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型护卫舰

65型护卫舰

中文名 65型护卫舰
前型/级 01型护卫舰
外文名 Type65Frigates
建造数量 5
北约代号(英) JiangnanClassFrigates
研制时间 1963~1966年
目录导航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01型护卫舰01型护卫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获得授权制造了01型护卫舰(即6601型护卫舰),中国海军有了一型实用的主战装备,中国造船工业也开始有了建造现代大中型水面舰船的能力。但是,因为只有上海江南造船厂能够建造护卫舰,而台湾海峡又被美国和台湾国民党海军封锁,使得已服役的新型护卫舰,均无法进入南海海域装备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另一方面,进入60年代后,由于南越在南海地区频繁挑衅等原因,南海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只有一艘老式护卫舰“南宁”号(原为日本海军第一型-丙型-海防舰)的南海舰队,急需一种火力强、航程远、适航性好的水面主战舰艇,担任南海辽阔海域的巡逻任务。由此,研制一型新护卫舰的任务,提上中国舰船工业的议事日程。

65型(江南级)护卫舰线图65型(江南级)护卫舰线图实际上,1958年中国海军已经提出过一型新的护卫舰计划,代号022。但在“大跃进”风气的影响下,军方要求新舰排水量800吨以内,航速达到45节(至少为40节),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2门100毫米炮、3门57毫米炮、4座8联装反潜火箭发射器。因为燃气轮机等一系列关键设备无法落实的条件下,这一计划于后来被迫下马,但它为此后的护卫舰研制工作定下了一个基调--选用现有设备,采用成熟技术,以保证进度,满足急需。1961年12月,为了加强南海舰队的实力,海军提出利用现有材料设备设计建造护卫舰,在1965年前,造出首舰(“65”舰的代号也是由此而来),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内造出4艘。

研制历程

65型护卫舰首舰209号海口舰65型护卫舰首舰209号海口舰65型护卫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第一型护卫舰。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1959~1961),国内国际斗争形势需要新的舰艇。而此时前苏联政府中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撤走全部专家,因此中国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舰船工业,组织舰船科研生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舰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七研究院)。1961年6月7日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成立。1962年12月,七院下达命令由701所具体承担65型护卫舰的总体设计任务。

在参照6601型舰基础上,中国自行设计65型火炮护卫舰。经过701所和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上海交大、第四船舶产品设计室等单位的通力合作,1964年65型护卫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铺设龙骨建造,1966年新型护卫舰正式加入海军服役,并被命名为65型火炮护卫舰。

529海口舰(原209号舰)529海口舰(原209号舰)65型护卫舰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主炮是从陆上基地拆下的单管100毫米炮,主机是采用单机仅3300匹马力的柴油机,最大航速仅23节。但它是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吨位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护卫舰,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力量,立足国内,从零开始,走完了从设计、建造、试验和列装服役的全过程。

该型舰第一次采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901舰用钢材;首次采用了380V的交流电制;首次使用了空调系统等。通过试航、使用,特别是经历了12级台风的考验,充分证明设计是成功的,性能是优良的,建造的质量是好的,设备是可靠的。

建造沿革

65型护卫舰501号下关舰65型护卫舰501号下关舰海军在1962年初下达了设计建造新型护卫舰的任务,由中国舰船研究院701所承担65型护卫舰总体设计。为了抢时间,决定选用现有装备,在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先进。在主任设计师俞伯良主持下,65型舰总体设计采用长艏楼船型,既能容纳尺寸高大的主机,又具有宽裕的容积和甲板面积,同时还提供了较好的大倾角稳性和船体刚度。

501号下关舰501号下关舰1962年2月至4月,设计方完成了3个设计方案,方案一为3台苏联37ДP型主机,3门100毫米炮,方案二主机为2台9缸43/67柴油机,方案三主炮则改为2门,并取消了反潜武器。至6月,确定以第二方案为主进行深化设计。1962年9月,海军批准了《65型舰战术技术任务书》,并于1964年初下发了建造指示。考虑到台湾海峡尚未通航,在东海接收的军舰无法到南海服役,故决定由上海方面建造65型首舰,在东海交船。然后由上海方面帮助广州方面建造后续4艘舰,在南海交船。建造中,广州只承担舰体结构制造和总装任务,上海则提供所有能够用火车运输的成套部件,并提供人员培训和工艺装备、文件,这样也就带动了广州造船工业的发展,使此前只建造过木质鱼雷快艇、55甲炮艇的造船厂能够建造中型水面舰船,为以后进一步建造驱逐舰打下基础。[1]

501号下关舰501号下关舰1964年8月,上海江南造船厂的首舰(舷号529)开工,1965年12月下水,1966年8月服役,历时两年。由于首舰在江南造船厂建造,故《简氏舰艇年鉴》称其为“江南”级。与此同时,广州造船厂改建了船台滑道,新建了建造中型舰艇所需的车间和基础设施,并派人到上海参与学习建造过程。上海方面则在首舰建造中制定标准,并制定全套的技术资料提供给广州,使广州方面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基础。

504号东川舰504号东川舰1965年8月,广州的1号舰(舷号504)开工,1966年6月下水,1966年12月服役。广州建造的4号舰(舷号503)则于1966年5月开工,因受到“文革”形势的影响,至1969年6月才进入现役。65型护卫舰的5艘舰建造,历时4年11个月,若从1962年2月开始设计时算起,共用了7年5个月时间。根据简氏战舰年鉴资料,这5艘舰分别是501“下关”舰,502“南充”舰,503“开源”舰,504“东川”舰,529“海口”舰,均隶属于南海舰队,其中529舰先在东海舰队服役,1981年编人了南海舰队。随着导弹武器和雷达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舰艇自身寿命的原因,至1994年,最后一艘65型舰退出了现役,广州建造的3号舰502舰,则进入青岛海军博物馆永久保存。

从1965年到1969年,中国建造的5艘“江南”级护卫舰,大大增强了南海舰队的实力,重要护航、警戒任务得到保证。多年来,65型护卫舰执行过各种远航任务,经受过 12级台风考验,安全航行10万余海里。

该级各舰

舷号 舰名 原舷号 建造船厂 下水交付
529 海口 209 上海江南造船厂 1966.8
501 下关 231 广州造船厂 1966.12
502 南充 232 广州造船厂 1967.6
503 开源 233 广州造船厂 1968.4
504 东川 214 广州造船厂 1969.6

服役动态

舷号 舰名 原舷号 建造船厂 下水交付
529 海口 209 上海江南造船厂 1966.8
501 下关 231 广州造船厂 1966.12
502 南充 232 广州造船厂 1967.6
503 开源 233 广州造船厂 1968.4
504 东川 214 广州造船厂 1969.6

总体评价

502号南充舰说明牌(海军博物馆)502号南充舰说明牌(海军博物馆)1988年3月14日,在南沙群岛赤瓜礁发生的海战中,65型护卫舰502号舰不仅组织人员登礁,而且在战斗打响后首先作出反应,前主炮首发便命中了敌船的机枪位置,然后以100毫米主炮和37毫米炮一同开火,用4分钟时间击沉了越方604船。根据公开资料,这次海战中国海军3艘军舰共消耗100毫米炮弹285发、37毫米炮弹266发,击沉越方军船2艘,重创1艘,从射速和射击时间计算,502舰使用的炮弹应该是最少的,作为65型护卫舰的代表,502舰用战斗的胜利,将该型火炮护卫舰的价值发挥到了颠峰。此战中方缴获越南国旗一面,俘虏越军9人,致越军伤亡及失踪约400人。[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