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民向称鸭公屿、鸭公岛,1983年公布鸭公岛为标准名称。
该岛在全富岛东3公里处,银屿西南500米处。
鸭公岛即正当银屿门区。岛屿呈新月形,体现出东北风对礁体发育的影响。
该岛发育在点礁上,岛四周即为深水区。这种礁体是在泻湖中各自孤立生长的,尤其在“门”的通路上最易形成,因为在“门”。附近潮汛急,风浪大,外海或泻湖内的浮游生物送来亦多,有利于礁头的生长和合并,并形成小岛。鸭公岛即正当银屿门区。岛屿呈新月形,体观出东北风对礁体发育的影响。
鸭公岛图册(3)
因岛形似鸭而得名,海南渔民也称为“鸭公峙”。
1983年,中国政府公布鸭公岛为该岛屿的标准名称。
岛内天然形成了一处浅湾,许多小船停放在此,路基本是由细小、零碎的珊瑚礁石组成,整个岛仅有十余株零星的树木。
渔民们在岛上用木材修建起了低矮的房子,为了防风,屋顶用珊瑚石压着。
搭建的小屋彼此相连,屋顶上压着大块的珊瑚和十几斤重的贝壳,据说是为了防止台风把屋顶刮跑;房前屋后还种上了椰子树。
鸭公岛多由礁块构成,上生有少数草本植物。岛附近潮流急,风浪大,外海或泻湖内的浮游生物送来亦多。
礁石外水颇深,又无广大礁盘,故水产较少水产以贝类为主,南海特产马蹄螺即产于本岛。
鸭公岛因人迹罕到,故有海鸟栖息。但该岛无林木和沙地,海鸟不能常来,只成为海鸟的季节性栖息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