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济

颜济

中文名 颜济
性别
职称 博士生导师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首位博士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国家杰出高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包括:1990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1997年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农学奖;主编了《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系列专著。

主要研究内容

小麦族系统与进化

1. 禾本科小麦族中,属种繁多,处理复杂的小麦族各属种间系统关系、分类地位。

2.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专著系列的第四卷和第五卷。

主要论文

中文著作

颜济,杨俊良著, 1998.《小麦族生物系统学 第一卷 小麦-山羊草复合群》,中国农业出版社.

颜济,杨俊良著, 2004.《小麦族生物系统学 第二卷 黑麦属 小黑麦属 簇毛麦属 旱麦草属 亨氏草属 带芒草属 异型花属 类大麦属 大麦属》,中国农业出版社.

颜济,杨俊良著, Bernard R. Baum, 2006.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 第三卷 仲彬草属 杜威属 冰草属 南麦属 花鳞草属》,中国农业出版社.

英文著作

Bernard R. Baum, Chi Yen, and Jun Liang Yang. Neotypification of Roegneria Caucasica, The Type of Roegneria (Poaceae, Triticeae). Novon, 2008, 18(4): 418-420.85 Chi Yen, Jun Liang Yang, and Bernard R. Baum. Roegneria heterophylla, a New Combination for Roegneria (Poaceae, Triticeae) from Lebanon. Novon, 2008, 18(3): 405-407.

Yen, C., J.L. Yang & Y. Yen. 2005. Hitoshi Kihara, Askell Love and the modern genetic concept of the genera in the tribe Triticeae (Poacea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3(1): 82-93.

Yen, C., J. L.Yang & B. R. Baum. 2005. Douglasdeweya, a new genus, with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combination (Triticeae: Poaceae). Can. J. Bot. 83: 413-419

所获荣誉

颜济,农学家,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第一位博导、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他的头衔全是重量级:国家杰出高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际小麦族协作组成员……

生平简介

颜济1924年5月生于四川成都市一个书香世家。1943年秋,考入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牙科就读。1944年秋,日本侵华陆军攻陷贵州独山。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空军军官学校24期飞行班学习飞行。1945年,日本投降,离开空军,重返华西大学学习,改学农学。1948年毕业后,留校在生物系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由华西大学调整到四川大学农学系任讲师。1956年农学系独立建院为四川农学院,随院迁至雅安。1965年任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后四川农学院扩大并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他筹建小麦研究所并任所长。1994年7月,以高龄辞去所长,仍任终身教授。为国际小麦族协作组成员,第八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地方组织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国际小麦族会议第三次大会主席(Session 3 chair)。1986~199年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遗传种质资源委员会小麦族资源普查中国大区普查1队队长。在国内外科学期刊发表科学论文150余篇。曾获成都市先进工作者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四川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农业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曾任四川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及秘书长,四川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遗传学会副主席。

50年代,四川小麦主栽品种都是引进的意大利品种,每公顷产2250~3000公斤,条锈病与倒伏为害严重,常造成颗粒无收!颜济教授与CIMMYT在50年代初期,都不约而同地以半矮秆育种来解决抗倒伏夺高产问题。他以地方品种为基础进行矮杆抗倒、抗病的系选的同时,引进国外新的种质进行杂交育种。由于目的基因筛选明确,很快选育出一批矮杆抗倒、抗病的高产品种大头黄、雅安早、竹叶青。在196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达22500万公顷,打破了意大利品种在四川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小麦公顷产达到3750~4500公斤。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复种指数,要求小麦缩短生长期又增加产量。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颜济教授根据他对植物器官发育形态学的研究提出植物器官发育不平衡性学说,认为器官发育是不平衡的,人对农作物需求不是它的全植株,而是特定的器官。生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特定器官的畸态发育,即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他指出育种学也是经济畸态学,如果缩短小麦第一发育形态阶段,适当延长第二与第三形态发育阶段,即可缩短总生育期而获得高产。根据这一设计,以及当时资源情况,需用多个亲本杂交才能把所需遗传基因聚合在一起。美国哈兰教授虽然提出聚敛杂交可能的方案,但后代群体需要太大,并且机率太小,实际上很难应用。颜济教授加入选显性的方案,就大大缩小后代群体的需求,便于目的基因的追踪。在70年代很快选育出一代新品种“繁六”“繁七”及其姊妹系。使产量达到每公顷产5250~6000公斤水平,在四川个别田块第一次亩产过千斤。由于它们的农艺性状都是显性,适应性广,后代传递力强,由它们又派生出一大批新品种,使“繁六”及其姊妹系成为优良的种质资源。它们聚敛了很强的抗锈性,能抗条中17到29的13个生理小种,20个生理型。维持抗性20年不衰,为世界上罕见的两个事例之一。仅四川省具有“繁六”血缘的品种累计栽培达0.14亿公顷,平均产量在原有水平上又提高30%以上,完全取代了意大利品种。它们是四川当时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的品种。它们的推广应用改变了四川农业的耕作制,把小麦播种期由霜降推迟到立冬,从而也大大减少了条锈病冬前侵染时间,有利于避病。

