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赫勒敦

伊本·赫勒敦

信仰 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 改变了阿拉伯哲学研究的方向、创立了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
逝世日期 1406
出生地 突尼斯
外文名称 ابنخلدون‎
民族 阿拉伯人
目录导航

生平介绍

伊本·赫勒敦伊本·赫勒敦伊本·赫勒敦(1332 —1406)是中世纪阿拉伯西部地区(马格里布)最后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公元1332 年出生于突尼斯,全名是艾布·扎伊德·阿卜杜勒·拉赫曼·伊本·赫勒敦。他的祖先是阿拉伯半岛上也门部落酋长,公元8 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地区安达卢西亚,他的祖父也来到这里,成为当地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后来安达卢西亚地区阿拉伯人势力日渐衰退,伊本·赫勒敦的先辈又迁到北非,先后在一些苏丹国的宫廷中任职,伊本·赫勒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他自幼从父学习《古兰经》,后来又到当地著名宗教学府札桐大清真寺,学习圣训、教义、语言、诗歌和哲学等知识。1349 年,他的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和许多长辈相继去世,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时隔不久,他应伊本·塔菲拉肯首相之邀出任官职,时年仅18 岁。当时伊本·塔菲拉肯首相把年轻的苏丹(皇帝)艾布·伊斯哈克软禁起来,自己独揽大权,他把伊本·赫勒敦请来,让他模仿苏丹的笔迹签发诏书。

两年后,伊本·塔菲拉肯被苏丹的亲属、君士坦丁(现阿尔及利亚境内)的苏丹所推翻,伊本·赫勒敦不得不离开突尼斯,来到特累姆森,见到了非斯的素丹艾布·阿南和首相伊本·艾比·阿慕尔,受到欢迎。1353 年底,他陪同首相到了贝贾亚,后应艾布·阿南素丹之聘,又于1354 年来到非斯,成为素丹的近臣。他一方面利用机会,向云集在当地的著名学者学习,另一方面又暗中与被监禁在非斯的前贝贾亚废王穆罕默德联络,共同策划,企图重返贝贾亚。1357 年事情败露,伊本·赫勒敦被投入监狱。两年后,艾布·阿南素丹逝世,新素丹登基,伊本·赫勒敦获释。不久,当地发生叛乱,流放在外的原素丹艾布·萨里木率兵占领了非斯。他暗中曾得到伊本 226;赫勒敦的大力支持,登基后即任命他为御前大臣,掌管司法大权,因而受到一些人的嫉妒。艾布·萨里木听信谗言,开始冷落伊本·赫勒敦。两年后,伊本·赫勒敦与大臣欧麦尔·伊本·阿卜杜拉勾结,废黜艾布·萨里木,另立艾布·萨里木的弟弟塔希芬为素丹。新君登基后,欧麦尔独揽大权,只赏赐伊本·赫勒敦以大量金银,而不给他权力。伊本·赫勒敦一怒之下,辞去官职,把妻子送回君士坦丁的娘家,但欧麦尔不许他再回突尼斯或特累姆森,他只得前往安达卢西亚。

1362 年,伊本·赫勒敦来到格拉纳达,受到艾哈麦利素丹和伊萨丁首相盛情接待。他们在非斯时便已经认识,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格拉纳达期间,伊本·赫勒敦作为艾哈麦利素丹的使臣,到塞维利亚拜会彼得王,后者十分敬佩他的学识和才能,希望他留下来,并允许发还他祖先在塞维利亚的领地,他因君命在身,一一谢绝。他出使友邦不辱君命,受到艾哈麦利素丹的重赏,还把他的家属接来。伊本·赫勒敦仕途青云直上,招致了包括伊萨丁首相在内的诸大臣的嫉妒,并多次设法陷害他。这时,他收到了贝贾亚素丹的邀请书,决心离开格拉纳达。

