有保障。所以,每年学校都有市级表彰名额,学生资助面积越来越大,能直接享受政府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

合法了,干部教师更有出路了。附中是出人才的地方,在历史上走出过很多优秀人才,北京、上海、广洲、深圳、武汉等地,都有附中走出的人才。但这些人才的脱引而出,准确来讲,学校的力度很弱,主要是靠自己拼打。步入正轨之后,学校可以有效运用组织力量,推荐输送人才。推荐邱海参加干部招考,将其输送更高平台发展;有效向上级机关推介干部教师,如推荐何艳娜借调市政府创卫办工作,推荐卜长斌到市纪委工作;积极发展学校民主党派,推荐卜长斌顺利加入民盟;有效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培养,如推荐刘志强参加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知识分子培养,参加全市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大会等。

事实证明,组织是最有保障的,最可靠的。

改善

大办学条件在市直学校比,还是比较差的,这确实有很大的历史原因所致,短时间改变,很不现实。但是,在十年里,学校靠内挖潜,还是做了很大努力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

2008年秋季,完全独立兴建起了女生宿舍楼。六层建筑,4300平方米,投资430万元,从项目申请、立项,到规划设计、招标、组织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所有工作,都是由附中完全独立操作,这也是附中第一次完全独立承担这样按照正规规范程序开展的建设工作。彻底改变了学校教学及办公用房和学生宿舍紧张局面,为学校后续发展铺垫了良好基础。

在此之前,2005年,附中自筹资金60万元,建起了两层近800平米的艺术教学楼,但该楼没有办理任何审批和验收手续,只是在学院内部审核批准,一切从简。

2006年,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彻底改建了校园内承接上游排泄的整个山沟洪水的排洪沟。该工程长约130米,设计为3米见方50厘米厚全框架箱涵结构,总投资约100万元,完全由学院投资和施工、验收,彻底解决附中校园长期深受洪水侵害的问题,结束了洪水肆虐校园的历史。与此配套,学校先后在改建的排洪沟上新建两层简易楼房14间,前后又自筹资金近50万元,并将学校食堂一楼打通,与此相连,扩建成学生用餐面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就餐拥挤问题。

分批改善小学部形象。2005年,为了解决小学部教学用房紧张问题,也为了学院顺利拆除六0九学校完成学院图书馆建设问题,学院在小学部兴建一栋两层教学楼,投资约80余万元。拆除了小学部最为古老的破教学平房,不再使用另一栋平房建筑,改变了小学部破败形象。2013年暑期,教育局投资40万元,从内外墙粉刷、线路改造、门窗更换等,全面整修小学部原有两层教学楼。当年,还是教育局投资,为小学全部教室安装现代化的电子白板,投入近20万元,附中随机配套完成全部办公室、教室网络工程,实现网络全覆盖,也让处于山沟的小学,有了点现代气息。

两次分别改造中学两栋教学楼。2004年搬迁来时,对其全面改造,让两间的小教室改为三件的标准教室,工程量大,难度大,时间紧,特别是初中教学楼,我在《胜利大搬迁的“花絮”》中也有赘述。2008年,随着女生楼使用,必须将高中教学楼中的办公室改造为教室,并同时改造其中厕所和水电,方能缓解压力,为此,学校有投入近30万元。2014年暑期,教育局将再次投入40万元,改造高中教学楼,粉刷内外墙壁,内走廊墙裙贴瓷砖等。2010年,教育局未接手就安排了60万元经费改造初中教学楼,主要是更换老旧的门窗,四层楼房,每一层单面墙全为窗户,同时粉刷内外墙壁。

2011年暑期,教育局投资60万元改造初中男生宿舍楼,电线、壁柜、粉墙、铺地砖、改造厕所等。

2012年到2013年,教育局分批拨付360万元,用于新征用土地11亩,扩大校园规模,并解决高中男生楼长达几十年非法占用两亩多土地问题,这又是一次大手笔,为学校后续发展铺垫了良好基础。2014年,教育局将投入400万元,兴建塑胶运动场及其配套工程,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附中落后面貌,提升档次。

