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岩庙会

方岩庙会

中文名 方岩庙会
地域 永康方岩地方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浙东名山方岩,是东南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永康盆地的东侧,高约400 米,方圆5 华里。由于山体拔地而起,四壁如削,峰底与峰面面积相差无几,整座山岩酷似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堡方山,故名方岩。山上奇岩怪峰林立、名胜古迹众多,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墨迹和诗篇,寻幽探胜者更是络绎不绝。但对方圆数百里的朝圣者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是方岩广慈寺的胡公庙会。

人文背景

      “方岩庙会”的形成与历史人物胡则直接关联。胡公胡公名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确实做倒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二十七岁进士及第,七十二岁致仕,浮沉宦海四十多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政绩斐然,影响早已超出永康方地域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八月,胡则除授工部待郎、集贤学院士,奉调回京。时江南大旱,民怨沸腾。胡则犯颜极涑,奏免了衢婺两州的身丁钱,为家乡父老做了一件大好事。胡公的一生,是清官的一生。胡公去世后,老百姓感恩载德,在方岩山上供奉为神,方岩庙会从此形成,并逐渐以衢婺为重点,覆盖浙南、浙东及上海、苏州、福建等地,其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堪称江南庙会之最。

  宋宣和四年(1122年),胡则被封为佑顺侯,此后对其敕封愈演愈烈。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赐“赫灵”庙额;绍熙三年(1192年)封嘉应侯;嘉泰三年(1203年)加福泽侯;嘉定三年(1210年)加显灵侯;淳祐六年(1246年)进爵为公,更号“显应”寻加“正惠”;宝祐元年(1253年)再加“忠佑”。而后,明太祖朱元璋敕封胡则为“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大帝”。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对金华市党政领导说:“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历史发展

方岩庙会方岩庙会(7) 方岩庙会,原是永康方岩地方以祭祀“胡公大帝”为中心的大型庙会民俗。“胡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胡公名则,字子正,浙江永康人,北宋端拱二年登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相传他生前曾奏免衢、婺两州百姓的身丁钱,百姓感德,故在他少时就读过的广慈寺立庙供奉。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胡公生日和九月初九重阳节,浙东一带百姓为感谢胡公降福之恩,纷纷到方岩朝拜,人数甚众,日逾万人,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在永康高镇村一带,还有六年一次轮流接送“胡公”的习俗,轮到某村迎送,便由该村牵头与邻村联络,组织庞大的进香队伍、举办娱神节目。这些民间节目,大都起源甚早,如“十八只狐狸”,相传产生于方岩建庙初期。

    到了明代,据说戚继光组织的民团习武抗倭,对传统的庙会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时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倭寇侵犯,州县残破、民不聊生。抗倭名将戚继光,一面率领官兵戮力进剿入侵倭寇,一面积极举办民团,提倡民众习武。后来,民间习武操练的习俗与迎神赛会的娱神节目融合,派生出一种特殊的阵容,逐渐形成了瑰丽多姿的庙会节目——罗汉队。每到八月十三和九月重阳的金秋季节,永康各村都要挑选身体壮实的男女青年,组成罗汉班、举行各种形式的文体武术活动。他们除了在本乡、本村演出,还要在约定的日子上方岩庙会演出。

    当庙会队伍出发时,前面以鼓乐案旗为先导,接着是身背大刀,手持镗叉、盾牌的青壮年组成的罗汉队,其次是“十八蝴蝶”、“高跷”、“十八狐狸”、“三十六行”、“莲花落”、“九串珠”、“荷花蕊”等娱神节目。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有舞刀枪、耍棍棒、摇响又、打洪拳、背观音、滚坛瓶、叠牌坊、旋车、平台、长脚鹿、调花钵、迎荷花神、哑口背疯、纸龙、布龙和滚地双狮等等。他们高擎彩旗,身穿彩衣、敲锣擂鼓,呐喊跳跃。

队伍进入“天门”;行至岩顶的广慈寺前,各地罗汉班都要在寺前进行表演。年仅五、六岁的男女儿童,在悠扬的传统乐曲声中,踩着细碎的舞步,扮演着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千娇百媚、艳若云霞。滚地狮子振鬣嘶风,腾、挪、扑、滚,表现出一种势拔五岳、气吞山河的勇猛气概。来自民间的传统舞蹈“十八蝴蝶”,相传是高镇村的农家妇女郎宝月和裁缝师傅王春山等创作的。该舞由十八个少女背负五彩缤纷的蝶翅扮演蝴蝶,另有两个姑娘扮演花神,彩蝶尾随花神翩翩起舞。舞蹈以摆阵走圈、交叉组合,变换成各种美丽的画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方岩庙会已由当年的娱神逐渐转变为娱人,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得到提炼和发展。舞蹈“十八只蝴蝶”中的彩蝶,由原来的一组扩展到七组,当上百只蝴蝶翩翩起舞时,色彩更艳,春色更浓,被人称为“百蝶闹春”。传统的“打罗汉”、“十八罗汉”节目,也以“重阳罗汉”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一台“狮舞”扩展为“九狮同乐”场面雄壮,振奋人心。古老的传统庙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