1364 年,伊本·赫勒敦来到贝贾亚,官拜首相。他一面从政,一面从事学术和讲学活动。不久,贝贾亚素丹在与其堂兄君士坦丁素丹的互相征战中被杀,伊本·赫勒敦只得献城,他先受到款待,后遭冷遇,不得已再次离开贝贾亚来到比斯克腊。这期间,他在北非的特累姆森、贝贾亚、君士坦丁、突尼斯和马拉喀什等诸多素丹之间的激烈斗争中,往往看风使舵,朝秦暮楚,最后落得个没有立身之地。

1374 年,他由北非再次来到安达卢西亚,却受到格拉纳达国素丹的冷遇,因为他在北非时,曾与被这位素丹流放的大臣来往密切,同时北非诸国的一些素丹,也要求格拉纳达国素丹不要收留伊本·赫勒敦。在这种情况下,伊本·赫勒敦又回到北非,这一次他不是在诸素丹的宫廷中周旋,而是来到君士坦丁南部的阿里夫部落。在这里他受到了欢迎,他便隐居在一个叫伊本·萨拉迈的城堡中,从事写作。当时他已42 岁,他在这里安静地度过4 年,完成了巨著《史纲》的初稿。他因思念家乡和亲人,于1378 年离开伊本·萨拉迈城堡,回到了突尼斯,这一次受到了当地素丹和群众的欢迎,但他仍潜心从事写作和讲学,完成了《史纲》的其他部分,他抄写了一份,献给了当地素丹。同时他也在当地大清真寺里讲学,由于他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讲课深受学生们欢迎,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了某些人士的嫉妒,他感到难以再留,遂决心离开去麦加朝觐。

1382 年他乘船离开突尼斯,40 天后到达埃及亚历山大港,他的名声早已传到埃及,所以他抵达后受到热烈欢迎。于是他改变了朝觐的打算,前往开罗,在爱资哈尔大学讲学。当时埃及国王查希尔·柏尔古科(1382 —1399 年在位) 刚登基不久,对他的才华也十分敬佩。1384 年,伊本·赫勒敦被任命为爱资哈尔大学马立克教派的大法官,与其他三大教派(哈奈菲派、罕百里派、沙菲仪派)并立。他在埃及讲学之余,继续修改补充《史纲》,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向埃及查希尔国王敬献了一套。后来他的家属从北非乘船来埃及,不幸在海上遇难,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他再次下决心去麦加朝觐。

1387 年,他到了麦加,并到了麦地那拜谒先知穆罕默德陵墓。回到埃及后,他隐居在开罗郊区法尤姆乡下,后又出任大法官。他曾先后6 次担任埃及大法官(穆夫提) 职务,他为加强埃及与北非柏柏尔人各素丹国之间的关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世纪末,中亚突厥人跛足帖木儿(1336 —1405 年)率领大军,像旋风一样,席卷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攻克巴格达;侵入伏尔加河流域,占领莫斯科;进军印度,焚烧了德里。1401 年又率兵袭击了叙利亚北部地区,攻陷了阿勒颇,屠城3 天,接着又连拔哈马和霍姆斯二城,大军直逼大马士革。大马士革军民向埃及求援,埃及国王亲自率兵迎击帖木儿,伊本·赫勒敦随军前往。当时埃及国王出征时常带一些宗教人士和学者随军,是出于两个动机:一是表示他们尊重宗教人士和学者,并随时听取他们的谏议;二是祈求真主保佑平安。

