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驿镇

馆驿镇

人口 51184人(2017)
中文名 馆驿镇
所属地区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
目录导航

乡镇概况

馆驿镇馆驿镇馆驿镇地处东平湖二级湖库区,位于梁山、东平、汶上三县交界处,全镇辖61个行政村,属典型的农业乡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走出了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搞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

截止到目前,全镇发展速生林15000亩,优质林果3500亩,瓜菜5000亩,建设畜牧养殖小区11处,发展畜牧龙头企业3处,牛、羊、猪的存栏量分别达到2.1万头、4.8万只、2.4万头,家禽32.6万只。林果、畜牧成为主导产业,全镇呈现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沿革

1965年2月设立馆驿公社,1984年改馆驿乡。1978年12月设立王府集公社,1984年改王府集乡。1996年,馆驿乡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馆驿、轩庄、丁庄、何庄、李村、李庄、乔庄、王思口、戚村、井庄、曹园、尚庄、西靳口、刘庄、东靳口、后林庄、田庄、菜园、苏庄、东郝庄、东丁庄、侯庄、潘庄、西郝庄、武庄、东田店、西田店、滑庄、任庄、东红庙、西红庙、徐楼、张庄、王庄、王仲口、大营、小营、辛庄38个行政村;王府集乡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王府集、李庄、师庄、西丁庄、西北楼、毕庄、高庄、任楼、姚庄、尚庄、张庄、蒋庄、红邓庄、张桥、亓庄、大刘庄、袁河、侯集、刘庄、唐楼、贾庄、侯庄、王庄23个行政村。2000年12月,撤销馆驿乡、王府集乡,合并设立馆驿镇,镇政府驻原馆驿乡政府驻地。

区划

代码及城乡分类

370832107:~200 121馆驿村~202 220任庄村 ~203 220东田店村~204 220西田店村 ~209 122轩庄村~210 220武庄村~211 220潘庄村~212 220东侯庄村~213 220西郝庄村~214 220东丁庄村~215 220东郝庄村~216 220苏庄村~217 220菜园村 ~219 220东靳口村~220 220西靳口村~221 220东刘庄村~222 220后林庄村 ~224 220东尚庄村~225 220戚村 ~226 220井庄村 ~227 220王思口村 ~228 220王仲口村~230 220李庄村~231 220李村 ~232 220徐楼村~235 220大营村~236 220小营村 ~238 220王府集村~239 220陈李庄村~240 220师庄村~241 220西丁庄村~243 220毕庄村 ~244 220高庄村 ~245 220任楼村~246 220姚庄村~247 220西张庄村~250 220张桥村~251 220亓庄村~252 220西王庄村~253 220大刘庄村~254 220袁河村 ~255 220侯集村~256 220西刘庄村~259 220西侯庄村~260 220南尚庄村~261 220红庙村~262 220红星村

经济发展

馆驿镇馆驿镇物华天宝,地理位置优越。馆驿镇地处梁山、东平、汶上三县交界处。全镇61个行政村,面积95.72平方千米。西倚举世闻名的梁山,北临波光云影的东平湖。古运河、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西距京九铁路l0公里,省级公路蒙馆路、梁肥路横贯该镇东西。属于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游风景金三角地带,该镇地处平川沃野,土肥水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乡风淳朴,人民良善。人杰地灵,历史人文荟萃。古运河最早开挖于元代元世至无20年(公元1283年)。由于黄河冲淤,加之元末明初兵连祸结,疏于管理,造成河道淤积,航运困难。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后,于永乐9年(公元1411年)大规模开挖疏通,从此成了中国南北的水路运输要道,显现了万帆竟发、百舸争游壮观景象。从明至清,成为运河漕运的顶盛时期,馆驿、靳口、王仲口村成了商贾云集、南北货物集散重地。

五万馆驿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领导下,不甘落后,立志奋起,知难而进奋力拼搏,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汗水画出了新时代富裕文明的壮丽画卷。

馆驿镇馆驿镇一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馆驿镇地势低洼,易旱易涝。经过多年苦战,开挖主干渠14条,长63.07公里,沟渠路林综合治理,井灌河灌双配套,如今的馆驿大地,沟渠纵横,机井星罗棋布,林网如带,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调节了区域小气候,为发展农业作了保障。二是调整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彻底打破传统种养模式,发展速生林1.5万亩,金太阳杏、黄金梨林果3500亩、优质葡萄2000亩、冬枣2000亩、桑蚕5000亩、并建占地500亩的高效农业创业园,种植名贵药材、花卉。发挥饲草饲料丰富的优势,建起养殖小区11处,发展畜牧龙头企业3处,成为全国鲁西黄牛和小尾寒羊饲养繁育基地。三是民营经济异军崛起。为建好农牧畜镇、民营强镇,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引资招商力度,一个个合资、独资、外资企业纷纷落户馆驿这块宝地。全镇民营企业发展到38家,个体经营广,发展到1298户,其中引进国外资金超过3千万元的。项目击者个。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步伐。镇党委、政府特邀省市专家,从'2002年起,制订了许安路、梁靳路为主:千道白勺“四纵四横大道”,4.8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建设框架初具规模。中心街和主干道设计路面宽30米,两旁为2层以上楼房建筑,分为机关区、文教卫生区、居民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五大区域。小区内建设迅速,高楼林立,路面宽敞整洁,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到2006年底,馆驿镇将以崭新的面貌成为梁山、汶上、东平三县交界处的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同时,全镇加快了新村建设步伐,做到村村通柏油路,促进了馆驿镇与外界的人员、物资、信息交流。

