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运动

造城运动

目录导航

概述

造城运动,回顾中国城市化进程,确实存在一些无序现象,个别超级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负荷过重,同时又有一些新城或新区人烟稀少,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都开始认识到,城乡之间、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重要性,无限制的过度开发必将付出代价,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造城运动”,中国当今的“新造城运动”这样的普遍、坚决、彻底,铺天盖地,因而这是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称奇迹的变革,中国城市人的生活因此全面的更新。

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政府迫切翻新历久不变的城市面貌,更换老旧的功能设施,改善百姓落后而困窘的生存条件—这也正符合民众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应运而生的房地产业骤然崛起。于是“旧城改造”的口号响彻中国。由于当时人们尚无文化上的自觉,大规模的城改是在“破旧立新”的激情中进行的。文化人忧患又无奈的“建设性破坏”便伴随其间。应该说,这是“新造城运动”的初级阶段。它只是“改城”,而非 “造城”。

2、第二阶段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城改工作由单一的改善百姓的居住问题,进化到对城市形象的重视。特别是全球化的迫近,促使人们的目光接触到城市自身的文化价值。人们开始懂得城市的特征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使人们产生这种文化的觉醒又离不开旅游业的兴盛。于是就有了创造城市形象的愿望。随之“改城”进入了“造城”。

3、造城是全局性的,必须依靠规划完成。一旦进入规划,当代中国的“新造城运动”则迅速形成。而且城市之间争先恐后,一哄而起,有如汪洋恣肆的洪水,所向披靡。但是由于人们对自己城市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个性缺乏深入的了解与把握,伴随着这“新造城运动”,便是新的一轮—“旅游性破坏”和“规划性破坏”的到来。这一轮更厉害。

具体表现

1、从北京到全国从各地的大城市到小城镇,其历史人文特征都在迅速消失。在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社会生活主题的漫长岁月里,城市里的古典民居与历史街区都没有做过任何调查,这种背景实际上是一片文化的空白。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旧城改造”的大潮十分迅猛,根本谈不到对这些成片的破烂的老房子进行文化鉴定。只是想着除旧更新,痛痛快快一推了事。所以,城市的许多文化支点—无论是作为历史街区的文化板块,或者作为单体的古老建筑的历史象征,都已经失去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当人们想去表现自己城市的个性形象时,这些文化支点早都不存在。没有文化支点,城市的历史人文特征自然无迹可寻。这种惨痛的现代化教训只能“永垂青史”了。

2、新建设的街区与建筑。由于城市的管理者们至今还弄不清楚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新建的街区很难在地域的传统与文脉上保持延续性。尤其是大量的、高大的、无文化血型的建筑无序地涌入,城市形象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好似一盘乱棋,已然无从下手。

3、模仿是反个性的。它是造成城市无个性的重要原因。但它恰恰是当下“新造城运动”的一个流行的手段。是对现代的崇拜。现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那种—高速公路+立交桥+高楼大厦+霓虹灯+广告+广场,于是就有了前几年红极一时的“让城市高起来、亮起来、洋起来”的口号。很多城市正是在这种幼稚可笑的口号中变成了相同的嘴脸。

4、 规划是“新造城运动”中的关键,决定着城市的个性与形象,也主宰着城市的历史人文的命运。然而,当下的“造城”规划中,流行着一种可怕的功能主义的思维。将城市划成各类区域,如“政府办公区”、“生活居住区”、“商业购物区”、“文化娱乐区”、“历史风情保护区”、“体育中心”等等。

5、城市本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实体。各种功能有机地交叉着,协调着,互补和互动着。它是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历史而自然的呈现。硬性的区划不仅使城市生活变得机械、单一、死板和不便,同时破坏了生活丰富、自然、浓郁及其特有的气息。