埃及军队来到大马士革后,与帖木儿两次交锋不分胜负。这时开罗有人趁国王率兵远征,策划政变,想阴谋推翻他,国王闻讯率兵急忙赶回开罗,大马士革又完全处于帖木儿的大军包围之中。城中宗教人士和学者组成代表团,前往帖木儿帐中,议和退兵,不料议和条件遭到大马士革守军和市民的拒绝。伊本·赫勒敦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他见势不妙,连夜由城墙系绳而下,逃出城外,不料被俘。帖木儿十分敬佩他的才学,并没有伤害他,反而请他讲述北非的故事,他成了这位征服者的座上客。后来大马士革被攻破,整个城市被洗劫一空,毁于大火,伊本·赫勒敦则幸免于难。不久帖木儿也因国内发生事变,遂与埃及国王议和罢兵,伊本·赫勒敦才离开帖木儿大营,回到埃及。据说伊本·;赫勒敦曾向帖木儿送了一套书写工整、装潢精美的《古兰经》和蒲绥里(1211 —1296) 的《斗篷颂》长诗及其他珍贵礼品。

他回到开罗,有时隐居,有时出任马立克教派大法官,1406 年在开罗逝世。[1]

研究成果

赫勒敦肯定世界的中心是人,历史的对象应是人类社会及其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他在解释历史现象时,肯定社会经济、生活方式、自然地理、气候以及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发现其规律性,历史事件有作一定的因果关系;人类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处于南北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人的不同特性、表现和习惯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他认为,人的感觉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但人的感觉是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可穷尽的,逻辑只是正确认识的辅助工具,仅仅借助逻辑思维难以达到真理。由于他认为因果相续,终于承认有第一因或目的因,从而肯定真主的存在。他总结了阿拉伯诸王朝兴衰的历史,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循环的观点。他的学说为近世欧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重视,认为他是历史哲学的早期奠基人之一。

伊本·赫勒敦总结当时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克服阿拉伯史学家注重历史现象铺陈的弱点,把哲学和历史学结合,去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开创性地提出了新的历史观及研究方法,把历史科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历史观上,他主张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研究历史和哲学。他认为,历史不仅是朝代更迭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真实描写。历史学是哲学的一部分,社会学是哲学的新内容,历史的对象应是人类社会及其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人是历史和社会的中心。人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人类的生存和社会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源、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客观条件,人的不同特性、表现和习惯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自然地理、气候等对社会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科学、社会道德风尚及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影响国家民族的兴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经济有密切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他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探索其规律性,阐明历史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他总结了阿拉伯诸王朝兴衰的历史,认为“历史有许多重复的现象”,并提出“历史是循环的,不受人们意志支配”的观点。

在历史研究方法论上,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可分割,应把每一历史事件放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加以考察和分析,鉴别真伪,客观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切忌主观武断,穿凿附会。他主张研究历史要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把历史现象(外表)和因果关系(内在)联系起来、把各个不同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起来,把社会治乱情况和经济兴衰联系起来,把历史学同哲学、社会学联系起来,才能说明历史变迁的内在原因和来龙去脉。

在认识论上,他认为知识、理性来源于社会,受社会实践支配。人的感觉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但人的感觉是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可穷尽的,必须依靠哲学和理性达到认识真理,而逻辑思维是达到正确认识的辅助工具。

在宗教思想上,他认为宗教是研究后世的问题,是属于人们思想信仰的范围,对彼岸世界不能妄加解释,要反对占星学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主张,信仰只能依据经验教训。认为真主是独一的存在,他是事物因果关系的第一因和目的因。

评价

他的学说为近世欧洲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推崇,称他是61人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阿拉伯学者誉他为“伊斯兰划时代的史学哲人”。

英国当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位阿拉伯天才:“他在作为一个成年人的54年工作生涯中,用不到4年的‘隐居’就完成了一部著作,从而达到了毕生事业的顶峰。这部著作在视野广阔和深度方面,在聪明才智方面,都可以与修昔底德或马基亚维里的作品相媲美……他精心构思和明确表述了一种历史哲学,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普天之下任何心灵所曾经构想过的这类著作中最伟大的一部。”获得如此美誉的不是别人,正是被誉为历代最卓越的历史学家、伊斯兰教最伟大的历史哲学家——伊本·赫勒敦。