为了适应高考标准化考场建设,2012年,教育局投入80余万元,建起了完整的广播系统、监控系统;2013年又投入近50万元,配备了16个教室的电子白板,在此之前,还为学校建起了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音乐教室、一个美术教室,配齐了相关器材,同时还配备了初中课桌椅。学校还积极有序的改造了校园绿化、硬化等,为绝大多数教师配备了教学用笔记本电脑等。

学校正在高端设计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适应和承接教育局赋予附中的新的更大的任务,将会对现有学校布局和功能定位,乃至于学校职能作出重大调整,其所花费用,可能不再是以上所讲的那些“小钱”了,仅这项工作的图纸设计费用,就会达10余万元。

特色

早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之前,我们就提出了附中发展的“一个中心”“四个特色”(办学质量为中心,音乐、美术、体育、龙舟教育四个主要特色)的发展思路,并持之以恒的苦苦坚守和努力。

英国剑桥大学校长艾丽森·理查德教授认为教育的精华,就是让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让他们在社会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因此,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与其他学校间的区别,即自身的多元性,才能保持各自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人才。按照这一思路理解,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仅体现为升学率高低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上。因此,附中也讲“升学率”,但升学率的体现方式却是多元的、多层的、全方位的。

特色音乐教育放飞学生人生梦想。广纳社会精英强师资,不仅拥全市最优秀的专业教师10余名,更为重要的是大胆引进襄阳市音乐教育学会驻校办公,广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到校上课讲学,助力学校开办声乐、器乐、表演、舞蹈、播音主持等特色教育。依托湖北文理学院大学支撑,高端辅助音乐特色教育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特别是承担承办高端大型活动,每年至少有两次以上,让学生参与其中接受熏陶教育,强化锻炼,如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到校讲课,不同类型演奏家到校开办小型音乐会等。鼓励学有专长学生大胆冒尖,演电影,参加选秀,高规格比赛,如范晓萌的全国“八艺节”形象大使选拔,王立鹏的全国专业吉他比赛冠军,肖楚玄因出色的钢琴才华高二时就被法国大学公费录取本硕连读等。高考梦圆大学,连续多年音乐高考98%学生考取大学,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输送大批优秀学生。

特色美术教育绘就学生人生华章。大胆与湖北文理学院知名专业教授合作办学,让教授领衔学校美术教学,利用其团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主动筹划成立襄阳市美术教育学会并驻校办公,将学校有影响力的教师推荐为学会负责人,主动邀请社会美术教育高端人才加入,广泛吸收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参加,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弥补自己的不足;定期开展相应活动,拓展学生见识,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高水平培训专业教师,每年安排美术教师分别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顶尖大学学习升造,进修培训,提升能力,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别具特色的美术系列活动,校内活动增兴趣,校外活动比赛强自信,增自豪,如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及时组织师生开展书画义卖募捐活动,现场募集现金近两万元。高端引进大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感受艺术氛围,接受高人指点,如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涂廷多、美术家协会主席边广兰等著名书画家校园献艺。美术高考成绩优异,连续三年夺得美术联考全市最高分,连续5年美术生专业过线率达100%,本科录取率达85%,合格率达到100%。学生参加全国大赛频频获奖。

