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魔鬼的颤音》,会有些人想到:“哦!那是Niccolo Paganini(帕格尼尼)的作品。”
其实,它是由意大利小提琴家Tartini作得的。
而我们所熟知的《魔鬼的颤音》,的确是Paganini的,不过那并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张由德国DG出版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选集CD。
其实,错也不在cd本身,而在翻译者。在这张CD的封面上,标题原文是“Diabolus in Musica”,直译应该是“音乐中的魔鬼”,意译可以译作“魔鬼之音”,和颤音毫无关系,冠名者本意大概是用译形容曲子的高难度。而塔蒂尼的曲子名为《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颤音,直译就是“魔鬼的颤音”了。不知当年那位在国内介绍这张cd的作者是联想力太强抑或是无意之作,阴差阳错的造成了这样的“重名”。
Tartini,Giuseppe
塔蒂尼
(1692-1770)
在西方古典音乐蓬勃发展的那几百年里,因无佳作而淹没于人潮,如今不为世人所知的作曲家恐怕数不胜数,因一首佳作而名闻天下的作曲家倒是能说出几个来的。然而,有这么一位音乐大师,他创作了不少极优秀的作品,也为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如今他在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影响远远尚未被人完全认清,他便是——塔蒂尼(Tartini).
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儿童时代开始学小提琴,而后在帕多瓦大学学法律,后来因为婚事遭反对,于1713年逃离了帕多瓦,在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同时学习声乐及作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音乐,他还写了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创办了一所以小提琴演奏为教学宗旨的高等学校,还对小提琴的琴弓进行过改造。根据目前掌握但决非完全的资料,他创作了14O首小提琴协奏曲(用四重奏或弦乐五重奏伴奏)、20首大协奏曲、150首奏鸣曲、50首三重奏; 其中60首奏鸣曲得到了发表,可是还有 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魔鬼的颤音》则是其中最有名,最值得一听的一首。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
这个传闻也并不是完全的传说。实际上在法国天文学家热罗姆·德拉朗德(Jérôme de Lalande)的 《》(1765 - 66)里,记载着塔蒂尼本人自述一段话。“1713年的一个晚上,我梦见我以灵魂与魔鬼订了一个契约。一切就像我期盼地那样进行:我的新仆人能清楚地感知并实行我每一个欲念。此外,我把我的小提琴递给了他,想看看他会不会演奏。于是我听到了一首让我震惊地无以言表的极优美动听的曲子,它是如此艺术,充满了惊人的智慧,即使是之前我最为大胆地幻想里也从来没能有过类似的灵感。我是如此的狂喜,万分地激动,无比地心醉,乃至于我听到窒息了——于是我醒了过来。醒来后我立即抓过我的小提琴试图留住记忆——至少留住一小部分我梦中那首曲子给我的印象。完全徒劳无功!我写得这首曲子是我写过的最好的曲子,但我仍然想把它命名为”魔鬼的颤音“,虽然它与那首把我彻底感动的曲子相差是如此地大,大到我情愿把我的乐器砸掉,从此跟音乐永别——如果我没有音乐也能活下来的话。”
这首曲子不长,大概17分钟,但因有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技巧性,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
《魔鬼的颤音》是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使用g小调,分为3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慢板,演奏速度很慢。小提琴的旋律充满哀伤,有点幽怨,几个较强较长的音甚至有点哭诉的味道,协奏的乐队(或钢琴)旋律相近,在背后“煽风点火”,这一乐章基本没出现颤音。(4:00)