1332年,伊本·赫勒敦出生于突尼斯的一个塞维利亚阿拉伯家庭。其父亲是阿拉伯语言大师,对诗歌和艺术独具慧眼,对阿拉伯文学也颇有造诣。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伊本·赫勒敦热爱学问,自幼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文,对法学、圣训学和文学都有所涉猎,后来在突尼斯的宰图那清真寺学习,受到系统的伊斯兰教育。他勤奋笃学、博览群书、涉猎广泛、视野开阔,这为他以后的成才和仕途生涯奠定了基础。

伊本·赫勒敦20岁即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在突尼斯哈夫斯王朝、摩洛哥非斯王朝、格拉纳达的奈斯尔王朝、摩洛哥马林王朝任职。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被奸人谗言中伤的痛苦,也面临过被密友嫉妒抛弃的无助和茫然,今日座上客,明日阶下囚,荣华富贵遍享,人间辛酸饱尝。长年的宦海沉浮,让伊本·赫勒敦更加向往平静的学术生活。1374年,他隐居于伊本·萨拉迈城堡,潜心从事研究活动。4年之后,其最重要的著作《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简称《殷鉴书》)的绪论部分《历史绪论》完稿,而此作品真正付梓出版则是15年后的事情了。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该书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真实的现状,共分3部7卷:《历史绪论》1卷,《阿拉伯人历史》3卷和《柏尔人、扎那特人历史》3卷。其中,《历史绪论》和有关柏柏尔人历史的部分对后世贡献最为巨大。《历史绪论》主要在理论上对历史科学进行了阐述,涉及历史科学的作用和历史观点的调查以及历史学家错误溯源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而后者则结合伊本·赫勒敦的耳闻、目击甚至亲身经历的事件,叙述了分布在马格里布地区柏柏尔人的历史。直至今日,它仍是研究柏柏尔人的主要参考书,受到世界各国阿拉伯史学者的重视。无怪乎今人评价这部作品在有批判的讲解、思想的深度、眼界的开阔和文笔的卓越等方面,处处都体现了“史学的尊严”。而在欧洲,这一点是直到16世纪在马基亚维里和基察第尼笔下才达到的。

厌倦了政坛明争暗斗的伊本·赫勒敦于1382年到达开罗,当地浓厚的学术气氛让他流连忘返,而其渊博的知识更是受到马姆鲁克苏丹马立克·扎希尔·拜尔古格的赏识,两年后,他被任命为马立克派律法教授,后来担任了埃及马立克教派的主法官。值得一提的是,1401年,伊本·赫勒敦在大马士革城外与帖木儿会谈,受其器重,不久之后,返回埃及,从事法律和学术活动,直到1406年逝世。伊本生活在经济发达、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异常活跃的中世纪阿拉伯时代,很多商人的的足迹甚至远涉红海、印度洋地区,贸易活动远及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伊本在从政、游历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了人类社会状态,联系古时的情况,进行理性思考。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规律、影响人类文明诸因素等问题都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在伊本之前,不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还是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研究的命题都是关于宇宙起源、造物主、先知与天启等神学范围和思辨范畴,而人类社会和历史等问题在此之前从未被系统探究,恰恰是伊本,他完全改变了中世纪哲学研究的方向,把哲学研究引向人类本身,开创了历史哲学,其学说比通常认为是历史哲学创始者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的思想要早3个世纪。

伊本·赫勒敦认为历史的进程取决于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两股力量的消长与均衡,他通过对游牧人和定居人生活习性的观察,得出游牧生活先于定居生活、后者脱胎于前者的结论。他相信每一个部落、国家都在苦难、匮乏、战争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壮大,而奢侈、贪图享乐只能使其慢慢走向衰败的灭亡之路。人类文明是处于永久发展之中的,人类社会不会停滞在一种状态,也不会稳定在一条道路上,其发展不过是整个宇宙发展的一种特殊情况。