特色龙舟教育划出了学生人生航向。 2009年4月,附中龙舟队正式组建,但就是这支组建不到一月的学生龙舟代表队,参加襄阳市首届龙舟大赛,省市夺冠,半年后就能参加全国龙舟赛,一年后参加“长江国际龙舟拉力赛”勇夺200米直道竞速第六名,2012年6月有一唯一的中学生对参加第三届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2014年囊括襄阳比赛全部冠军。更为重要的是所有龙舟队员,都是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这一项目,他们都实现了大学梦,而且还是一类大学梦。2014年高考前,已先后有5名学生提前被北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录取。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附中特色教育增添了两点,又为附中特色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此《教育》杂志特意长篇刊发通讯文章,全面介绍项目开展情况,襄阳地方媒体更是时常宣传报道,学生代表队在全国各大赛场,都是当地媒体聚焦的中心。2012年,学校因此荣获“首届中国当代百强特色学校”和“首届中国当代百强特色学校十佳创新学校”。 训练场地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护城河的使用,是体育教育部门帮助协调的结果,减少了学校麻烦;训练用的龙舟等器械是体育局无偿提供的,极大地减少了学校的开销;参加全省全国比赛,是国家和省市体育一路绿灯;训练技术和成绩的提升是附中人与全国相关同行交流学习的结晶,特别是在全国有影响力教练无偿指导的结果。

附中选择龙舟特色教育项目,独享天时、地利、人和全部优势。从大环境分析,附中开展龙舟特色教育正待时;从现实条件分析,附中开展龙舟特色教育得天独厚;从人和资源分析,附中开展龙舟特色教育优势多多。诸多原因,让附中在襄阳市开展龙舟特色教育首开先河,一路领跑全市,在全省成为唯一,在全国处于领先。

体育特色教育剑走偏锋出新样。重视体育是附中的传统特色,历史上曾经保持多年小学校体育打败大学校的绝对优势,田径、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成绩斐然,在今天,附中的体育特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历史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新的开拓创新。

田径是附中的强项,今天还有优势。学生王超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全是附中一手培养,多次代表襄阳市参加比赛,成绩优异,2009年参加高考术科考试,勇夺全省第一名,成众多高校争抢对象。宜城农村贫困家庭走出来的马文明,多次跑步几十公里回家,被媒体戏称“马达哥”,每天10公里 一月“跑”一趟武汉,从襄阳跑向了全国,跑向了国际马拉松比赛,跑进了理想的一类大学。成为众多媒体聚焦的对象,成了名人。这只是附中传统体育的一个缩影。

篮球是附中后起之秀,势头强劲。“肯德基杯”三人篮球赛,一直是附中的强项,从襄阳打到武汉,尽显实力不俗;已处于全市前列。从小学一路走来的 贾奇,初中毕业,1米97的他已经无数次代表学校、襄阳市、湖北省参加篮球、排球比赛,早已成为有名的小球星,湖北省体工大队多次诚邀其加入省队,学生和家长却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正在奋力拼搏。

健美操成为学生的新宠。2007年首次参加全省健美操赛,就一举夺得一等奖,随后,项目逐步发展,正扩步向高考进发。2014年有代表襄阳市参加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勇夺第五名,随后又参加全国大赛,再取好成绩,荣获一二等奖。

体育舞蹈项目优势明显。2006年湖北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学校体育舞蹈队获取团体冠军,六名学生获取金奖,开启了学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大幕,如今,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以体育舞蹈特长报名参加高考,80%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本科院校,实现了比赛和高考双丰收。

实施温暖工程普惠所有学困生。2012年7月学校被湖北省委统战部和中华职教社授予国家“温暖工程助学就业计划定点学校”,又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和高考落榜生,找到了一条免费读大学的升学之路,为诸多贫寒学子提供了新的人生希望;特别是为所有高考落榜生铺就了一条“边工作,边就学,免学费,还挣钱”的幸福成长大道,实现了学校为每一位孩子负责的承诺,实实在在的践行着素质教育。

科研

客观讲,附中的教育科研,仅限于少数几个教师零星的几篇教学小论文和区级论文、讲课、教案评比等,教师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文章,每年人数和篇数屈指可数,仅有一项课题研究,在全市影响很大,但却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任何部门审批立项和验收,完全是自娱自乐。

学校搬迁以来,教育科研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成绩巨大,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

论文发表一路领跑。每年都有多篇高水平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年年有核心期刊登载;另一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及《教育》、《新教育》等报刊,常年坚持约稿,不定期就有关问题“命题作文”;其他营利性期刊,更是不断邀稿。

