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公

燕国公

隋朝 于顗、于世虔
中文名 燕国公
五代 张承业、柴熙让、冯道
辽国 左企弓、曹勇义
目录导航

燕国国君

燕国,东周时期在华北与东北地区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最初是侯国,后来成了公国,最后成了王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

前690年,燕庄公开始称公。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燕易王称王。

史书有记载的燕国国君中有14位侯、21位公、8位王:

称号 国君本名 在位年份 出身与关系
召康公 周王族人
燕侯克 前1042——? 召康公长子
燕侯旨 燕侯克三弟
燕侯舞 燕侯旨子
燕侯宪 燕侯舞子一说是召伯
燕侯和 燕侯宪子一说是召伯
中隔数世不明
燕伯圣 西周晚期
中隔数世不明
燕惠侯 前864年——前827年 召康公九世孙
燕厘侯 前826年——前791年 燕惠侯子
燕顷侯 前790年——前767年 燕厘侯子
燕哀侯 前766年——前765年 燕顷侯子
燕郑侯 索隐认为名郑 前764年——前729年 燕哀侯子
燕穆侯 前728年——前711年 燕郑侯子
燕宣侯 前710年——前698年 燕缪侯子
燕桓侯 前697年——前691年 《世家》言燕宣侯子
燕庄公 前690年——前658年 《世家》言燕桓侯子
燕襄公 前657年——前618年 《世家》言燕庄公子
燕桓公 前617年——前602年
燕宣公 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
燕武公 前573年——前555年
燕前文公 前554年——前549年
燕懿公 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左传》作燕简公 前544年——前536年 《世家》言燕懿公子
燕悼公 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 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前523年——前505年
燕前简公 前504年——前493年
燕献公 前492年——前465年
燕孝公 前464年——前450年
燕成公 前449年——前434年
燕闵公(旧作燕湣公) 前433年——前403年
燕后简公(旧作燕釐公) 《纪年》名载 前402年——前373年(史记)
燕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公 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燕文公子
燕王哙 前320年——前316年 燕易王子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前314年,齐灭燕;前312年,复国
燕昭王 职,部分史书误作太子平 前312年——前279年 燕王哙子
燕惠王 前278年——前272年 燕昭王子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燕惠王子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燕武成王子
燕王喜 前254年——前222年 燕孝王子

北周燕国公

称号 国君本名 在位年份 出身与关系
召康公 周王族人
燕侯克 前1042——? 召康公长子
燕侯旨 燕侯克三弟
燕侯舞 燕侯旨子
燕侯宪 燕侯舞子一说是召伯
燕侯和 燕侯宪子一说是召伯
中隔数世不明
燕伯圣 西周晚期
中隔数世不明
燕惠侯 前864年——前827年 召康公九世孙
燕厘侯 前826年——前791年 燕惠侯子
燕顷侯 前790年——前767年 燕厘侯子
燕哀侯 前766年——前765年 燕顷侯子
燕郑侯 索隐认为名郑 前764年——前729年 燕哀侯子
燕穆侯 前728年——前711年 燕郑侯子
燕宣侯 前710年——前698年 燕缪侯子
燕桓侯 前697年——前691年 《世家》言燕宣侯子
燕庄公 前690年——前658年 《世家》言燕桓侯子
燕襄公 前657年——前618年 《世家》言燕庄公子
燕桓公 前617年——前602年
燕宣公 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
燕武公 前573年——前555年
燕前文公 前554年——前549年
燕懿公 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左传》作燕简公 前544年——前536年 《世家》言燕懿公子
燕悼公 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 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前523年——前505年
燕前简公 前504年——前493年
燕献公 前492年——前465年
燕孝公 前464年——前450年
燕成公 前449年——前434年
燕闵公(旧作燕湣公) 前433年——前403年
燕后简公(旧作燕釐公) 《纪年》名载 前402年——前373年(史记)
燕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公 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燕文公子
燕王哙 前320年——前316年 燕易王子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前314年,齐灭燕;前312年,复国
燕昭王 职,部分史书误作太子平 前312年——前279年 燕王哙子
燕惠王 前278年——前272年 燕昭王子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燕惠王子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燕武成王子
燕王喜 前254年——前222年 燕孝王子

