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3)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属师范类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原电化教育(师范0006)专业调整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40105,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教育技术学专业属教育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40105,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教育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40104,属教育学类专业,授予教育学或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3]
主干课程(3)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教育基础、网络教育应用、网站开发、计算机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远距离教育、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知识体系包含6个核心知识领域,分属基础领域层面和应用领域层面。基础领域层面主要为本科生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包括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3个核心知识领域;应用领域层面主要培养本科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3个核心知识领域。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教育技术学导论(36学时)、教学系统设计(54学时)、教育技术研究方法(36学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4学时)、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54学时)、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54学时)、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54学时)、远程教育应用(36学时)。
示例二:教育技术学导论(32学时)、教学系统设计(48学时)、教育技术研究方法(48学时)、教育传播学(32学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48学时)、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48学时)、远程教育应用(48学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48学时)。
示例三:教育技术学导论(36学时)、教学系统设计(54学时)、教育技术研究方法(54学时)、教育传播学(36学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54学时)、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54学时)、远程教育应用(54学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54学时)。[1]
相近专业
信息技术教育 数字媒体设计 网络与多媒体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艺术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英语教育 历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教育 机电技术教育 文秘教育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教育技术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级电教馆等机构从事教学媒体与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1]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定位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应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教育学或理学或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总学分为140~160学分。
思想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专业素养要求
(1)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系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创业意识。
(3)形成专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
(4)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较为熟练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
(5)熟悉中国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和法规。
(6)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基本掌握1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使用外文资料,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身心素质要求
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和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与基本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促进科教、产学、理实“三融合”为建设方案,构建“一核心三融合”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促进科教融合,提高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水平。按照课程性质和改革思路,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混合教学,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支持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建设。
2、基于OBE理念,重构智能化教育需求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以培养“符合教育智能化社会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为目标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参与行业标准制订,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积极与开展智慧教育的学校和人工智能教育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既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最新的人工智能知识储备,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4、推进“三特色”改革,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从中小学和企业双重需求出发,制订校内导师、基础教育领域导师、企业导师的“三导师制”,进行复合指导。另外,还通过创新宣讲、双创课程开设,创新实验开放和创新实践实训项目引入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以科技创新项目为纽带,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民族院校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宏观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教育技术系组织学生开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本科生成长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竞赛活动等。(1)实行本科生成长导师制,让学生找到专业归属感;(2)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训练;(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加强学生的学术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注重学生学术规范训练,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微观上,在修改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
“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五个三结合”的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范生。具体如下:
1、“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更新课程内容结构;
2、“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平台”三结合,搭建实践教学体系;
3、“创新实验、课外科研、专业竞赛”三结合,强化创新技能训练;
4、“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优化教育实习环节;
5、“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三结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
专业知识结构要求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视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
5)专业基本技能: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网站等资源开发、制作技能;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技能;教育电视节目摄像、录像、编辑技能;对信息化教育资源、教学系统等的建设、维护技能等。
专业能力结构要求
1)教学系统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系统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方案的制成、教学评价等能力。
2)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网站、平台及教学软件等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企业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3)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包括媒体的恰当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使用效果评价;教学媒体环境建设效益分析能力等。
4)信息化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设计、组织建设、维护、管理和应用能力。
5)项目管理与评价能力:包括项目论证、项目运行、项目监理、项目评价的能力。
6)教育技术研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运用教育技术思想、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
师资规模与结构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生师比一般应不高于18:1。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课程体系中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低于总数的2/3。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30%。
应有一定数量来自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重点院校可略高于此标准。
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关心学生成长,具有对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指导的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以及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努力探索前沿学术问题。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査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包容差异,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完善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究机制,推进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各高校须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各高校应建立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教师教学发展制度等,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专业的教师需求,分层分类制定实施教师发展规划,系统设计递进式培训课程,满足教师不同阶段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的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努力方向,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各高校应加快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教学设施
各高校应为教学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图书量不少于4册。
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重点院校可略高于此标准。
信息资源
各高校应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以及检索工具,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各高校应向学生推荐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鼓励教师使用高水平教材。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各高校应积极建设课程网站,提供较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
各高校须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各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各高校应与科研院所、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等加强合作,建设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见习、实习基地,保障见习和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6个月。
教学经费投入应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并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新增专业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30%,正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25%。
质量管理目标
各高校应以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建立以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专业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等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逐渐增加以质量监控为目标的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外部反馈机制。
质量规范
各高校应围绕质量管理目标要求,制定质量管理实施规范,建立督导、评教制度,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媒体制作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育实习等,一般安排不少于20周。
可报考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
根据不同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时招录的生源文理科情况不同,每个高校培养目标也不一样,大致培养就业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相关领域工作,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各省市、区县电教馆(站)主要从事电教管理、课题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教育等等)相关工作;
2、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学校教育技术系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管理工作;
3、部委机关、部队、厂矿企业、外资企业的宣传部、教育部门,特别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是一个新的工作热点;
4、中小学校、教育机构、职业技术学校等主要是电教管理、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育课等;
5、各级各类电视台、广播电台站、视频网络公司、教育机构,从事教育节目制作与摄影摄像工作;
6、软件工程方向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7、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远程教育、校园网(包括中小企业单位的网站)的资源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8、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电视台、影视后期公司、各类制造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从事影视特效工作。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影片特效、影片剪辑、摄影摄像、记者等工作。
9、网络教育机构、在线学习机构、教学设计师、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师、e-learning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等。
10、从事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出版社编辑、多媒体设计、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公司从事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制作等工作。
11、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及相关工作。
12、各类中小学从事通用技术教师或者各类职业技术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实际就业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宽,学生素质高。可以报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岗位和教辅岗位。主要从事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和教辅、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者与培训设计师工作、教育科技产品研发与应用工作。
西南大学(3)保定学院
西南大学
河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苏州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燕山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师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延边大学
廊坊师范学院
聊城大学
潍坊学院
湖北大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
渭南师范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深圳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韶关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中北大学
兰州大学
江南大学
楚雄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红河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