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基地

昭和基地

中文名 昭和基地
位于 南极圈内的东钓钩岛
目录导航

概要

昭和基地拥有及能进行天体、气象、地球科学及生物学等观测的施设。整个施设由合共60座以上大小不一的建筑物组成,除了3层高的管理楼外,还有居住楼、发电楼、污水处理楼、环境科学楼、观测楼、情报处理楼、卫星讯号接收楼、焚化炉楼、电离层楼、地球科学楼、能将无线电探空仪升空的放球楼,此外,还有大型接收天线、燃料储存罐、直升机坪、太阳能电池板、贮水用的荒金水库。另外,为研究可再生能源而建设中的大楼预定由53次观测队完成。昭和基地与南极大陆内另一基地富士圆顶(ドームふじ基地)相距1000公里。余暇的时候(通常是业务休日,如南极时间上星期六、日,或者是特别的日子,如日本时间上的儿童节),基地职员会使用业余无线电局(8J1RL)作通讯。基地内不少木造的装配式建筑配件,是使用日本大手房屋建设公司三泽住宅(MISAWA HOMES)制造。

基地内的管理楼中,拥有医务室、管理室、厨房、食堂、通信室、公众电话室、图书室及娱乐室等。医务室内虽然拥有可进行手术的设备,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过紧急手术的例子。 日本邮政民营化后,在基地亦内保留邮局,现在由邮便事业株式会社银座支店昭和基地内分室所设置,负责将信件及明信片等送回日本本土,其邮费与日本国内完全相同。最初昭和基地内邮局 (昭和基地内邮便局)的邮政编号为100-70(当作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来处理,大街区码为70的原因,是在1970年重新开始基地内曾经停止的业务),不过现时已经没有特别规定。

另见:船内邮局

除恶劣天气时不能使用的特殊建筑物(放球楼等)外,各建筑物皆有可互通的走廊连接。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事故发生,曾有别国南极基地的队员因前往3米外另一建筑物的洗手间时遇上恶劣天气而死。

南极地域观测队员约为60人,当中约40人会参与越冬任务。由于在翌年度的队伍乘坐观测船到达南极后,前年的越冬队才会归国,所以基地内经常会有人驻守。基地由文部科学省及极地研究所管理。而实际执行的,在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由50次观测队负责,由2010年2月开始的为51次观测队,而2011年2月开始的则由52次观测队负责。越冬交接议式在近年通常在2月1日举行。在1次越冬队时因使用桦太犬来拉动雪橇,此事在后来相当著名,但是后来,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附属书II第四条)内禁止携带任何有生命的植物及动物等进入南极,所以南极现在再没有任何犬只。

昭和基地所在的经道属于UTC+3时间(JST-6时间)时区。在基地中的男性队员均为国家公务员,但是由民营企业调配出来的女性也算是队员之一。

气候

显示▼隐藏▲昭和基地(1981年‐2010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极端高温 °C (°F) 8.2(46.8) 8.0(46.4) 3.6(38.5) 0.5(32.9) 2.8(37) −0.7(30.7) −2.5(27.5) −2.8(27) −1.1(30) −1.2(29.8) 7.3(45.1) 8.5(47.3) 8.5
平均高温 °C (°F) 2.0(35.6) -0.5(31.1) -4.3(24.3) -7.6(18.3) -10.7(12.7) -12.1(10.2) -14.1(6.6) -15.8(3.6) -14.9(5.2) -10.8(12.6) -4.0(24.8) 1.1(34) -7.64(18.25)
平均气温 °C (°F) -0.7(30.7) -2.9(26.8) -6.5(20.3) -10.1(13.8) -13.5(7.7) -15.2(4.6) -17.3(0.9) -19.4(-2.9) -18.1(-0.6) -13.5(7.7) -6.8(19.8) -1.6(29.1) -10.47(13.16)
平均低温 °C (°F) -3.7(25.3) -5.5(22.1) -9.2(15.4) -13.0(8.6) -16.6(2.1) -18.7(-1.7) -20.8(-5.4) -23.3(-9.9) -22.0(-7.6) -17.2(1) -10.4(13.3) -4.6(23.7) -13.75(7.25)
极端低温 °C (°F) −12.6(9.3) −14.8(5.4) −25.2(-13.4) −29.3(-20.7) −38.5(-37.3) −38.3(-36.9) −39.9(-39.8) −42.2(-44) −45.3(-49.5) −33.2(-27.8) −25.0(-13) −10.9(12.4) -45.3
相对湿度(%) 67 68 71 72 67 65 66 64 64 69 68 68 67.4
平均降雪日数 13.3 17.5 29.6 29.5 30.8 29.3 30.3 30.6 29.5 30.5 30.0 28.5 329.4
日照时数 375.7 203.2 120.1 58.0 17.7 0.0 4.8 64.1 136.5 191.0 316.0 434.6 1,921.7
来源 #1:日本气象厅2011-12
来源 #2:观测史上1 - 10位的数据(综合所有年份)2011-12