于谨

于寔

于谨(493年—568年5月5日),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八柱国之一。为西魏、北周立下赫赫战功,克弘农,攻沙苑、战邙山,杀梁帝,封燕国公,历任太傅、柱国、大司徒、雍州牧。天和三年(568年),死于任上,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原官职,加授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文。

隋朝燕国公

于寔(于实),字宾实,于谨之子。少和厚。年未弱冠,入太祖幕府,从征潼关及回洛城。

大统三年,又从复弘农,战沙苑。以前后功,封万年县子,邑五百户,授主衣都统。河桥之役,先锋陷阵。军还,寔又为内殿,除通直散骑常侍,转太子右卫率,加都督。又从 太祖战于邙山。

大统十一年,诏寔侍讲东宫。侯景来附,遣寔与诸军援之,平九曲城。进大都督,迁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十四年,除尚书。是岁,太祖与魏太子西巡,寔时从。太祖刻石于陇山之上,录功臣位,以次镌勒,预以寔为开府仪同三司。至十五年,方授之。寻除滑州刺史,特给鼓吹一部,进爵为公,增邑二百户。

魏恭帝二年,羌东念姐率部落反,结连吐谷浑,每为边患。遣大将军豆卢宁讨之,逾时不克。又令寔往,遂破之。太祖手书劳问,赐奴婢一百口,马一百疋。孝闵帝践祚,授民部中大夫,进爵延寿郡公,邑二千户。又进位大将军,除勋州刺史,入为小司寇。

天和二年,延州蒲川贼郝三郎等反,攻逼丹州。遣寔率众讨平之,斩三郎首,获杂畜万余头。乃除延州刺史。五年,袭爵燕国公,进位柱国,以罪免。寻复本官,除凉州总管。

大象二年,加上柱国,拜大左辅。隋开皇元年,薨。赠司空,谥曰安。

于顗

于世虔

于顗,字元武,北周燕国公于寔之子,于谨之孙。北周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妻以季女。寻以父勋,赐爵新野郡公,邑三千户。授大都督,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其后累以军功,授上开府,历左、右宫伯,郢州刺史。大象中,以水军总管从韦孝宽经略淮南。顗率开府元绍贵、上仪同毛猛等,以舟师自颍口入淮。陈防主潘深弃栅而走,进与孝宽攻拔寿阳。复引师围硖石,守将许约惧而降,顗乃拜东广州刺史。

尉迟迥之反也,时总管赵文表与顗素不协,顗将图之,因卧阁内,诈得心疾,谓左右曰:“我见两三人至我前者,辄大惊,即欲斫之,不能自制也。”其有宾客候问者,皆令去左右。顗渐称危笃,文表往候之,令从者至大门而止,文表独至顗所。顗醿然而起,抽刀斫杀之,”因唱言曰:“文表与尉迥通谋,所以斩之。”其麾下无敢动者。时高祖以尉迟迥未平,虑顗复生边患,因而劳勉之,即拜吴州总管。陈将钱茂和率数千人袭江阳,顗逆击走之。陈复遣将陈纪、周罗睺、燕合儿等袭顗,顗拒之而退,赐彩数百段。

高祖杨坚受禅,赵文表弟诣阙称兄无罪。上令案其事,太傅窦炽等议顗当死。上以门著勋绩,特原之,贬为开府。后袭爵燕国公,邑万六千户。寻以疾免。开皇七年,拜泽州刺史。数年,免职,卒于家。