第二乐章是快板。一开始便是几个强音,颇有气势,接着旋律便川流不息的进行下去,表现出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锐气。同时开始了大胆的动机跳跃,独奏小提琴时而如舞者般急速地跳跃,时而强奏,时而悠扬婉转,显得千姿百态。这一乐章里,颤音不时出现。(7:15)
快板结束,进入第三乐章一开始的慢板。抒情的旋律好像是狂欢后的感叹,又稍微带点颓废。(8:35)之后便是慢板段落和快板段落多次交替进行。慢板庄严雄浑,快板生动活跃,小提琴演奏的难度较大,经常演奏双音,把狂欢与悲伤两种情绪诡异地糅合在了一起。在三个快板段落中还各有一段颤音,先后用D弦、A弦和E弦奏出。夸张的颤音和诡异的旋律,在协奏乐队阴暗旋律的衬托下。乐章最后是小提琴华彩段,从双音发展到三个音的和弦和四个音的和弦。在双音部分,有时上面是颤音有时下面是颤音,充分显示出华丽的演奏技巧。在抒情上,最后的华彩段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小提琴的顿弓造出声嘶力竭地哭喊的效果,使人内心为之震动。
Diabolus in Musica》(中文名:《魔鬼的颤音》)于1996年,由德国DG出版。这张小提琴独奏是小提琴大师阿卡多。曲目的高难度、大师技巧的精湛在加上录音的发烧,使得这张cd为发烧友们推崇,广为人知。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
帕格尼尼学于热那亚和帕尔马,十三岁首次登台.1805-1813年任卢卡公主的宫廷音乐总监,1828年起赴维也纳、德国、巴黎(1831)和英伦三岛演出.除小提琴外,尚擅于演奏吉他和中提琴,请柏辽兹写作中提琴曲一首而得《哈罗尔德在意大利》(1834),但他从未演奏它,据说嫌其独奏部分不够辉煌.
帕格尼尼最光辉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有二十四首小提琴独奏用随想曲(op.1)为证.这是帕格尼尼生前允许出版的少数作品之一.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的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于钢琴练习曲中,由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另作有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五部(其中一部最近才被发现), 《威尼斯狂欢节》和其他小提琴曲,以及吉他与弦乐合奏的室内乐.放纵无度的生活致使健康恶化,1834年起不得不减少音乐会演出.1840年5月27日死于威尼斯,相传有未死而误遭活埋一说.
一言以蔽之,这是任何一个喜爱小提琴的乐迷都不应错过的一张 CD。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Accardo 被称为“活着的Paganini”,他用意大利名琴演绎 Paganini 小提琴曲,录制的这张"魔鬼的颤音"是曲目、演奏和录音俱佳的优秀CD唱片,片中小提琴和打击乐的高频泛音极为丰富,足以试出 Hi-Fi 系统中的任何瑕疵。
帕格尼尼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得太多,很多作品他只作给自己演奏而没有正式出版。原因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演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实在太难演奏了。传说中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非常特别,最快可一秒拉16个音。他在演奏会中,小提琴琴弦常常会被预先设计突然“意外”地拉断,一根接着一根,而帕格尼尼依然用高超的技艺演奏,甚至到最后小提琴只剩下一根弦线。
此碟收录12首帕格尼尼作品的节录曲,但凡有名的作品均在其中。意大利小提琴手阿卡多,是当今举世无双的诠释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选,他那高超的技巧,疾风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录音将弓弦的摩擦质感,流水般贯穿全曲的急板,空间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丽的琴声,甜美的音质和名琴的音色尽收其中。这一切无疑令此张CD为最多人激赏。
