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足鲎

板足鲎

节肢动物门
中文学名 板足鲎
肢口纲
目录导航

板足鲎

板足鲎生活在大约四亿二千万年前,与桨足鲎外貌相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部由六个体节组成,腹面有六对附肢,最后一对呈板状,用来游泳。

  板足鲎目(Eurypterida)一类已绝灭的不常见的节肢动物的成员,很少保存为化石。板足鲎类在奥陶纪初期(4.88亿年前)出现,到二叠纪末(约2.51亿年前)绝灭。往往称为巨蝎,但大多数板足鲎类是小动物,产自北美志留纪(约4.44亿年前至4.16亿年前)地层的一个种──Jaekelopterus rhenaniae(亦称Pterygotus rhenanius或P. buffaloenis)是已知的最大节肢动物,身长接近3公尺(米)。板足鲎类的躯体是由许多节组成,前部有附肢,作为桨状游泳器官。有些是动作灵敏的食肉动物,也许能快速游泳追捕猎物;而其他的板足鲎类很可能是底栖而以腐肉为食的。栖居在半咸水环境,通常出现在特化而往往种类不多的动物组合中。

分类

  eurypterids

  一类已绝灭的水生节肢动物,因其最后一对附肢宽扁似桨而得名。属于有螯肢亚门的腿口纲(Merostomata)。已发现67属300余种。头胸甲(又称前体节)近方形,在其中央部有一圆形突起,其中部有一对或一个单眼,头胸甲之两侧有一对复眼。头胸甲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有些种类螯肢较小,由3节组成;另一些则螯肢长大,由4节织成,并生有锯齿。最后一对附肢常呈宽扁状司游泳、平衡或翻起水底的底质以掩埋自己。其余几对为步足,司移动。口位于头胸甲腹面,四周为6对附肢的基节,每个基节上均有用于锉割和咀嚼的牙齿。口的后面有一口后板,其功能不清,但其形态常成为重要分类依据。腹部由12节腹节及尾节构成,其前部6节构成前腹部,一般较宽,腹面具5对腹板,内覆椭圆形的鳃。前腹部腹面生有生殖器官,从生殖器官可以明显看出板足鲎类的双形现象。一些具细而长的生殖厣,称为A型;另一些具短而宽的生殖厣,称为B型,但对哪一类为雌性,哪一类为雄性则有不同意见。后腹部较前腹部窄而细,有时呈管状。尾节形态多样,有长刺状、短棘状、钳形、扁形等。体表多具鳞片、皱褶等(见图),而且各部分体色亦常有不同。身体大小悬殊,从15厘米到2.5米左右,可能是已知最大的节肢动物。板足鲎类最早出现于早奥陶世,由于晚奥陶世的种类已经极为复杂和专门化,估计板足鲎类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寒武纪以前。晚奥陶世到早泥盆世,板足鲎类不论从种、属的数目以至个体数量均达到极盛,此后急剧衰落而减少,直到二叠纪末绝灭。板足鲎类生活于近岸浅海和河口三角洲附近,营移动底栖生活为主,可能是当时最凶猛的肉食性无脊椎动物,当时的早期脊椎动物如无颌类等都不是它的对手。石炭二叠纪的种类多发现于滨海煤炭沼泽环境。化石发现于欧、亚、北美等地,中国亦有发现,曾报道过的有唐山石炭纪的鳞皮鲎(Dermopterus)和长江三峡的杨氏板足鲎(Eurypterus youngi)等。板足鲎类共分为4个亚目8个超科和18个科。板足鲎化石最先发现于美国纽约州(1818),被认为是鲶鱼化石,头胸甲上的附肢被认为是鲶鱼须。板足鲎类作为标准化石的意义不大,但作为古生物研究得较详细。在科普著作中常被提到,但称之为“海蝎子”则是极不准确的,它与蝎子完全属于不同的两个纲。在野外常易与无颌类的头甲混淆。

生活习性

有些是动作灵敏的食肉动物,也许能快速游泳追捕猎物;而其他的板足鲎类很可能是底栖而以腐肉为食的。

板足鲎(5张)

栖居在半咸水环境,通常出现在特化而往往种类不多的动物组合中。

板足鲎图册板足鲎图册(2) 板足鲎图册板足鲎图册(3)

图册

板足鲎图册板足鲎图册(2) 板足鲎图册板足鲎图册(3)

词条图册

相关图片相关图片(1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