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见于儿童,亦可发生于青年。
2.皮损好发于面部。
3.临床常为0.5cm左右的丘疹、结节,与普通色素痣不同之处是可为粉红色、红色或红褐色,但也可黑色,表面光滑无毛,外伤后易出血。
(四)皮损初发时生长较快,成年时稳定。
与色素痣相似,也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及皮内痣三型,痣细胞可有梭形和上皮样两种形态,特点是肿瘤两侧对称,交界巢较大,与周围组织有裂隙,长轴与表皮垂直,部分细胞有核非典型性。
Spitz痣病理变化:
1、痣细胞大多排列成巢状。部分病例真皮上部水肿和毛细血管扩张。水肿可导致痣细胞巢松散,此具有诊断意义,亦是与恶黑的鉴别点。
2、Spitz痣的痣细胞体积较大,此为与普通黑素细胞痣的重要鉴别点。但与普通黑素细胞痣一样,随深度增加,痣细胞变小,此有助于与恶黑鉴别。
3、有两种痣细胞,即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50%的患者以梭形细胞为主,20%患者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其余的则为两种细胞混合。
4、梭形细胞的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旋涡状或束状,罕见多核巨细胞。
5、上皮样细胞大而呈多角形,边界清楚,胞浆嗜酸性,常有多核,多核上皮样细胞的核大而深染,呈奇异外观。
6、在具有交界处活动的Spitz痣中,近50%病例在真表皮交界处的痣细胞巢上可见人为的裂隙。
7、60-80%表皮内有类似胶样小体的红色小球,称Kamino小体,这种现象很少见于恶黑。即使有弥漫的交界处活动,但表皮内痣细胞浸润轻微,一般仅限于表皮下部有单个痣细胞或小群痣细胞。
8、许多病例完全缺乏或很少有黑素,大约10%病例含中等量黑素,5%病例有大量黑素。少数有核分裂象,不典型的核分裂少见,如出现应特别注意。
9、真皮炎症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或围绕血管周围的灶性浸润,灶性浸润可延及全部病损。
10、发生于成人者,如痣细胞巢以上皮样细胞为主,诊断时应特别慎重,因为上皮样细胞为主的Spitz痣极少见于成人
按照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与恶性黑素瘤相鉴别。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老人,青少年少见,儿童罕见。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边缘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病灶周围皮肤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白色、灰色。感觉异常如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周围淋巴结可出现区域性肿大。
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