为了四川小麦品质的改良,颜济教授把来源于克里木卡的高分子量谷蛋白5+l0亚基的基因转育在70-5858种质源中,派生的“绵阳11”达到烘烤品质全国十优的水平,打破了“四川不能生产优质小麦”的旧有认识。为了克服穗发芽降低小麦品质的问题,颜济教授发现采集来自河南新乡的节节麦具有特强的休眠性,在四川潮湿的田间,甚至在稻田中也能自然越夏,他指导助手用四川四倍体矮兰麦与节节麦杂交合成新的六倍体小麦,证实含有高抗穗发芽的基因,为四川选育抗穗发芽的优质小麦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颜济为了实现他第三级育种目标,选育出稳产千斤、优质、抗病、抗逆的新一代品种,投身于育种研究。他多次深入西藏高原与西北荒漠,跑遍全国各地,采集小麦族资源并广泛征集、采集国外材料,发现了一个新属,9个新种,4个新变种。他在新疆戈壁中发现了能在极度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戈壁仲彬草,在日本采回能在水中生长的湿生鹅冠草,为麦类抗逆育种收集到丰富的基因资源。他已把黑麦多对多小穗基因转育到小麦核基因组中,改造产量构成因素,育成“10—A”多小穗资源材料,使小麦小穗增加了30%,目前已在国内许多育种单位应用,有希望在近期选育出稳产千斤的新品种来。

在小麦的发育形态学的研究中,他发现复小穗的器官形态建成过程与过去的茎叶节学说(phyton theory),以及当前流行的顶枝学说(telome theory)显然矛盾,由此建立了多级次生节轴学说(multiple secondary axes theory)统一了这些矛盾,阐明轴性上端适应光合作用而扩展,表面面积增长大于体积增长造成中空,形成内腔,并开裂平展形成叶。在吲哚乙酸集中的内腔底部形成次生分生组织并发育成次生生长点成长为次生轴,按第一节轴的同一方式扩展成为第二叶。第二节轴两级生长的下端分生组织形成节间生长组织。按同一方式构成上位的各个叶片,多级极轴的联合构成茎,合理地解释了所谓的“根茎转换”。双裂节轴构成对生叶,由于对生叶相互间不平衡发育造成位移并形成互生,发育不平衡带来的面积差所造成的相互推移,构成了螺旋互生叶序。左旋、右旋是初始面积差的方位确定。脉序是促使输导组织特化的吲哚乙酸流迹所形成,并合理地阐明了勾芒以及禾本科叶片缢痕的来源。指出原始的双裂节轴是石松,单裂节轴是真蕨,多裂是木贼。并指出泥盆纪的星木才是高等植物演化进程中的一个主干,尼莱蕨是旁枝,可能是一种叶退化了的腐生植物。

颜济在小麦族属种间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中发现细胞间核物质不但可以通过胞间连丝以染色质的形式相互转移,还可以通过接合管或接合孔转移整个间期核,转移分裂前期的染色丝,中期的染色体。肯定了细胞融(Cytomixis)在系统演化中的作用。阐明了高倍同源异源多倍体起源的机制。并提出花粉管可能是接合管演化形成的一种变式。

颜济指导博士研究生从地方品种中筛选出高杂交亲和材料J-11。它除含有中国春含有的kr1,kr2,kr3三对高亲和基因外,还含有一对新的位于1A染色体上的kr4基因。J-11与黑麦的亲和性可高达95%。与其它属、种的亲和性也比中国春好得多。目前已成为各国学者手中的犀利的工具。目前他们在四倍体小麦中又发现一些新高亲和基因。

人物评价

在颜济教授的教育生涯中,承担了大量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课程教学任务。颜老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当他的博士生,凡是未在国外刊物发表2篇文章的,他一律不同意参加答辩。为此,有的学生甚至读了5年博士。但正应了“严师出高徒”一语,他所带出的20位博士、硕士弟子如今都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如郑有良教授是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川农大校长,孙根楼博士是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的助理教授,而卢宝荣博士则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人物逝世

2021年2月6日,颜济教授不幸因病逝世,享年97岁。[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