唐朝燕国公

于世虔,于顗之子,嗣封燕国公。

于志宁

窦琎

于志宁,字仲谧,北周燕国公于谨曾孙,父于宣道,祖于义,隋大业人。他知识渊博,秉性刚直,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常与太宗李世民磋学经书,商谈治国之道。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空李责力修定本草并图54篇,其他文集20卷。封燕国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隋大业末,于志宁调任山东寇氏县令。其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于是,志宁弃官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并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操练兵马,坐观天下大势,待机举事。隋大业十四年(618)11月,李渊入关,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于志宁率众投唐,拜谒高祖于长春宫,于志宁“有名于时”,深得高祖李渊之礼遇。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李渊次子李世民出任渭北道元帅,命于志宁担任了元帅府记室一职,与殷开山一道参赞军事,随军征战,平息了薛举之乱,收降其子薛仁杲。在征战中,还结识了尚在囚中的贤良之士褚亮。褚亮后因于志宁的保荐,效力于李世民,战功显赫。战罢归朝,于志宁因功受封为天荣府中郎、文学馆学士,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常与太宗李世民磋学经书,商谈治国之道。贞观三年(629),拜为中书侍郎。一次,太宗在内殿宴请贵臣,不见于志宁来赴宴,问何故,司徒奏道:“陛下诏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志宁为四品,故而未来。”太宗方才醒悟,于是就加封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是时,群臣请太宗将十六国时的西凉武昭王李暠立为始祖,于志宁以李暠并非因袭王业为由,陈述理由,表示反对,太宗深是其言。有一次,太宗欲诏封功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这种作法后患无穷,非长久之计,太宗从其言。志宁后为太子师,皇太子承乾屡有不轨行为,志宁多次规劝,教其从善,并向太宗直奏其行。太宗甚为高兴,赐黄金10斤、绢300匹。志宁母亲去世后,准备回家奔丧,上表辞官,皇上夺情劝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亲守丧固然重要,但为国教诲太子更为迫切,请你三思而行。”志宁只得奉旨行事,未因私情而偏公务。

皇太子承乾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建造曲室,数日不来受教,志宁规谏说:“东宫本是隋代营建,豪华至极,怎能又营修彩饰呢?何况参与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来出入宫门,多不安全。又闻宫中鼓乐之声不断,狎昵妓女并留宿于宫中,传到外面影响多不好!我多次教诲,你为何不想一想?”太子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志宁又劝谏说:“宦官多是奸佞之辈,仗势欺人,混乱宫廷,假传旨意为祸福,你不想想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的惨痛教训吗?今殿下前后左右尽用佞人,轻视有品格的贵士。品命失序,纲纪不立,连行路之人都觉得奇怪。”太子不悦,又私引突厥头人,一起戏游。志宁无法管教,上书太宗。太子闻悉后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志宁。二人入其宅,见志宁忧心如焚、积劳过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离去。太子事败,太宗知情后,废太子承乾为庶民,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宫臣皆因牵连而获罪。而于志宁免于罪,加封为光禄大夫、燕国公,监修国史。太宗去世后,皇太子李治于公元650年即位,年号永徽,史称高宗。永徽二年(651),封志宁为尚书仆射兼太子少师。四年(653),凤翔降陨石,高宗问其吉凶,志宁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高宗才释去了心中的疑惑。不久,封志宁为太傅。高宗显庆四年(659),志宁因年老体弱,请求免去尚书仆射之职,诏准其奏。但又拜他为太子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志宁态度暧昧,武后憎恶于志宁不趋附自己,免去其职,被贬出京城,降为荣州刺史。此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在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地带避祸。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转华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死于老家,时年78岁。朝廷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被李渊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担任了李世民元帅府记室一职,与殷开山一道参赞军事,平息了薛举之乱,收降其子薛仁杲。保荐褚亮,因功受封为天荣府中郎、文学馆学士,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三年(629),拜为中书侍郎。后加封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加封为光禄大夫、燕国公,监修国史。

永徽二年(651),封志宁为尚书仆射兼太子少师。不久,封志宁为太傅。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又追封于志宁为光禄大夫、太子太师。[1]

于志宁之子立政为太仆侍少卿,孙辈无人入官。

曾孙于休烈进士及第,官至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工部尚书等职,封爵东海郡公,赠尚书右仆射;其二子于益、于肃,相继为翰林学士。于肃有四子于球、于王圭、于环、于琮,以于琮最为显贵。黄巢攻陷长安后,欲起用于琮为相,不从,被义军杀死。

李谨行

窦琎(?—633),隋唐音乐家、书法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唐初,官拜工部尚书,封燕国公。历礼部、民部尚书。因事免职,旋起为秘书监,封邓国公。

张说

李谨行(?-682年),靺鞨人,突地稽之子。相貌伟岸,武力绝人。麟德年间,任营州都督。他的部落家僮有数千人,以财力雄据边关,被夷人(契丹、高句丽)所忌惮。666年,以左监门卫将军与李绩、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贵东征高句丽。670年,镇压高句丽将领剑牟岑的反叛。又和支持高句丽复国的新罗交战。累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进攻湟中,李谨行以空城计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进。676年,于青海又破吐蕃数万众,唐高宗授其为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卒,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张均

