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体

流星体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流星体流星体流星体、流星、陨石,都是宇宙中的碎屑,只是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名称。而在流星的阶段,还会产生离子尾、流星尘或发出声音并留下烟尘的痕迹。

流星体是太阳系内颗粒状的碎片,其尺度可以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更大的则被称为小行星,更小的则是星际尘埃。由国际天文联会制定的官方的定义是:运行在行星际空间的固体颗粒,体积比小行星小但比原子或分子还大。英国的皇家天文学会则提出较明确的新定义:流星体是直径介于100微米至10米之间的固态天体。 近地天体( near-earth object)的分类上,则在定义中纳入更大的,直径达到50m的天体。

形成原因

流星体流星体许多的流星体来自小行星彼此之间撞击后形成的碎片。虽然,彗星离开之后残留的彗尾物质通常会形成流星雨,但也有些成员最终会因为散射而进入其他的轨道成为散乱的流星体。其它已经知道的来源还有月球和火星,有些陨石已经被证实是来自这些天体的。

形态介绍

火球、火流星、流星尘、离子尾等都是流星体。

火球

流星体流星体

火球是比平常看见的更亮的流星。国际天文联会对火球的定义是:比任何一颗行星都要亮的流星(是星等超过-4等或更亮)。国际流星组织是一个由研究流星的业余人士组成的团体,则有更具体的定义:火球是在天顶被看见时,亮度超过-3等的流星。 这样的定义修改正了在地平线附近出现的流星和观测者之间因距离所造成的差异。例如,一颗亮度为-1等的流星出现在距离地平5度之处时,就可以被称为火球,因为换算成出现在天顶时,这颗流星的亮度将会达到-6等。

火流星

流星体流星体(3)火流星的自原来自于希腊文的βολις,意义相当于现今所说的飞弹或闪电。国际天文联会对这个现象没有官方的定义,一般都直接当成火球来看待。而地质学家比天文学家更重视这种现象,因为这通常意味着会造成一次强力的撞击事件。例如,美国地质勘探局使用这个字眼来说明由弹头撞击形成一般坑洞的大小,“暗示我们不需要知道撞击体的本质……不论它是石块、金属的小行星还是冰冻的彗星。” 天文学家则倾向于使用于末端特别明亮,或是有爆炸现象的火球(有时也用于有一连串爆炸现象的火球)。

流星尘

流星体流星体多数的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时都会被毁坏掉,这些残骸称为流星尘。流星尘可以在大气层内逗留数个月之久,经由大气上层的化学反应催化和对电磁辐射的散色,可能会影响地球的气候。

离子尾

当流星体或小行星进入上层大气层时,经过范围遭遇到的上层大气层 分子便会被游离而创造出一条离子尾。这些 电离的尾迹可以存留达45分钟之久,小的,如谷粒大小的流星体经常进入大气层,基本上每隔几秒钟就会在上层大气层的特定区域内或多或少的连续留下电离的痕迹。这些痕迹能够反射 无线电波,被称为流星爆发通讯。流星雷达可以根据流星尾迹反射电波的 衰减率和都卜勒位移,测量大气层的 密度和风。

陨石

流星体流星体(3)陨石是穿越过地球大气层并与地面撞击之后未被毁坏的小行星或流星体的残余部分。流星体有时,但不是都如此,可以在与高速撞击有关系的撞击火山口附近发现;在高能量的撞击下,撞击体如果没有被完全汽化,就会留下陨石。[1]

关联介绍

流星体流星体流星、陨星和流星体是什么关系呢?流星体是太阳系中最小的成员,它们在太阳系中“四处游荡”。当流星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发光时就被称为流星。如果流星体足够大,能够落到地面上,所残余的部分就叫陨石。我国著名的陨星有吉林一号,它是1976年落在吉林省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