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的共同意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西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抗日御敌,誓死不当亡国奴,战死也要赴沙场,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兵员。
抗战时期,四川是兵员征集最多的省份。当时四川人口总数不过5000多万,而先后向正面战场输送的兵员达300多万。“无川不成军”之说足见川人投身抗战人员之多。云南是新编部队最多的省份。1937年下半年仅用1个多月就组建成第60军,1938年4月通过大量招募新兵新建第58军,接着扩组新编第3军,扩编第1集团军和第1方面军,新编部队规模大、组建速度快、参军人员多。贵州是参军比例最高的省份。1937年贵州人口800余万,从1938年至1942年输送兵员45.7万多人。[1]
8年抗战中,大后方的四川提供了近350万人的兵源,前仆后继奔赴各个战场。
其间,川籍军人牺牲巨大: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五分之一,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也正是他们的牺牲,为川人争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川人从未负国”的盛名。[2]
民族复兴需要坚韧的民族意志,意志力体现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人民战争是全民皆兵、全民参与的战争,对民族意志力是一个极大考验。当前,继承全民族抗战这一重要法宝,一要培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品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惟有如此,在国家遭受外敌侵略时,人民才能共御外侮、共赴国难,筑起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二要培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信念。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是不畏强暴、战胜强敌的顽强奋战史。要加强党史国史军史宣传教育,大力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锻造全民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斗志。三要培育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一支军队要有血性虎气,一个民族也要有血性虎气。要大力建设国防文化、军事文化、红色文化,塑造人民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信念胆魄,尤其要培养革命军人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