6、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它是历史的记忆,情感的载体,及其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执有者。如果仅仅是功能性地规划和再造,势必对其原有的历史人文构成破坏。这种功能性规划中,还有一项各地都不能缺少,便是旅游。按照当今的城市管理者的概念,旅游不属于“区”,而属于“线”。为了方便游客便要将一些景点“路线化”。这一来凡在旅游线上的历史人文便受到青睐,反之则被冷淡和丢弃,因此说功能主义一定是功利性的,由于这种功能主义规划的盛行,它必然从根本上和深层上决定着中国大陆城市走向雷同。

存在问题

 1、随着一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城市承载力达到极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寻求新的城市生长点理所当然。但是城市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那么一些地方“造城”进程中问题频出该如何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百姓满意“双赢”。

2、为了造城不惜违法违规,一些地方在新城建设进程中,违法违规现象突出,多表现在土地征用、补偿发放等环节,主要是因为建设新区存在使用的上万亩土地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国务院审批的问题,采用的也是“蚂蚁搬家”的报批方式,分批次报批,这样就“规避”了国务院 审批。

3、损害百姓利益,引来冲突不断,规划“大学城”,如今千亩良田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依山而建的大学校园和体育场馆,有些地方保留着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说是荒地,上面又有许多播种的稻子、黄豆;说是农田,却有很大一部分都已长满半人高的荒草,群众房屋被拆,土地被征用。而这些拆迁都是在没签订补偿协议、没对群众进行妥善安置的情况下进行的。

4、从新城美梦到烂尾噩梦,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元的贫困县,计划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一场历时10年的造新城运动,结果留下了一堆“烂尾楼”——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造城运动最终将新城美梦做成了烂尾的噩梦,在一县城一大片荒芜的土地被一圈铁丝围住,中间只有几座活动板房,当初投资商要在这里建一个号称“华中之最”的商贸城,而今商贸城没有建成,投资商也不知所踪,连板房内的办公用品都不知何时被搬去一空。一些市民说没有较大的市场容量,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些地方就必然成为泡沫。

5、不断上演“空城计” 而另一些地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伤筋动骨总算把新城建起来了,也只是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没有产业链的支撑、没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没有服务百姓的执政理念,这一切注定导演的就是一场戏。 还有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拍脑袋搞规划,莫目追求扩张,热衷大造新城。结果地虽然圈下来,但招来的商家寥寥无几,新城区终成荒草地。

6、有的即便靠房地产项目带动建起了一栋栋漂亮高楼,但空置率高,所谓的新区也不过是空架子。更有甚者在新区建设中招不来商,引不到资,最后政府部门只能亲自上阵,通过财政投入建设办公楼,提升人气。如此种种,新城区建设最终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盲目造城运动。

案例

延安投千亿造新城

2012年4月份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正在延安市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根据正在实施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延安市将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将用10年时间,最终将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1]

认真反思

1、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接受人大代表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今后中国将“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与会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在新的五年里,中国应反思以往过热的“造城运动”,避免无序化城市发展。

2、投资巨大、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2010年受到中外媒体关注,这座新城计划居住上百万人口,但由于各种配套设施不便,入住率相当低,进而被戏称为“鬼城”,继康巴什新城之后,郑州“郑东新区”等也榜上有名,在以往的城市化进程中确实存在城市空间扩展与人口迁入的不同步现象,一些新城、新区,建好了,却没有人住,这引人反思。

3、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显示,在新的五年中,中国将“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草案还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等新概念,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城市化有望形成“两横三纵”的战略格局,在反思中或能避免无序化发展。

注意事项

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也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但城市化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需要具备客观条件。如果所有的城市都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而一味圈地、投资、造城,那必然造成大量的空城、鬼城,在全国范围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土地资源浪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浪费,将会严重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危险的。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老的城乡户籍制度没有改革,针对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都不完善,以及城镇的居住成本太高,导致大量的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不能转变为真正的城镇居民。这是由一系列的制度障碍造成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打工若干年,多数人享受不到城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只能成为流动人口,最后大部分还是要被迫返回原居住地。这对城镇化是一个严重的阻碍,实际上也导致了“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人为造成了劳动力短缺。同时也导致了分配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当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城市里安家落户,逐步取得城市户籍,并且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样,他们才能转变成真正的城市居民,城镇化才能顺利地继续推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