张说(667~730)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仆射,中与张嘉贞有过权力争斗,最后扳倒张嘉贞,自任首席宰相。卒谥号文贞。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诰著作,人称"燕许大手笔"。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寿63岁。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职卑微,仅为洪洞县丞。张说为文运思精密,年轻时很有造诣。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策试贤良方正,亲临洛阳城南门主考,张说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武则天以为近古以来没有甲科,张说遂屈居为乙等,授任太子校书,迁左补阙。

长安初年(701年),诏令张说与徐坚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此事。昌宗不学无术,只是广引文词之士,高谈阔论,“历年未能下笔”。唯张说与徐坚“构意撰录,以《文思博要》为本,更加《姓氏》、《亲族》二部,渐有条流”。书修成后,迁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又擢任凤阁舍人。

长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宠张昌宗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与人私议“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称此是谋反,并胁迫张说作证,张说应允了。当上廷作证时,再次威胁他,张说却慷慨陈词,对女皇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诬证之耳!”张昌宗阴谋败露后,又气急败坏地反诬称张说与魏元忠同谋反。张说又据理反驳,最后并说:“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张说理正词严,揭露了张昌宗的非法行为,保护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则天却不分是非曲直,反认为张说是“反复小人”,再次鞫审,最后竟被无辜流放于岭外。

唐中宗复位后,张说入为兵部员外郎,后转工部侍郎。景龙年间(707年—709年),遇母丧离职,服丧未满,中宗欲起复授黄门侍郎,当时“风教颓紊,多以起复为荣”,张说却推辞不受,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服丧期满,复授工部侍郎,不久改为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张说迁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这年秋天,谯王李重福潜入东都,欲谋夺皇位。兵败后,东都留守捕获了其党羽数百人,审讯多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张说前去审理。张说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获了谯王的主谋张灵均、郑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张说办事干练,深受睿宗的嘉奖,称赞他说:“知卿按此狱,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岂能如此?”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这时,李隆基尚居东宫为太子,张说为侍读,备受亲近礼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结朝臣,朋比为奸,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这年二月,唐睿宗曾对待臣说:“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侍臣们明白,此事显然是旨在离间挑拨父子关系,以动摇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张说则直言不讳地说:“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睿宗听后十分高兴,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监国。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虽然退居为太上皇,但仍控制着朝政大权。睿宗仍依恃皇兄权势继续干预政事,变本加厉地谋害玄宗。ta恨张说不趋附自己,便奏请睿宗,将他贬为尚书左丞,并出为东都留守。张说洞知太平公主之党暗中怀有异谋,遂遣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之党。故史称“张说独排太平之党,请太子监国,平定祸乱,迄为宗臣。”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谋乱之后,玄宗即召张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开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张说因与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玄宗不予理睬。接着,张说又使殿中监姜皎向玄宗建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张说的计谋,不顾一再阻挠,仍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后,张说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诚意。姚崇告发此事,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张说被贬不久,又因他事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苏颋擢任宰相,张说与其父苏瓖为故交,撰《五君咏》献苏颋,其中一则是记苏瓖事。苏颋读后很感动,上奏称张说为“忠贞謇谔,尝勤劳王室,亦人望所属,不宜沦滞遐方”。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迁任荆州长史。不久又迁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开元十年(722年),诏命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视边防,处置兵马。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进为中书令。开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张说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笔写药方赐予他。由于医治无效,这年十二月病卒。时年六十四岁。赠太师,谥曰文贞。玄宗还亲自为张说撰神道碑文。

黑齿常之

张均,张说之子。历任太子通事舍人、主爵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饶苏二州刺史、刑部尚书、建安太守、大理卿,袭爵燕国公。安史之乱中,任伪燕中书令。肃宗继位后,免死流放合浦。

李楷固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百济人,黑齿氏,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原来并非唐朝人,他是出生在百济国。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一职。降唐后数十年,黑齿常之屡建战功,纵横青藏所向披靡,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成为大唐的封疆大吏。永昌元年,因其忠于李唐,武则天为了夺其军权,在武则天授意下,受酷吏周兴诬陷,一代名帅含冤自缢而死。

