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三中筹建于1999年,是采用租用职业中学校舍,占用县二中招生指标(因县二中停办高中班)而办起来的。当时,校名暂定为“盂县第二高级中学”,由毕秋海(负总责)、刘丹、冯学林3人负责,教职工共19人(教师12人、职员4人)。依招生政策从县中考350名后的学生中招生四个班,共200名学生。2000年招生同上年,增加教师13人、职员2人。在当时被戏称为“借鸡下蛋”的办学模式,由于全校师生戮力同心赢得社会赞誉。 2010年,学校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1800人,并创办音乐、美术、体育、播音主持和舞蹈特长班。教职工共139人。其中,一线教师10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研究生学历3人,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50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拔尖人才1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共11人,平均年龄36岁左右。 学校占地面积47269.03平方米,建筑面积19877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栋,面积2660平方米。办公楼1栋,面积2858平方米。专用实验楼1栋,面积4377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栋,面积4800平方米、学生餐厅1座,面积4600平方米。茶炉与锅炉房面积共582平方米。此外,还辟有400米标准跑道的风雨操场,拥有足量的各种体育运动器械。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通技设计实践室都配有一流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
2001年4月6日,盂县人民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开始择址新建,并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定校名为“山西省盂县第三中学校”,属十规制单办高中。是年8月,通过开竞聘选李彦清为校长(原盂县一中副校长)、施造新任副校长(分管教学与政教工作)兼教务主任、田代新任副校长(分管后勤)兼总务主任。当年招500名学生,聘41名教师。2002年招600名学生,聘40名教师。2003年招600名学生,聘36名教师,有30个教学班共1700名学生,教职工共135人。 2002年9月,韩国平任政教主任、刘丹任办公室主任、冯学林任教务处主任。 2004年9月,职业中学搬往新建校舍,一址两校局面结束,我校在原职业中学基础上继续扩建。 2006年9月4日,县委组织部调整领导班子。李彦清任校长、韩国平任副书记、施造新、张来如、韩国印任副校长。科教处、总务处、政教处主任分别由三位副校长兼任。
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素质强校,科研兴校”的治校方针,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确立“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的办学目标,领导和教职工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作风,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2003年和2005年高考中,盂县的文科状元是盂县三中的刘志伟和刘继祖。 2002年参加高考的174人中,有66人被全国各类大学录取,张贵红同学以579分的成绩(县2002届文科第二名)被山东大学录取,代文龙同学以599分的成绩被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在2003年参加高考的173人中,有126人被全国各类大学录取,刘志伟同学以554分的成绩(县2003届文科第一名)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2004年,王荣同学以643分成绩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2005年,刘继祖同学以580分的高分(县文科第一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2006年,董娟同学以571分的成绩被长安大学录取;2007年尹丽芳同学以580分的成绩被天津商学院录取。 在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经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已成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办学独具特色的优质高中。 建校十多年,已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3500余名,有2000余名学生被国家各级各类大学录取。
2009年1月4日,县委组织部再次调整校领导班子,李彦清调任县进修校校长兼教育局副局长,原盂县一中副校长李润生任盂县三中校长、教育局副局长李秀斌兼任党支部书记,同年7月,冯学林任校长助理兼教务处主任。 2010年,学校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1800人,并创办音乐、美术、体育、播音主持和舞蹈特长班。教职工共139人。其中,一线教师10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研究生学历3人,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50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拔尖人才1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共11人,平均年龄36岁左右。 学校占地面积47269.03平方米,建筑面积19877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栋,面积2660平方米。办公楼1栋,面积2858平方米。专用实验楼1栋,面积4377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栋,面积4800平方米、学生餐厅1座,面积4600平方米。茶炉与锅炉房面积共582平方米。此外,还辟有400米标准跑道的风雨操场,拥有足量的各种体育运动器械。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通技设计实践室都配有一流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精干高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校领导始终把教师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采用“压担子,亮底子,照镜子,爬梯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常“走出去,请进来”,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