书名:魔鬼的颤音
作者:由·得林洛斯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页数:252
开本:32
ISBN:9787539138237
小时候总是以为,世界上是非如黑白分明。我们都愿意为正义而战。那时候阳光刺眼,似乎一切无所遁形。
但是看到的越多,想得越多,话也就越来越少了。原来世界黑白两色中夹杂了那么多多深深浅浅的灰色。
总是有人在你伸手拥抱的时候给你最深的伤害,总是有人践踏着你的尊严毫无愧疚地平步青云。
受伤害的是心地柔软的人,你看不到我爱你的那颗心已经饱受创伤伤痕累累。我是如何匍匐前行才能到达你那里。
伤害是我一个人的,我的爱却全是给你的。
尽管方式显得再怎么高傲而矜持,也必须有面对落入尘埃那一刻。还是等着审判结束,等着地狱之门打开,世界荒芜一片,只有这样你我才会毫不畏惧地默然相对。
我看见你眼里隐忍的孤独,我看见你的眼神里有一种深切的悲悯。
塔鲁台尼的《魔鬼的颤音》的双音技巧的华彩部分把我心脏轻易撕裂,和我一起仰望吧,即使知道无法达到黑白两色,也可以各往属于自己的那座天堂。
你被命运一起嘲弄,渴望用一切换取荣光。
你被爱欲反复煎熬,渴望用生命换取她的回眸。
你被憎恨噬咬内心,渴望用灵魂换取轮回的公平……
播下的果实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开出了令人战花朵,毫无防备遇上了另一张相同的面孔,颓磨的狂欢被急剧的小提琴颤音中断,担当审判的并非神,而是象征黑暗的魔鬼……
引子
第一部分 西西里舞曲
第二部分 快板
第三部分 双音
第四部分 顿弓
后记
小说以塔鲁塔尼的曲子《魔鬼的颤音》作为灵感,以文革到2005年时间作为跨度背景,几个城市线索交错,最后集中在北京。故事悬念迭出,想象力丰富奇特,描写人性黑暗面,如此有现实意义的故事,却写得颇具浪漫色彩。
《魔鬼的颤音》中的悬念设计极其精妙,丝丝入扣,惊心动魄,无论你是否爱好音乐,都同样会为之痴迷。
——美国《出版者周刊》杂志
这是一部摄人心魄的悬疑推理小说,何况书中编织了小提琴和古典音乐的美丽传说!
——美国《书单》(Booklist)杂志
作者同时是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以《魔鬼的颤音》一炮打红。高雅音乐是全书的主线,诡异的谜团让每位读者欲罢不能。无论你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还是《达·芬奇密码》的书迷,都绝对不能错过《魔鬼的颤音》!
——凯瑟琳·韦伯(Katharine Weber),著有小说《三角》(Triangle)
作者:(美国)杰拉德·伊莱亚斯 译者:张建平
杰拉德·伊莱亚斯,小提琴手、教师、作曲家、指挥家,毕业于耶鲁大学,曾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小提琴手,现任犹他州交响乐团第二小提琴手。他还是犹他大学音乐系副教授,Abramyan弦乐四重奏乐团第一小提琴手,以及维瓦尔第烛光音乐会的音乐总监。伊莱亚斯是推理小说书迷。著有以音乐为主题的悬疑三部曲,本部处女作为三部曲首部。
每十三年举行一次、仅限十三岁以下的少年参加的格里姆斯利小提琴竞赛落下了帷幕,年仅九岁的女神童卡姆琳获得第一名。作为奖励之一,她获得了用著名的“四分之三大小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俗称“小个子斯特拉”)在卡内基音乐厅做汇报演出的机会。演出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酒会,而按照惯例,小提琴被放进一个特制的琴盒,锁在有专人看守的绿室里,稍后将被存放进保险库,待到下一个十三年举行的竞赛后才会重见天日。就在庆祝会大功告成之际,负责看护小提琴的保安却发现,那把价值连城的“小个子斯特拉”不翼而飞,绿室里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琴盒。警察闻讯而来,扣下了所有在场人员,其中包括小提琴被发现失踪时与保安一起待在绿室里的盲人小提琴教师丹尼尔·雅格布斯……
以上是小说《魔鬼的颤音》开头的故事。
