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占70%,其中藏族人数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68.61%,是湖区的主要民族。其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保护区密切相关的自然村落。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海省海西、海北、海南三个藏族自治州的辖地内,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决定了青海湖保护区开展社区工作的特殊性。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行政区划上涉及三州四县,湖区南面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湖北面和东面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湖区西面属海西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草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区。牧业成为湖区的主体经济,有近7万人为牧业户。同时,湖区还有湖东种羊场、江西沟羊场、铁卜加草原站、三角城种羊场等几家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体的国营畜牧场。此外,青海湖水源充足,雨量充沛,也适合农业的发展,但只有约6000人为农业户。环湖地区的工业起步比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处于粗浅的资源开采阶段。虽然近年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迅速发展,但总的来说,环湖社区经济基础薄弱, 产业较为单一,农牧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还较高,生产技术和手段较为落后。
藏族人口在环湖地区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青海湖区居住的藏族和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说青海湖可以称之为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包括祭海、转湖等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以及昆仑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地区的文化发展,构成了青海湖独有的文化氛围。而居住在青海湖区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刚察县、海晏县各有一座清真寺,共和县清真寺较多,较著名的是恰卜恰清真寺。而道教和汉语系佛教在青海湖区非常稀少,也没有寺院。
建国前后,群众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饼、地瓜干面窝窝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白面膜成为人们的主食。一日三餐还有肉,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种青菜一年四季不断,迎来送往还离不开酒。人们生活讲究营养,鱼、肉、蛋、奶消费日益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婚嫁喜庆,宴席讲究色、香、味、营养价值。宴席档次逐年升级,每席上菜有10个、12个、16个、24个不等。
保护区社区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制定了社区环境整洁行动方案,居委会经常组织社区义工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活动。广大义工走上街头,走进小巷,手拿扫帚、铁锹、木夹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垃圾站、白色污染和垃圾堆物,清理绿地花坛、卫生死角、无主垃圾和长期积存垃圾。为改善社区环境无私奉献着。社区义工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换来城区整洁。社区还将根据行动方案利用宣传栏、展板及悬挂横幅等方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扎扎实实为居民做实事,为社区的环境建设的做出贡献。
保护区社区坚持每月一次社区工作者政治、业务学习。成立了社区志愿者队伍,有义务巡逻队、义务护绿队、义务宣传队等,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率超过85%。 社区有文化团体,下辖3支社区文体骨干队伍,包括腰鼓队、兴趣爱好小组、高跷狮子队等,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凝聚社区民心,引导社区群众追求高尚道德和文明行为社区本着“管理并举,重在服务”的原则,社区积极拓展服务功能,现有55平方米左右的社区服务站,开设便民利民的自行车维修、家政服务、家电修理、美发、补鞋等为民服务摊点10个。全年开展志愿者大型活动4次,如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党员为民服务活动、助残日为民服务活动等等。特别重视对社区 孤寡老人、 残疾人、 优抚对象、 特困户和确有困难的统战对象的服务,经常走访他们,尽一切所能为其解决实际困难.每逢重大节日,社区对优抚、特困对象或高龄老人进行上门慰问,全年慰问活动已达2次以上,慰问人数100多人。我们还积极发动全社区居民奉献爱心,互帮互助,在社区内进行结对帮困,帮抚率达100%,通过一系列的优抚帮困活动,让每一位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将服务型社区贯穿于其他各项工作中,使社区居民有口皆碑,充分体现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社区水平,真正实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保护区社区内 治安状况较好,民风朴实,邻里间和睦相处,绝大多数居民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如冬季铲冰扫雪,能自愿参加。邻里间发生紧急事件(生病等)能热心相助。居委会一直注重对提高居民 素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注意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正确认识、理解下岗失业, 从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心、照顾和帮助方面去体会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再反思个人应如何爱国,如何替国家排忧解难,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积极再就业。愿望是使居民群众与政府和谐,大家同心协力,建设好社区、首都、国家。教育、启发居民在享有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要进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高居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但这是搞好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一定实实在在坚持下去。 2006年5月10日贴出玉河改造公告,于1个月内完成拆迁工作.涉及社区705户居民。已于2006年6月底玉河拆迁搬走。 2006年9月雨儿胡同3、5、7号开始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