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百川

中文名 彭百川
主要成就 1921年考取政府官费赴美留学生,每省2名
出生地 江西省永新县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彭百川性别: 男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江西宁冈(现吉安)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53年职业: 教育家毕业院校: 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主要职务: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秘书长,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校长

个人年表

中文名: 彭百川性别: 男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江西宁冈(现吉安)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53年职业: 教育家毕业院校: 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主要职务: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秘书长,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校长

个人功绩

1928年 加入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

1929年4月12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与行政院长谭延闿任命为山东省教育厅科长,见照片。

1934年3月10日出任江苏省昆山县县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昆山沦陷,撤离县城。

1937年- 1945年 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在教育部任职。

1945年-1949年 随政府返回南京生活,作为中央大学教授,兼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校长。

1949年 解放后,作为原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教授接受改造学习。

1953年 病故

参与创立山东大学

组建中华乡村教育社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1932年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1]

任昆山县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夹攻之中。喊了多年的教育救国,并没有收到什么明显的效果。相反,东三省被日侵占,大好河山支离破碎。“复兴农村”、“建设农村”、“乡村教育”这些口号,就全国来说,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进展。1932年夏天,全国各地乡村教育工作者鉴于乡村教育困难重重,前途日益黑暗,为了更好地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打开乡村教育被动局面,共同发起组织中华乡村教育社。发起人有:王引民、涂闻政、古楳、邹秉文、江恒源、孙枋、任孟闲、唐昌言、叶汤铭、陈昌嵩、滕嵩石、冷御秋、冯策、韩文庆、汪懋祖、黄质夫、顾琨、金海观、陆殿扬、顾克彬、相菊潭、彭百川等。除外省及江苏各乡村师范校长外,中大教育学院院长程其保、无锡教育学院院长高践四、江苏实业厅厅长何玉书、中华职业教育社杨卫玉等一批教育名流,也先后加入发起人行列。1932年10月5日,各地乡村教育工作者从四面八方齐聚栖霞乡村师范,举行了发起人会议,一致推举彭百川、黄质夫、孙仲威、唐启宇等为筹备委员。并设立筹备处,一方面向社会征求更多的社员,一方面完善章程等,并拟呈请立案手续。

中华乡村教育社筹备处征求社员启事如下:

吾国乡教运动,肇端于民八,植基于民十二,而大盛于今日。屈指计之,忽忽已十有三年矣。在以往十三年中,乡村教育者,对于乡运之推进,与夫乡教之探讨,不可谓不力,而卒以所循之途径,未尽妥善,所取之方法,未尽精当,收效未能如吾人之始愿于万一。今也民智之闭塞如故,民群之散漫如故,民体之羸弱如故,而民生之调敝,且更甚于昔。国难日亟,国之无日,吾人果将何以挽此颓运乎?同人深信非扩大乡教运动,无以裕民生;非扩大乡教运动;无以开民智;非扩大乡教运动;无以强民体;非扩大乡教运动;无以救民散。同人深信扩大乡教运动为今日救国之唯一途径;扩大乡教运动为中国今后唯一出路。惟乡教运动之前途,问题复杂,障魔丛脞,欲谋扩大,决非少数人之力量所能用任。同人有鉴于此,爰不揣狂愚,毅然有全国乡村教育社之发起,以期集中全国人才,整齐步伐,共谋乡运之开展,刻正广征社员,着手筹备,以期早观厥成。久仰先生对于乡村教育,钩探精深,乡运前途,端赖指引,倘蒙惠然加入,幸甚,幸甚!

1933年6月,国民党中央党部批准立案,教育部备案。与此同时,筹委会各项工作也开展的井井有条。获得合法手续后,筹备委员又在1933年11月,吸纳江问渔、何玉书、陈剑修、章之汶、相菊潭、赵鸿谦等新的筹备员。万事俱备,12月2日,全体筹备委员在南京召开了最后一次筹备会。经过讨论,会议决定:1934年1月27日在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内召开中华乡村教育社成立大会。

