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1634)授江浦令,在庄定山祠祭祀当地陆象山、王阳明、陈白沙三君子。开设白马书院,讲学其中。时与诸生讲授《易经》,习《易》者闻之,觉得前所未闻;不习《易》者亦觉言之有理,得益颇多。
江浦属海宇,多事,维樾劝富户输粮赈荒。在江浦任上八年多,敬重乡贤,激励后学,亲临授课,撰《格言纂要》、《瑞凤堂讲录》等。并纂修《江浦县志》十二卷,一时文风蔚起,荐犊交上。
十四年,擢升户部给事中,督增江北。因安徽连年兵荒,张献忠部又盘恒安徽六县,加上水旱并灾,瘟疫迭发,府县官员或称病逃亡,或被掳自杀,衙署册籍被毁。维樾上疏请求减免潜山、太和、宿州、望江、桐城、怀宁等漕粮赋税。有“每接有司申文,泪尽肠摧,不忍再读。督槽向谁督槽,改折向谁改折也”等语,文辞恳切。一载之间,奏议凡数十上,“言虏寇,言兵赋,言纠举,皆言人所不敢言者”。疏荐毛士龙、方震孺等。闻朝廷调史可法进京,维枯急奏(淮抚万难更动疏》。当时史可法为户部左侍郎兼右全都御史代总督潜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不意朝廷推史可法为中枢,臣惊忧不知所出,东南人清一时尽为惶惶”。此疏分析当时形势和时局,江淮地理要冲与朝廷的安危之关系,述及史可法拥兵江淮,不宜更动的原因:“可法时时措晌备兵,安民防贼,以保此重地。且土贼、海贼四境皆是,可法左卫陵京,右卫常镇,通天下之咽喉,运天下之粮响,握天下之安危。是朝廷之重用可法,非专为嘈粮,实为天下也;朝廷之重视淮扬,非专为江北,实为天下也。设使更置不得其人,而上不熟
习,下不信服,民失所赖,贼乘其虚,恐可法未登司马之堂,而淮扬先已岌岌矣!”为民请命,义正辞严!
后调礼部右给事中,上疏推荐倪元璐、范景文等一批人才。又请旨为干谦、卓敬赠恤。十五年又上(时事孔巫空言无补疏》,指出当时地方上报朝廷的守、战、响、捷报等虚假。崇祯十七年持节赴卫辉府册封潞简王常涝。中途闻北京城破,崇祯帝自绣身亡,维据含悲洒泪,遂回故里。
五月,弘光帝在南京继位,维樾变卖田产,倾资募兵勤王。在朝上《东南民力维艰疏》:“只缘迩年羽檄纷驰,无点金之术;民问箕斗悲泣,鲜饮石之方。兼之作染鼎染颐,石壕呼夜,官日削则民日穷,民日穷则困日积,反裘自负,危苔莫支,一旦兽号鸟凉,遂至不可收拾。”建议恤民薄征,保存元气。
他在朝中与马士英政见不合,不得志。南京失守后,他偕丁魁楚、瞿式耜、王化澄等拥唐王聿键,于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1645年维樾授太仆寺少卿,奉旨劝谕,升巡按,擢右佥都御史,驻福宁州。
清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叛,隆武败死。维樾归里,安顿家室,至澄头置薄田,告诫儿孙务农事桑,绝仕途不作清吏。作《观潮示训》云:“潮消云散仗周天,明月清风适自然。浊浪澄波同一水,课孙教子事桑田。”将杨衙里居处取名日“素园”,自谓“素园老人’。从此修身长斋,与林增志一道饭依佛法。会雪窦寺和尚来瓯,大启法坛于密印寺,维樾与吴允吉等从师受戒。
卒后已是家徒四壁,生前好友林增志慷慨捐赠桐溪山的林家产业,用作维樾墓地,还将其父初惺之墓迁至桐溪安葬。维樾墓地今尚在,面对今日桐溪水库大坝其神道沿麻车后裔墓地淹在水库底,建水库时从库底捞出的石马石将军今仍立在小岛中,维樾墓碑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在,“文革”时失踪。铭文上方中有“明”字,竖排,中间有“维樾李公号荫昌字拙馀之墓”,右两行小字:“都察院巡按,右佥都御史”,左下方仅写‘法幢谨书”。墓在军阀混战至抗日战争期间,曾三次被盗。
李维拖著有《记录荐犊》、《谏垣奏议》(林增志曾为之作序)、《掖垣封事》、《折冲纪述》、《督槽行草》、《独峰唱和》等。今唯存《谏垣奏议》(见黄溯初《敬乡楼丛书》第一辑)。所遗诗文亦仅少量抄
存。
位于瑞安市桐溪乡桐溪水库西北岸李宅坟山上。
墓建于清初顺治(1644一1661)年间,圈椅式,朝南偏东30°。外用花岗岩棱形块石砌垒。上下三坛,占地面积15平方米。年久失修,略有沉陷,墓仁原立有青石墓碑,上刻“明囗囗大夫李公维樾之墓”,后铁。墓前神道上置有翁仲、将军、马、虎、羊石雕像生五对。(1956年建造桐溪水库,石雕群没在水底,1986年久旱水浅而重现,遂挖出置于墓前水库中小屿土)石雕保存完整,造型古拙,乡土气息浓郁。1990年列为瑞安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