本书作者杰拉德·伊莱亚斯,出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天生的左撇子,从小梦想做一名纽约扬基棒球队的一垒手。然而阴差阳错间,八岁就开始学习拉小提琴,师从毕业于朱莉亚音乐学院的阿马德奥·威廉·利瓦老师,并与其及其一家成为终身的朋友。1966年至1970年期间,就读于维斯特伯里高中,成为长岛青年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在著名指挥马丁·德鲁维茨的带领下,每个夏天都进行国际巡演。由此,才十几岁的伊莱亚斯就在澳大利亚、丹麦等国表演过莫扎特、圣桑等大师的作品。1969年,伊莱亚斯进入波士顿大学坦格伍德音乐学院学习,同年被选送进第一届纽约弦乐研究班。此后转入耶鲁大学,师从当时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约瑟夫·西尔弗斯坦。1975年获得耶鲁学院文学士学位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学位。二十三岁加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小提琴组一待就是十三年,期间跟众多世界著名指挥家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8年,伊莱亚斯跳槽去了犹他交响乐团,在那里获得了更多演出、教学乃至指挥的机会。1989年受聘任教于犹他大学;1993年创建了阿布拉米扬弦乐四重奏组,2004年成为烛光室内乐系列演出维瓦尔迪专场的音乐指导。1997年,举家游历意大利期间,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即本书《魔鬼的颤音》,后几经重写,于2009年得以出版。一年后第二部作品《死亡之舞》出版,根据计划,第三部《死亡与少女》也于2011年8月问世,由此完成丹尼尔·雅格布斯悬疑三部曲。
现在回过来再说《魔鬼的颤音》。这是“雅格布斯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第一男主角名叫丹尼尔·雅格布斯,曾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手,后因一场怪病,造成双目失明,从此以教琴为生,以独特的教学法,获得成功,尤为可贵的是,在教学生拉琴技巧的同时,更是教给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永恒的爱”。此人生性耿直,虽然成了盲人,“但在某些方面,比眼睛明亮的人看得更清楚。”由于年少时参加“格里姆斯利小提琴竞赛”,遭遇“潜规则”,愤然出局,从此对该竞赛耿耿于怀。无意中卷入小提琴失踪案乃至后来的凶杀案,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就在这时,他的老朋友、从事保险业的威廉姆斯·纳撒尼尔,打来电话,让雅格布斯帮助寻找失踪的小提琴,因为这把琴的保险赔偿额高达八百万美元。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雅格布斯接受了老朋友的重托。雅格布斯的新学生,来自日本的品川由美小姐,是个很有天赋而又固执的姑娘,而她对小提琴被偷的反应,引起了雅格布斯的怀疑,但是,一个刚从日本来到美国的姑娘,怎么可能跟偷琴案有关呢?于是,顶着警方怀疑的雅格布斯和纳撒尼尔一起开始了艰难的调查,而相关的证据链居然通往万里之外的日本。雅格布斯、纳撒尼尔和品川由美,这三个各怀心思的人,组成了一个追查、逃亡(因为警方最终发出了对雅格布斯的通缉令,而雅格布斯又一心想要保护品川由美)三人组,去到了由美的故乡,日本九州。在那里,雅格布斯的遭遇令人嗟叹,令人惊喜,结果更是出人意外……
品川由美是小说的第二号人物,她来自日本,虽然父亲想把她当儿子培养,让她从小学打棒球,但最终还是跟着外婆和妈妈学起了小提琴(这一点与作者本人何其相似)。后又拜了日本的著名小提琴教师古河诚为师。十九岁这年,古河诚推荐她千里迢迢来到美国,投到雅格布斯门下,因为“没有人比雅各布斯更能灌输让音乐伟大的激情”。雅格布斯对这个新学生一开始有点拒绝,但不久发现她有着跟自己一样的倔脾气,不由得暗自欢喜起来。雅格布斯别出心裁的教学法,对小提琴竞赛的不屑一顾甚至深恶痛绝,令品川由美喜忧参半;而对雅格布斯喜怒无常的怪脾气,由美也是从难以适从到渐渐适应,经过了逃亡日本乃至抓获凶手的过程之后,最终对他产生了敬慕。她从雅格布斯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更是对古典音乐的始终如一、百折不挠的热爱。故事的最后,当雅格布斯遭到杀人凶手的袭击,昏死过去时,是她,在紧要关头,用练过棒球的有力双臂,拿起一个胸像砸倒了凶手,救出了雅格布斯。当雅格布斯醒过来时,正是由美抱着他,令他几乎感到自己看见了她,看见她的“身后有亮光。她在发光”。
