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闪蝶

国王闪蝶

节肢动物门
国王闪蝶
鳞翅目
别称 王闪蝶
闪蝶族
中文学名 国王闪蝶
蛱蝶科
昆虫纲
命名者及时间 Fruhstorfer,1907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国王闪蝶大型华丽,翅展14~16厘米,两性异形,雄蝶具闪亮的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绿白色光泽,橙褐色光泽。触角细长,约是前翅长度的三分之一。腹部较短,翅底面褐色,有条纹及成列的眼斑,但眼上无毛,雄性前足跗节上张毛,后翅中室开式。闪蝶闪光的原因是蝴蝶翅膀上密布着含有多种色素颗粒的鳞片,鳞片上微细的色彩脊纹越密,产生的闪光也越强。闪蝶的鳞片在结构上则更为复杂,当光线照射到翅膀上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在光学作用下产生了彩虹般的绚丽色彩。[1]

前翅几乎完全被蓝色覆盖,只有最前端和翼的边缘是黑色的。一般都具有半透明的翅膀,很容易看到底部的大眼睛斑。底部形态一般是棕色色调,有红白相间的图案。唯一引人注目的是有两个大的和一个小的眼点斑。后翅也大多覆盖着蓝色,只有身体的区域是棕色,翅膀边缘略有锯齿,明暗相间。后翅底面与前翼的设计可相媲美。再次呈现眼斑的形象,在数量上的4个斑纹。蝴蝶的身体是棕色的,在腹部变得较淡。[2]

栖息环境

在新热带界的热带雨林出没,如亚马逊原始森林,也适应如南美干燥的落叶林和次生林林地。飞行迅速。雄蝶有领域性,翅膀反射出的金属光泽是向其它雄蝶表示其领域范围。[2]

生活习性

日间活动,飞翔敏捷,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它们的卵呈半球形,幼虫具有明显的彩色“毛丛”,且通常有一个尾叉,类似眼蝶的幼虫。幼虫一般群集生活,取食各种攀缘植物,特别是豆科植物,若遇到危险,会从体内的腺体发出刺激性气味,驱走捕食者。蛹的头部和翅上有各种突起,属于带蛹。寄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植物。成虫不好访花,常以吸食坠落的腐果,粪便等汁液为食。[1]

分布范围

分布于巴西。[2]

繁殖方式

闪蝶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即一生会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闪蝶卵一般为半球形,表面有蜡质壳,防止水分蒸发,一端有细孔,是精子进入的通路。成虫会将卵产于其寄主植物或嫩芽上,即闪蝶幼虫会进食的植物,为幼虫准备好合适的生长地点。

幼虫

闪蝶幼虫为毛虫,孵化出后要吃掉大量植物叶子,随着幼虫生长,一般要经过4至6次蜕皮,幼虫每次脱皮为一龄,并把旧外壳吃掉。

闪蝶幼虫完全成长后便会停止进食,到处爬行着寻找一个适合的结蛹地方。闪蝶科的蝴蝶的蛹是头下尾上的悬吊着,称为悬蛹;它们会把身体拉长量度周围的空间是否足够破蛹羽化时顺利展开翅膀。当找到结蛹的地方时,闪蝶会在该处吐丝,将身体末端固定在丝上,闪蝶幼虫会在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结蛹,然后逐渐变硬,成为前蛹。约一天后,前蛹脱去幼虫外皮,露出蝶蛹。蛹内幼虫的器具会逐渐分解,然后重新组成闪蝶的身体。

成虫

闪蝶的成虫性成熟后,在蛹中沿着头和胸破壳钻出,刚羽化的蝴蝶翅膀皱褶和腹部膨胀,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翅膀展开后,闪蝶就可以飞翔了,闪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动,成虫以腐烂果实的汁液为食物。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2]

保护级别

  •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 未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保护动物。
  • 未列入《野生动植物种贸易欧盟监管法规》(EU regulation on trading with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2]

注:模块图片网址[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