然而,伊本关于影响人类文明诸因素的观点却被人误读,使其被归为地理决定论的学者。不能否认,他确实有这样的观点──热带地区的人皮肤黝黑、性格轻浮活泼、能歌善舞,而寒冷地区的人皮肤呈白色,多愁善感,小心谨慎。但是,伊本在把地理环境看作社会生活因素之一的同时,并不认为它能起最后的决定作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生活离不开物质资源、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客观条件,人的不同特性、表现和习惯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自然地理、气候等对社会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科学、社会道德风尚及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对国家民族的兴亡有重大影响。他探讨了经济因素对个人的影响,认为富裕的环境使个人在生活上满足、养尊处优,最后丧失勇敢精神和战斗品性,而贫困的环境促使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努力地工作,勇往直前,产生斗争和反抗精神。几乎所有思想自觉的历史学家都思考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伊本·赫勒敦也不例外。通过对人类社会的仔细观察,伊本意识到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也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此基础上,伊本提出了历史研究应遵循的几条规律:一是因果律。像世界上万物之间皆有联系一样,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为另一个事件发生埋下伏笔,对此,伊本不光进行理论的阐述,他还根据历史上真实的事件,详细推论了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阅读、学习所得,探讨了这些事件背后微妙的联系。

二是相似率。伊本认为人类最基本的特性是很稳定的,这就决定了人类在不同的时间中面对相似的问题会采取相似的方法,这样,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必然有许多历史事件是类同的。通过比较现在和过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如两滴水一般,它们之间是如此的接近。

三是可能律。历史上很多记载其实并没有确定的根据,如何在各种奇异而玄妙的传说故事中找到历史的真相,这一直是困扰历史学家的难题。伊本另辟蹊径,主张用人类习惯上的处理原则对应传说,越是符合人类的习惯,那么这传说真实的可能性越高,可能性的第二层意义是建立在不同地区的地理前提下的,纵然人类历史有很多趋同性,但地理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对人类带来不同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历史发展的变化。四是变化律。如同这自然世界在风雪变化中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象,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并非是停滞的。

当然,伊本的历史哲学只是在总体上阐述了一些基本原则,并未解决当时的所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启发了后来者——孔德、斯宾塞、马基亚维里、孟德斯鸠、维科——这些在哲学史、社会学史上熠熠发光的名字也都在历史哲学的发展长河中留下绚烂的光芒。从这个角度看,伊本最突出的贡献恰在于此。

纵然政治生活纷乱复杂,天才的伊本·赫勒敦却依然保持着冷静、理智的理性思维和学术精神,从社会经历中抽丝剥茧,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社会观。他学术视野广阔,研究领域包括逻辑学、数学、辩证学、法学、文学,甚至还有神秘主义学派。代表作《殷鉴书》的《历史绪论》论述历史批评,讲得如此深刻而透彻,使得伊本·赫勒敦被公认为“第一位批判的文化史家”,社会学家则惊呼他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思考历史现象、解释历史进程、寻找历史规律的创始人,而在政治学领域,他的著作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映成辉。可以肯定的是,伊本·赫勒敦确实做了许多前人没有进行过的观察和研究。作为诸多学术领域的领路人,他得不到先驱者的启发,孤独地前行。在那个“与世隔绝、贫困、肮脏、野蛮而贫乏的”时代,缺乏知音的伊本·赫勒敦成为那暗夜中唯一的灿烂光点、闪亮的夜明珠。

著述

伊本·赫勒敦著述很多,涉及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教法学、数学及诗歌等方面,但大多已佚散。现存的著名历史哲学巨著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古今历史大纲》。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察古今之变,究治乱之理,从哲学高度论述了伊斯兰国家和民族史,阐发了哲学和历史观。全书分三大部分;(1)历史绪论,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哲学观点和历史观点。(2)阿拉伯人及诸王朝和民族的历史。(3)柏柏尔人及北非各穆斯林王朝的历史。其中所附作者自传,是一部中世纪阿拉伯人回忆录的早期佳作。他的(历史绪论》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