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鸫

白腹鸫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1789
动物界
白腹鸫
中文学名 白腹鸫
鸫科
鸟纲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白腹鸫   

       拉丁学名:Turdus pallid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1789   

       小目:雀小目(Passerida)

       总科:鹟总科(Musicicapoidea)

分布

国内分布

       白腹鸫在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吉林长白山等地;迁徙或越冬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贺兰山、乌拉特旗、宁夏、甘肃、青海、四川、陕西、江苏、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海南岛、香港和台湾等地。

国外分布

       白腹鸫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朝鲜,越冬于日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阿萨姆、尼泊尔、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形态特征

       白腹鸫是中等体型(24厘米)的褐色鸫。腹部及臀白色。雄鸟头及喉灰褐,雌鸟头褐色,喉偏白而略具细纹。翼衬灰或白色。似赤胸鸫但胸及两胁褐灰而非黄褐,外侧两枚尾羽的羽端白色甚宽。与褐头鸫的区别在缺少浅色的眉纹。

体重:雄鸟:49~89克,雌鸟49~87克;

       体长:雄鸟:206~230毫米,雌鸟198~237毫米;

  嘴峰:雄鸟:17~20毫米,雌鸟18~20毫米;

  翅:雄鸟:115~131毫米,雌鸟114~125毫米;

  尾:雄鸟:78~94毫米,雌鸟70~89毫米;

  跗蹠:雄鸟:23~33毫米,雌鸟28~34毫米。

  虹膜:褐色。

  嘴:上嘴灰色,下嘴黄色。

  脚:浅褐色。

白腹鸫图册白腹鸫图册(2) 白腹鸫图册白腹鸫图册(2)

生活习性

白腹鸫图册白腹鸫图册(2) 白腹鸫图册白腹鸫图册(2)

生境

食性

       白腹鸫栖于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园及花园。性羞怯,藏匿于林下。繁殖期间,白腹鸫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

迁徙:白腹鸫在我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白腹鸫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

繁殖

       白腹鸫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叫声

  白腹鸫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或高的灌木枝杈上,距地高1~5米,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须根和泥土等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2厘米,内径9厘米,高10厘米,深5厘米。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多为5~6枚。卵的大小为24~30.5毫米×19.2~21.5毫米。

保护

  白腹鸫的叫声似赤胸鸫的chuck-chuck声。告警时发出粗哑连嘟声,受驱赶时发出高音的tzee。

词条图册

       该物种已被列入 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