历史人文

馆驿镇馆驿镇运河从靳口中间越过,当年极盛时达到数千户。山西、陕西、京卫等客商纷纷在此建会馆。运河两岸,楼堂瓦舍,鳞次栉比,店铺林立,栈楼庙宇,笙歌盈耳,南来北往,游客接踵。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多次驻足靳口。随着商贸、文化的发达,馆驿这片热土,又造就养育了无数优秀炎黄儿女。其中当数清咸丰年间科考进士——黄河钦差蒋作锦。他为治理黄河、运河,上疏朝廷,昼夜操劳,与民同甘共苦,频有政绩,并撰写了极有科学价值的《元明运河考》、《东原考古录》等专著。至今对我们治黄治运颇有价值。国家重要领导人——万里在这里撒搏革命火种,建立了东田店等抗日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高级将领吴忠,率部转战于斯,使敌冠闻风丧胆。至今,馆驿大地,其历史遗迹尚存。靳口诉说着昔日繁华,进士府第、陵墓和众多楼台庙宇故址,引来后人凭吊。古运河数百年流淌,滋养了这方民间文化艺术,地方戏曲,依然唱响于集市庙会。狮舞、高跷、花船游乐于村村寨寨。美丽动人的传说、歌谣世代口耳相传,诉说着古运河的沧桑。

特色产业

馆驿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已成为全镇农村经济中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支柱产业。馆驿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领导,配套政策

馆驿镇馆驿镇馆驿镇党委、政府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常抓不懈。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予以保障。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5名,负责全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整合食用菌资源优势,指导全镇食用菌生产,监督落实行业标准,规范食用菌行业管理,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三是在资金方面加以帮扶。镇财政每年筹集一定资金用于食用菌标准化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菌种研发等专项补贴。通过严格落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和促进措施,使全镇食用菌产业发展既有组织保证,又有人力、政策和财力保证,为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馆驿镇所辖50个行政村,其中有7个食用菌专业生产村,结合这7个村食用菌品种、地理位置等各有不同的情况,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建立起简易型、层架式型和智能型新特珍稀菌类三大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基地”产业化模式的发展,形成了常年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为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进一步提升馆驿镇食用菌的市场知名度和份额,因地制宜地健全和完善了原有规划,确定了建设馆驿现代高新食用菌产业园的发展思路,计划至2009年,全镇食用菌生产规模要达到6000万袋,产量达7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打造成中国食用菌产业第一强镇。

抓住关键,壮大产业

产业化经营是巩固和壮大食用菌产业的关键。馆驿镇委、镇政府突出“三抓”工作重点,加速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一是抓市场连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流通促发展。通过与上海荣善菌业公司合作,产业园的产品顺利加入该公司销售网络,全国最大的销售网点、最专业的销售队伍,确保了菇农的经济效益;二是抓龙头企业。政府投入近百万元专项扶持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或奖励龙头企业达100余万元,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全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已有2个;三是抓体制创新。建立了“公司+农户”、“市场+协会+农户”等企农利益联结模式,降低了种植风险,确保了菌农增收。

科技兴菌,打造品牌

经过多方运作,现代高新产业园引进省食用菌专家活动大院1处,该大院聘请省农业厅食用菌工作站、省食用菌协会、鲁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加快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步伐,开发、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研究将废弃菌包转化为农民生活用洁净能源的有效途径。同时,馆驿镇还狠抓食用菌质量,加强生产、加工各个环节质量监管和市场监管,鼓励企业树品牌、创名牌,高度重视品牌效应。

循环利用,持续发展

馆驿镇注重从品种选择、技术创新、废物利用等方面来攻克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这道难题,不断研究试验栽培料新配方和新的栽培管理技术。产业园园区食用菌种植属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应用现代循环农业理念,结合产业自身特点,设计食用菌产品循环利用模式。食用菌菌包材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棉籽壳、麦麸、玉米芯等,出菇后菌包经过乳酸发酵,可作为养牛、养猪的饲料,牛粪和猪粪又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生产沼气,沼液可以用来当作有机蔬菜肥料还田。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无污水、无废气,并且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剂,所产食用菌为绿色有机食品。

