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概述
上杭话,又称上杭客话、上杭方言,属于
客家话系统,总的方面和梅县话很相似。上杭话在闽西使用范围较广,这主要由于
汀江在语言传播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上,汀江河是闽西最重要的货运水道,而汀江河的黄金水道又在上杭,汀江河上的三个经济重镇回龙(
官庄畲族乡
回龙村)、上杭城关(
临江镇)、
永定县
峰市镇(解放前隶属于上杭)都属于上杭,上杭话因汀江河而传播。
使用地区
上杭县、永定县、
永安市和
长汀县的一小部分等,总人口超过一百万。
语音方面
l、声母有二十一个,数量上比普通话的声母少一个。其中最显著的是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r)上杭话都没有。因此,“师”和“思”、“知”和“资”。“痴”和“雌”分不清。但,另外却比普通话多上杭话了三个声母。那就是
注音字母中的“万”(上杭话“万”字的声母就是它)“兀”(上杭话“涯”、“俄”、“咬”、“眼”的声母就是它),“广”(上杭话“饶”“元”“年”“软”的声母就是它)。因此,说上杭话的人讲普通话时,假如这些声母不去掉,就永远讲不道地。
2、韵母有四十六个。数量上比普通话多得多了。不用国际音标,很难描述。举几个方言例子,也许就可以“举一反三”了。比如:吾、唔,五、午、愚、疑、汝、耳、语、矮、伪……这些音节,都无法用普通话的韵母来标记。学普通话时,在韵母方面的难点是:①没有ü这个韵母,因此“衣”、“迂”分不清。“雨衣”只有声调不同,而无韵母i、ü的分别。②in和ing也分不大清楚。音、英一个样。
3、声调有六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比普通话多了两个入声。所以,上杭话,人家听后的感觉往往是比较短促,硬梆梆的,不如普通话柔和好听。以汉语拼音的“Yi”为例,普通话只能读出“衣”、“移”、“以”、“意”四个声调来,而会上杭话的人则能读出“衣”、“移”、“以”、“意”、“一”、“亦”六个声调。(普通话“一”归阴平,“亦”归去声)除此之外,阴、阳、上、去四声的调值,也还有不同。上杭话的上声是下降调,不是曲折调,故同样是说“
老师好”,用普通话和用上杭话来说,“好”字的声调就大不相同了。
在语音三要素:声、韵、调之中,声,韵还比较容易改变,腔调就难了。故有不少人,一个个汉字的声母、韵母都能正确读出,单字拼读也还差不离,可是,串起来一念就走调了,特别是一说一讲,土腔土调就更明显了。唐朝诗人
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中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情此景,的确刻划得真实入微。
语法方面
和普通话的差异,比语音,词汇都小。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的先后次序,就几乎没有区别,但,上杭人常在挽留客人时说的话“坐一下添”就不能“直译”了,要改说“
再坐一会”才行。
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三个都念一个音,往往使人分辨不清,经常用错,上杭话则保持了不同的读音。如“ 涯(个)书”、“慢慢(尔)行”、“唱(得)好”。这个特色,往往可以帮助作文时正确使用“的、地、得”。
词汇方面
1、保存了较多的
古汉语词汇如“鞑杀”、“鏖糟”、“邋遢”、“趔趄”、“懵懂”……等等。很多很土很土的词,其实都是古已有之,在字书韵书里找得到的。这一点,充分证明
客家话是古老的汉语的分支,而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2、和
普通话词汇颇有不同。如:房小屋大。北京人当客人来了,叫“屋里坐”,就是在房间里坐。这是名同实异。普通话的“客人”,上杭话偏说“人客”(“家里来哩好多人客”),而且把“灰尘”说成“
尘灰”,把“公鸡”说成“鸡公”,这是“词序颠倒”。特别有趣的是把蚂蚁、虾、鼻子、猴子,叫成“蚁公”、“
虾公”、“鼻公”、“
猴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你的
普通话语音多么准确,照字读音,外地人就无法理解了。必须先加以翻译,把“上杭话”的词译为普通话的词。例如上杭人
习惯说“来去玩”,外地人就提出疑问:又是来,又是去,到底是来?还是去?普通话一般只说:“去玩”。
上杭话中保存的古代词语举例
标致:唐赵璘《
因话录》卷二:“君初至金陵,於
府主庶人锜坐,屡赞
招隐寺标致。”
2、
一般般:宋
杨万里《月夜观雪》诗:“看得雪光还似月,元来雪月一般般。”
3、头头是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4、脱洒: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5、打野呵:宋
周密《
武林旧事》卷六:“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
6、
逼勒:元李行道《
灰阑记》第三折:“怎当的他家将咱苦打,逼勒得将招伏文状押。”
7、必力不刺: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妇人会说话,想是个久惯
打官司的,口里必力不刺说上许多。”
8、争差: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我想他家中大
妻小妇必有争差。”
9、人事:元宫大用《
范张鸡黍》第一折:“小官在京师也带了些人事来送老母。”
10、背时: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本待要求
善价而沽诸,争奈这行货儿背时也。”
11、
谁有闲钱补笊篱:元郑庭玉《
后庭花》第一折:“谁有闲钱补笊篱?”
12、鏖糟: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一个鏖糟的叫化头,出去!”
13、遭瘟:明
吴承恩《
西游记》第七七回:“想你这瘦人儿不觉,我这胖的遭瘟哩!”
14、贡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三回:“久以后定要贡脓,纵然好了,也是个
破伤风。”
15、忒: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八回:“你这呆子,忒不长俊!
出家人寒暑不侵,怎么怕冷?”
16、没挞煞: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被小人诬陷,激成大祸,后来做了一场没挞煞的笑话。”
17、打平夥(伙):《
今古奇观》三六卷:“弟兄们,且打平夥吃酒
压惊去。”
18、思量:《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思量我日间在李将仕家做主管,夜间在姐夫家安歇,虽有些少东西,只好办身上衣服,如何得钱来娶老小?”
19、搳拳:《
红楼梦》六二回:“那边
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搳起拳来。”
20、尴尬:《红楼梦》四六回:“尬尴人难免尴尬事。”
21、趔趄:《红楼梦》二四回: “将醉眼睁开,一看见是
贾芸,忙松了手,趔趄着笑道……。”
22、狼犺:《
红楼》八回:“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为诮。”
23,爬灰:《红楼梦》七回:“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
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24、
屈戌:《红楼梦》五二回:“原来是外间
窗屉不曾扣好,滑了屈戌,掉下来。”
25、囗(tà):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公益妄之,怒不容辞,命左右者飞索以囗。”注:囗,捆绑。
26、赢虚:清
王又曾《梭船小女歌》:“滩危溜急挽不上,敢与风力争赢虚。”
六、方言特色在逐渐淡化中
上杭话有些字的发音是很奇特的,如“人民解放军”五个字,叫一个城关老人,按解放前的读音念,有的年青人就听不惯甚至发笑。因为一般人(年轻一代)都不这样说了,语音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了。词汇方面,如“广屐哩”,随着木拖鞋的绝迹也逐渐死亡了。篮球场上,解放前喜欢用洋话,而(年轻一代)多用汉语。但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沙发、捷克式家具、夹克、三用机、电冰箱、彩电等新的词汇又大量涌现,成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常用词了。在语法方面,“坐下添”、“了下添”的说法,虽然尚未彻底淘汰,但在年青人的口中也往往被翻译成普通话式的“再坐一下子吧,” “再了一下吧。”总之,方言的特色在逐渐淡化,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