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落日熔金

文学体裁
作品名称 永遇乐·落日熔金
创作年代 南宋
目录导航

原文释义

原文

永遇乐

落日熔金[1],暮云合璧,人在何处[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3],春意知几许[4]。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5]。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6]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7]。铺翠[8]冠儿,捻金雪柳[9],簇带争济楚[10]。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11]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1]熔金,状日光。杜牧《金陵》:“日落水浮金。”李德裕《重忆山居》六首之二《泰山石》:“沧海似熔金。”廖世美有《好事近》词:“落日水熔金。”未必为此句所本,亦可互参。

[2]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碧,青玉,名词;碧云之碧用作形容词。“璧”字意近之,不必青色。王安石《东阳道中》:“浮云堆白玉,落日泻黄金”,与此首联相似。

[3]《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落梅花》曲。”

[4]“几许”,多少,意重在少,言春意尚浅。参看前录欧阳修《蝶恋花》。

[5]这里“次第”,用法与下《声声慢》的“次第”稍有不同,言转眼恐有风雨(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今值元宵喜晴,岂可虚度,反跌下文“辞谢”“不出”意。

[6]“中州”,汴京。

[7]以元宵佳节为重。三五本指望日,见《礼记》。古诗“三五明月满”。这里指正月十五日。

[8]用翠鸟羽毛作妆饰,“铺翠”似即后来的贴翠、点翠。

[9]《宣和遗事》前集“元宵看灯”:“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雪柳以缯楮为之(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捻金者,加以金饰。参看下卷辛弃疾《青玉案》注[6]。

[10]“簇带”,犹言插带,宋时俗语。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说茉莉花,“妇人簇带,多至七插。”“济楚”,齐整。今安徽语曰“俏楚”,盖声音之转。

[11]“见”,语助词。“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2]

作品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人的欢声

词牌介绍

  永遇乐

  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南宋陈允平始用平韵。又名《消息》。

格律介绍

  本作的韵脚是:六语;可“六语七虞 / 六御七遇”通押。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作者介绍

  李清照

  (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关评论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作品赏析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表达的含蓄美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临安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但此词并没有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如以乐景写哀情、对比等,本文只就其突出婉约派词作的特点委婉含蓄作一简单赏析。

  李清照的词作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如她的《一剪梅》,抒写的秋日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深沉的相思,作者是借助一系列的意象,如红色的莲花、小船、锦书、月等来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首《永遇乐》在表现词人的内心情感方面,就更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境界。

  在诗词中,以元宵佳节为题材的作品不少,但大多是铺陈渲染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可李清照的这首词却一反常调。词的上片着力写今年元宵节自己的心情,浓墨重彩地渲染元夕的绚丽暮景,晴朗的暮景预示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但接着词人笔锋一转,一声“人在何处”的叹息,道出了词人内心的迷惘和痛苦。这似乎是一个饱经战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痛苦和迷惘的心声。它接得突兀,正是由于词人一时的感情活动,含蓄地表达着词人内心的感受。接下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的曲调,原来先开的梅花已经凋落了。这眼前的春意到底有多少呢?连词人也说不清楚了,只好用“几许”这个虚指的词来表示。元宵佳节到了,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转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仿佛是无端的忧虑,似有杞人忧天之嫌,可深思下去,其中隐含的信息自然通晓无余: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心自然比别人多了一些无端的顾虑,自己也曾过了一段时间衣食无忧、闲适安定的生活,可转眼间,靖康之变,自己便也流离失所,夫死家亡,过着颠沛飘零的动荡生活,可见世事是多么的难料啊!

  在词的下片,作者遥想当年汴京的繁盛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时间对元宵的到来,心情非常快乐,“簇带争济楚”,精心梳妆打扮,生怕比不上人家漂亮。这么高的游赏兴致,词人并没有明确表示,而是通过描写叙述来充分展现中州盛日时自己无忧无虑的,闲适自在的生活。可是现在面对元宵,自己一点兴致都没有,内心非常沉重苦闷,那些“酒朋诗侣”来邀请她上街看热闹,她谢绝了她们,现在已是“风鬟霜鬓”,面对着别人的欢快,自己自惭形秽,“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些都是忧患余生的表现,同时也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盛日”与“如今”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含蓄地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隐露而深沉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可谓“含蓄隽永”之杰作。

教学设计

    1.1.教学要求

 (1)结合词人的生平变化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内含

 (2)熟读此词,体会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特征

    (3)了解李清照的词学观  

    1.2.学习要点

 1.2.1.题解关鍵词:

 易安居士;易安体;善用白描;工于造语;作品有前后期之不同;《漱玉词》;《词论》

  1.2.2.内容提示: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作品,盖作于南宋都城临安(浙江杭州),是其代表词作之一。这是一首慢词,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反映出作者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于抚今追昔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难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