于頔

李楷固,武则天时代的契丹族将领。

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内兄孙万荣举兵反周,李楷固当时是李尽忠的部下。697年,李尽忠病死、孙万荣兵败被杀,李楷固和副将骆务整一起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骆务整二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宰相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骆务整。李楷固平定了继续反周的契丹人,不过,在天门岭之战中,败于粟末靺鞨的大祚荣。700年,武则天封李楷固为燕国公,赐姓武。

张允伸

于頔(?—818年) 字允元,唐朝宰相,北周太师燕国公于谨的七世孙。累迁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封燕国公。

高骈

张允伸(785年—872年)唐代范阳(今北京西南)人,世仕幽州军门。允申初为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朝廷以张允伸为卢龙节度留后,加右散骑常侍,诏赐旌节,迁检校工部尚书。

咸通九年,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燕国公。十年冬,加特进,兼侍中。十三年,卒,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谥号忠烈。

五代燕国公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后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咸通中,拜安南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

唐僖宗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剑南西川节度,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徙荆南节度,加诸道行营都统、盐铁转运等使,俄徙淮南节度副大使。广明初,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为部将毕师铎所害。

张承业

柴熙让

张承业(846年-922年),本姓康,字继元,同州(今陕西大荔)人,唐末五代宦官。

张承业自幼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后升任内供奉。乾宁三年(896年),出任河东监军,加左监门卫将军。他执法严明,得到晋王李克用器重,并接受遗命辅佐李存勖。

唐朝灭亡后,张承业拒绝李存勖的加官进爵,仍旧担任唐朝官职。在梁晋争霸时期,他留守太原,执掌后方军政,为李存勖灭梁建国立下赫赫功勋。

917年(贞明三年),李存勖承制,拜张承业为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张承业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龙德元年(921年),李存勖不顾张承业的反对,执意称帝。张承业忧愤得病,并于次年死于晋阳。后唐建立后,追赠左武卫上将军,赐谥贞宪。

冯道

柴熙让,原名柴宗让,后周世宗柴荣第五子。显德六年六月癸未,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更名熙让,封曹王。不知其所终。

据说他为了躲避赵匡胤的追杀,改姓宁,生活在民间。

宋朝燕国公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冯道任过的官职很多:

将仕郎、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为翰林学士,改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为宏文馆大学士,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一为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为门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

冯道获得的爵位也不少:

爵自开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勋自柱国至上柱国。功臣名自经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赵宗保

刘重进

赵宗保,宋朝宗室,汉恭宪王赵元佐之孙,郇国公赵允成之子。宗保生二岁,母抱以入见章献后,后留与处。宗保七岁,授左侍禁,帝亲为巾其首。久之,归本宫,诏朔望出入禁省。累官代州防御使,袭封燕国公。性仁恕,主藏吏盗米至千斛,贳不问。尝书“忍”字于座右以为戒。熙宁七年卒。神宗临奠,其子仲鞠泣曰:“先臣幼养宫中,终身不自言。”帝感悼,遂优赠静难军节度使、新平郡王,谥恭静。

宋绶

刘重进,幽州人,节度使,本名刘晏僧。历仕后梁、后晋、契丹、后周、宋朝。宋朝建立之初,封燕国公。

辽国燕国公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 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著名学者、藏书家。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卒后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宋绶藏书甚丰,手自校理,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倾朝学之,号称“朝体”。书法森严,实传钟、张古学。时朝廷大议论,多所裁定。著有《天圣卤簿记》等,《全宋诗》录其诗五首。

左企弓

曹勇义

左企弓(1051~1123年)字君材,蓟州人。辽时进士,历任来州观察判官、中京副留守、知三司使事。天庆末年,官至广陵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保大二年三月,守司徒,封燕国公。

保大二年十二月,金太祖克平燕京,与虞仲文奉表请降,遂仕金朝。官太傅、中书令。

天辅七年五月,与虞仲文等赴广宁府枢密院,路过平州,为留守张觉遣人责其叛辽之罪而杀,终年七十三,予谥恭烈。天会七年,赠守太师,遣使致奠。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济国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