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一)经济效益突出。每个食用菌生产菌包成本1.1元,一般出菇0.3—0.35公斤,市场价格在8元/公斤左右,经济效益翻倍;每个生产车间日出产菌包2000包以上。目前全镇年产白色金针菇、黑木耳、杏鲍菇、袖珍菇、草菇、双孢菇、黑木耳等各种食用菌将达到6万多吨,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亿多元。同时,食用菌产业安排周边剩余劳动力3000多人,仅劳务一项就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

(二)获得多项荣誉。馆驿镇食用菌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产品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多次获得省、市行业大奖。馆驿镇被省食用菌协会命名为全省食用菌行业先进镇,后林村被评为省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科技发展

由于政府重视并积极引导,梁山县馆驿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馆驿镇馆驿镇政府: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把“科技兴农”的口号变成农民学用科技的实际行动,馆驿镇精心编织“农业科普网”,采取镇培训到村,村培训到户的逐级培训办法,组织全镇90名农技人员定期定点参加“科学技术培训班”,通过现场解答、示范带动、专题培训、送技上门等形式,将科技知识传输到千家万户。馆驿镇的“科技网络”已有10余个农业科技活动组织,拥有成员1000余人,触角遍及全镇50多个村,科技推广涉及蔬菜、畜牧、食用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年实现产值过亿元。

农民:由“劳力型”变为“智力型”

该镇在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的同时,以远程教育网、专题培训、外出学习等为阵地,采取播放科教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把良种培育、高产栽培、病虫防治、深加工等科技知识,变成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技术,使新成果、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迅速发挥威力。镇科技部门还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联系,聘请专家为科技顾问,定期到该镇的食用菌、蔬菜专业村为菇农、菜农提供技术支持。

馆驿镇馆驿镇产品:由“大路货”变为“名优特”“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馆驿镇通过做大做强菌菜优势产业,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科技推广中得到实惠,也推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步伐。该镇还通过科技改造,使传统农业产业在新技术支撑下“脱胎换骨”,变“大路货”为“名优特”。该镇的黄瓜、苦瓜、金针菇等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使馆驿的黄瓜、苦瓜、金针菇摆上了大城市的超市,并出口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馆驿镇先后引进7个食用菌品种、4个蔬菜品种,并指导农民用高接换种、套袋、无土栽培等多项农业新技术,开发了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名优特新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新农村建设

馆驿镇馆驿镇馆驿镇重点实施了街路硬化、村庄绿化、沼气池建设、改圈改水改厕等工程。东郝村是一个蛋鸡养殖专业村,行路难一直影响着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一到夏天道路泥泞,鸡蛋等不能及时运出去,使农民们减收不少,该村借助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时机,投资25万元硬化道路2.5公里。在此基础上,配套街道绿化、亮化工程,新建50个沼气池,并对圈舍进行了科学合理改造,4家大型养殖户均计划扩大蛋鸡养殖规模。西张庄村紧傍蒙馆公路,但由于群众致富思路比较狭窄,大多数群众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线上,该镇与县组织部驻村干部一道,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了食用菌栽培、蛋鸡养殖等“生态富民工程”。由于食用菌生产原料广泛,生产技术简易,省时省力,且市场前景看好,深受农民的欢迎。为此,该村通过积极运作,新建高标准菌棚20多个,种植面积达6.8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可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增加1400元。

招商引资

馆驿镇馆驿镇馆驿镇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立足湖区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改变了客商因为地处湖区不敢投资的局面。他们针对部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帮助企业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安排镇政府专职人员帮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证件,并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主的资金协调小组,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状况,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占地500余亩的馆驿镇现代食用菌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初步形成,产业园内市级龙头企业一家,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智能化食用菌食用菌生产恒温室66个,年销售收入将达4亿多元,安排周边剩余劳动力1600多人,仅劳动一项就增加收入1800多元。

食用菌产业园产出效益明显,镇党委、政府已着手二期工程的准备工作,工程向东西延伸1公里,届时,整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讲达到5000亩,成为西部发展水产养殖、休闲渔业,中间发展食用菌种植,南部走林业及林下畜牧、蛋鸡、东部大棚蔬菜种植于一体的综合性、循环性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该镇已与200余户群众签订了入住食用菌产业园的合同,为农户提供菌种、技术等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7855
13754
14101
家庭户户数 7791
家庭户总人口(总) 27816
家庭户男 13740
家庭户女 14076
0-14岁(总) 6573
0-14岁男 3377
0-14岁女 3196
15-64岁(总) 19142
15-64岁男 9396
15-64岁女 9746
65岁及以上(总) 2140
65岁及以上男 981
65岁及以上女 115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518

2017年,人口51184人。

下辖村

总人口 27855
13754
14101
家庭户户数 7791
家庭户总人口(总) 27816
家庭户男 13740
家庭户女 14076
0-14岁(总) 6573
0-14岁男 3377
0-14岁女 3196
15-64岁(总) 19142
15-64岁男 9396
15-64岁女 9746
65岁及以上(总) 2140
65岁及以上男 981
65岁及以上女 115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51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