教研成果评比全面开花。从论文到说课,从教案到案例,从小学到中学,从语数外大科到音乐美术体育等小科,每年都有近百篇获奖,奖励层次从市级直至国家级,节节攀升,而且获奖等次也是逐年提升。

教师讲课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市级获奖已成常态,参与全省评比也有收获,一般性讲课比赛,常有成绩突出表现,含金量较高的政府性、综合性讲课,成绩不俗,“青年教学能手”,不断涌现。

课题研究第一次走向正轨。10年间,已有13项市级以上课题结题,彻底实现了零的突破。

校内教师教育科研成果集,坚持出版。自2010年开始,学校每年坚持把当年全校成果汇集成册,编辑出版校内《讲台上的教育家》文集,留存历史记忆,这也是学校历史上从没有过的。

结集出版个人专著。出版个人专著两本,学校编辑专著一部,这是学校过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出任副主编编辑著作5部,作为编委成员参与专著编辑近10部。

社会学术兼职众多。担任学会理事会职务有大飞跃,已有10余家学会或协会中,有附中教师担任理事、副理事长、副会长和顾问等职务;直接挂靠附中办公的学会两家;派出中考命题专家3人次,入库专家10余人;享受市级政府专家津贴1人;入选市人才库专家8人;担任市级考官专家评委10余人;担任省市职评委专家10余人;担任教师资格考官评委10余人。

公关

深居 隆中的附中,社交天地极其有限,谈不上社会公关,搬迁之后,附中一切从头开始,一夜之间必须学会长大,独立应对一切。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会应对危机公关。接管高中时的一切工作,都是从零起步,就是最常见的危机公关,一切都挺过来了;搬迁又一次的危机公关,也是顺利实现了;还有洪灾考验及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学生意外伤害处理、教师的意外病故处理等等,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有效处理,考验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更是意志品质和工作智慧。

其次是协调学校与相关部门的关系。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学校许多正常工作也无法开展,怎么办?只有自己解决,上串下跳,东奔西跑,左右化缘,前后突击,上下联动,磕头作揖,陈情说理,软磨硬泡,死皮赖脸,等等,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全部用尽。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都能很好的解决。事实再次证明德国大众公司创始人名言的英明和正确:“企业最大的关系是与政府搞好关系”。

其三是融洽好属地关系。对此,前文已有分析。说实在话,看着学院与隆中等友邻单位的紧张关系,我们从内心深处感激我们所在辖区的居委会和友邻单位,是他们无私的帮助我们这个外来“移民单位”,我们才会有效的应对各种困难,“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我们应该永远怀着感恩的心,善待这些好朋友好邻居。

其四是处理好媒体关系。在此之前,我们几乎完全不与媒体打交道,搬迁后,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至今难忘,但我们有更多的骄傲和欣慰。至今为此,襄阳的所有媒体,从平面到网络,从媒体人到媒体组织,从领导到普通编辑记者,在很多问题上,对附中应该是厚爱有加,帮助远远大于挑刺。不仅仅是宣传报道,还有工作上的疏通与诱导,乃至于在很多具体问题上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是全面的、有效的、实际的。

十年的辛酸,十年的筑梦实践,十年的甘甜。

过去的十年,磨难中没有放弃梦想,在艰难中破茧蝶变;十年后,困难阻挡不了梦想的驰骋,正是因为有着这个“梦”,我们才会勇往直前。

梦想是美丽的,是我们心底最美的期盼;梦想是阳光的,可以驱赶心中的阴霾。梦想是有力的,可以激发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潜能。每个人都拥有梦想,人生没有梦想就如同飞机失去了航标,船只失去了灯塔。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梦想,是花就要尽情绽放,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为了梦想,藐视一切困难;为了梦想,凝聚所有力量,用坚强迎接挑战,用信心迎接未来。附中生活给予我们的,除了紧张与劳累,更多的是充实和向上,是一种拼搏、坚韧、顽强、荣光。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怀揣着梦想,便坚信百炼成钢。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同志们,让我们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培育你我的梦,汇聚中国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