1934年1月27日,令众人期盼的这一天终于来临。虽然一月底是南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对中华乡村教育社会员来说,却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暖。在这山明水秀的栖霞,在这环境优美的乡师中,中华乡村教育社在众人的欢呼与热烈的期望中诞生了。截止到27日这一天,中华乡村教育社有个人社员400多名,团体社员20多个,涉及全国15省份。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会议选举第一届理事和候补理事,分别是:何玉书、古梅、吴研因、程其保、黄质夫、彭百川、章之汶、相菊潭、梁漱溟、江恒源、赵德柔、陈剑修、仝菊圃、胡宏模等,何玉书任主席。

抗战中力行教育救国

1934年3月10日出任江苏省昆山县县长。在彭百川就任之后的1934年4月份,昆山县被从二等县降为三等县。面对困境,他积极开展工作,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设项目。第一,兴建了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例如,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耗资两万三千元修建了总面积达八百平方的中山纪念堂,这是昆山当时最大的公共建筑。1937年1月,马鞍山顶建成了二等气象测候所。第二,倡导并重建了一批景点。1935年6月,为了修建文笔峰、凌霄塔、玉峰亭等处景点,彭百川会同国民党元老柏文蔚、曹亚伯发起各机关团体及士绅等募集资金。次年一月,昆山县开工建设上述景点;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昆山县各界捐款重新修建归震川祠堂的大门及两侧院墙。次年,在原址重建了东斋。《昆山景物志略》主要通过向民众宣传昆山先贤的事迹,激励昆山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而通过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正如彭百川在《昆山景物志略》序言中所说:“则是编也,实为发扬教化之嚆矢,将以开后学而励来者,不仅泛作游观已也。”编辑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发扬教化,鼓励后学,并不是仅仅为了游玩观赏。

附1936年3月出版的《昆山景物志略》之序,作者彭百川。

窃尝谓历来世运之隆替,莫无系乎教化之盛衰。教化者,一二贤士夫提倡于上,众人自趋向于下,所谓风行草偃,理固如斯也。昆邑素为人文渊籔,俗尚敦厚,盖乡先贤之流风遗泽,犹有存者,顷徐君剑萍以所著《玉山景物志略》一编见示,并嘱为之序,余观其所述胜迹人物诸端,于名贤事迹,记载特祥。使后之览者,油然而起爱敬向往之心。则是编也,实为发扬教化之嚆矢,将以开后学而励来者,不仅泛作游观已也。爱不揣固陋而为之序。

--民国二十五年宁冈彭百川

推行贷金制度

据时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祝文白描述:“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南宁沦陷,宜山警报,朝夕不绝;浙大又被迫北迁。翌年二月,校本部移驻贵州遵义。遵义为贵州第二大城市,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黔省北方重镇。浙大在老城新城,共租赁十八处房屋并新建一所规模宏伟,跨越城墙之工场实验室。为久居计,尚嫌局促,不敷展布;遂一面恢复上课,一面往湄潭经营新校址。同时在贵州青岩,暂设一年级分校,以彭百川先生为主任。我抵青岩不久即衔命,于六月、九月间,两度往贵阳,查看文澜阁四库全书,及竣事回青岩,又准备迁移分校于永兴场”[2]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学连续四次遭敌机轰炸,学校损失惨重。为此,中大决定西迁重庆,附属实验学校迁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此时,教育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科、卫生教育科、艺术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由安徽屯溪迁至贵阳。至1941年8月师范学院接受重庆青木关第十四中学为中大附中,原附属实验学校归贵阳。

1939年5月,教育部长陈立夫视察中大,提出要师范学院筹建童子军专修科。

1945年9月,中央大学成立复员计划委员会。吴有训校长为主任委员。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江良规、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于1946年5月,全校师生分八批,分乘水陆空各种运输工具,返回南京。最后一批于7月底到达。图书仪器设备等在10月中旬陆续返回。10月,原附属实验学校由贵阳迁回南京三牌楼,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长。附属小学由师范学院副教授雷震清兼任校长。丁家桥附属小学校长为周仰堂。

支持革命

1938年后任教育部秘书长(部长为陈立夫,1938-1944)。参与推行贷金制度。该制度主要用以对青年的救济和训练,这个办法来资助那些来自战区的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据统计,战时由中学至大学毕业,全部靠贷金或公费完成学业的,大约有12万多人,包括像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后来的知名学者,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于贷金制度,这项制度,为中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高级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庭情况

在教育部与中央大学附中工作期间,多次保护进步学生与共产党员,资助多位青年赴延安参加革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