看了笔者上面这些文字,读者也许会以为这只是一部悬疑或侦探小说。不错,本书有着一般侦探小说都有的故事架构,雅格布斯对案件的分析推理很有几分福尔摩斯的神韵。但如果只把它当作一部悬疑或侦探小说来读,那显然低估了作者的用意。他在“引子”中开宗明义地表示:“本书涉及的是一个小提琴交易中通常见不得光的黑暗世界,这个表面看来高贵的白领结燕尾服的古典音乐圈里,实则涌动着贪婪的暗流。”这里所谓的小提琴交易,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小提琴买卖外,还有就是小提琴竞赛,即本书中的“格里姆斯利小提琴竞赛”,那些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们,“在情感仍很脆弱的年龄,被投入劳累、残酷的相互竞争中,就为了达到某种人为的‘完美’标准,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些竞赛的残酷程度,不亚于斗鸡时让对手鲜血淋漓。”而“一群毫无道德可言的无耻的教师、经理人,代理人甚至父母亲们”,如书中的维多利亚·雅布隆斯基、蕾切尔·刘易森、霍尔布鲁克·格里姆斯利、安东尼·斯特雷拉、鲍里斯·德杜比安、刘易斯、辛西娅·范德等,为了各自的目的,以竞赛为手段,使得原本应该高雅的音乐圈充满铜臭味、世俗气,甚至弄出了人命。书中的主人公雅格布斯,曾经深受“竞赛”之害,在眼睛失明后的“黑暗世界”里,在与纠缠着他的“眼睛”和“龙头”的噩梦争斗中,领略了音乐的真谛,明白了世上还有比音乐乃至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他不愿“看着”像他一样有着音乐天赋的孩子,或重蹈他当年的覆辙,或过早地沦落为平庸之辈。为此,他付出了超出常人许多的努力,几乎凭着一己之力以及唐吉诃德式的执着,与音乐圈里“贪婪的暗流”作着不懈的抗争……
虽然这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是凭借厚重的生活积淀,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对音乐圈人情世故的了然于胸,加上十年磨一剑的功夫,这部处女作堪称“出手不凡”,甫一出版便深得音乐圈内外读者的喜爱,正如有评家所说,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同时又具有让人一旦开卷便欲罢不能的可读性”。在成功塑造出雅格布斯、品川由美等人物的同时,其他人物如雅布隆斯基、刘易斯、利尔伯恩、凯特外婆等也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如约出版,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读完全书,很难不联想到我们国内的一些现象。家长们惟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都要从孩子抓起,于是,“选秀”层出不穷,“考级”方兴未艾。在千军万马你拥我挤的独木桥上,或许真有那么几个孩子将来会成龙成凤,但更多的孩子失去了本来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童年。当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本书、几句话能说清道明的,还是留给在其位者去探讨、解决吧。
最后,不妨用作者在“鸣谢”中的一段话来给本文结尾:“我要敦促《魔鬼的颤音》的所有读者,聆听书中探讨过、表演过的音乐,以更好地享受这个故事以及日常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张建平
二〇一一年十月
作者同时是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以《魔鬼的颤音》一炮打红。高雅音乐是全书的主线,诡异的谜团让每位读者欲罢不能。无论你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还是《达。芬奇密码》的书迷,都绝对不能错过《魔鬼的颤音》!
——凯瑟琳·韦伯(Katharine Weber),著有小说《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