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头鹅原产饶平县浮滨镇溪楼村,在当地饲养已有二百多年。溪楼村位于饶平县中部的一个小盆地上,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村北有一条蜿蜒曲折、水清而流速慢的溪水,宽约20米,上游伸至五公里外的新安、坪溪二处,溪流二岸为斜坡,野草茂盛,形成天然牧地,利于放牧。溪楼村为山区中水田较多的村庄,盛产稻谷及其他杂粮,历史上是一个粮食丰足的乡村。在旧社会,该村及周围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有拜神祭祖的迷信活动,逢此均以大鹅为祭品,同时比赛大鹅,以最大者为荣,年年如此,各户均对种鹅进行定向培育或精心饲养肉用鹅,逐步形成本品种。[1]
狮头鹅的全身羽毛及翼羽均为棕褐色,边缘色较浅、呈镶边羽。由头顶至颈部的背面形成如鬃状的深褐色羽毛带。羽毛腹面白色或灰白色。狮头鹅体躯呈方形,头大颈粗,前躯略高。公鹅昂首健步,姿态雄伟。头部前额肉瘤发达,向前突出,覆盖于喙上。两颊有左右对称的肉瘤1~2对,肉瘤黑色。公鹅和两岁以上母鹅的善肉瘤特征更为显着。喙短、质坚、黑色,与口腔交接处有角质锯齿。脸部皮肤松软,眼皮凸出、多呈黑色,外观眼球似下陷,虹彩褐色。颌下咽袋发达,一直延伸至颈部。胫粗蹼宽,胫、蹼都为橘红色,有黑斑。皮肤米黄色或乳白色。体内侧有似袋状的皮肤皱褶。
全县狮头鹅饲养量逐年增加,2004年饲养量约193万只,出栏肉鹅约152万只。
成年公鹅体重10~12公斤,母鹅9~10公斤。生长迅速,体质强健。成熟早,肌肉丰厚,肉质优良。但年产卵量少,仅有25~35个,每个卵重平均约有203克左右。极耐粗饲,食量大。75~90日龄的肉用鹅,体重为5~7.5公斤。行动迟钝,觅食能力较差。有就巢性,现已向全国各地推广。[2]
饶平县肉鹅交易多数在县城北门三鸟市场,肉鹅饲养大户则多数由鹅贩或鹅产品加工户上门购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肉鹅消费越来越多,最近2年每年全县食用鹅在100万只以上,占全县食用三鸟总量的40%左右(重量)。
狮头鹅的加工制品有白切鹅、卤鹅、烧鹅、卤烤鹅、卤烤鹅翅、卤烤鹅掌、卤烤鹅肝等等。饶平县食用狮头鹅主要以卤制的方式,卤鹅主要以家庭手工作坊。近几年出现了10多户狮头鹅加工大户,特别是1999年新建的饶平县无穷食品加工厂,加工生产烧鹅、卤烤鹅等产品,大大地提高了鹅制品的档次和销量。2000年以来,全县每年加工狮头鹅90万只以上,占肉鹅饲养量的60%以上。[1]
饶平县一些养鹅企业已申报无公害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2001年,饶平县禽畜良种繁育基地主办的“原种狮头鹅大规模扩群养殖技术开发”荣获饶平县农技推广奖特等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