昭和基地所观测的记录上最低气温为-45.3℃(1982年9月4日)、最大风速为61.2米(1996年5月27日)。(2011年12月数据)

历史

显示▼隐藏▲昭和基地(1981年‐2010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极端高温 °C (°F) 8.2(46.8) 8.0(46.4) 3.6(38.5) 0.5(32.9) 2.8(37) −0.7(30.7) −2.5(27.5) −2.8(27) −1.1(30) −1.2(29.8) 7.3(45.1) 8.5(47.3) 8.5
平均高温 °C (°F) 2.0(35.6) -0.5(31.1) -4.3(24.3) -7.6(18.3) -10.7(12.7) -12.1(10.2) -14.1(6.6) -15.8(3.6) -14.9(5.2) -10.8(12.6) -4.0(24.8) 1.1(34) -7.64(18.25)
平均气温 °C (°F) -0.7(30.7) -2.9(26.8) -6.5(20.3) -10.1(13.8) -13.5(7.7) -15.2(4.6) -17.3(0.9) -19.4(-2.9) -18.1(-0.6) -13.5(7.7) -6.8(19.8) -1.6(29.1) -10.47(13.16)
平均低温 °C (°F) -3.7(25.3) -5.5(22.1) -9.2(15.4) -13.0(8.6) -16.6(2.1) -18.7(-1.7) -20.8(-5.4) -23.3(-9.9) -22.0(-7.6) -17.2(1) -10.4(13.3) -4.6(23.7) -13.75(7.25)
极端低温 °C (°F) −12.6(9.3) −14.8(5.4) −25.2(-13.4) −29.3(-20.7) −38.5(-37.3) −38.3(-36.9) −39.9(-39.8) −42.2(-44) −45.3(-49.5) −33.2(-27.8) −25.0(-13) −10.9(12.4) -45.3
相对湿度(%) 67 68 71 72 67 65 66 64 64 69 68 68 67.4
平均降雪日数 13.3 17.5 29.6 29.5 30.8 29.3 30.3 30.6 29.5 30.5 30.0 28.5 329.4
日照时数 375.7 203.2 120.1 58.0 17.7 0.0 4.8 64.1 136.5 191.0 316.0 434.6 1,921.7
来源 #1:日本气象厅2011-12
来源 #2:观测史上1 - 10位的数据(综合所有年份)2011-12

火箭发射

昭和基地的历史,大体上也就是日本南极观测的历史。

在1951年(昭和26年),各国开始提倡国际地球观测年,因此日本希望能够参加。当初,是预定到赤道进行观测活动,但是拥有该地领有权的美国反对,因此,在1955年2月更改为南极观测,总共有12个国家参加。本来的计划预定进行2次观测活动。由于准备期间不足,因此所使用的观测船“宗谷”只是一艘赶工改造的旧船。观测队在出发时亦并未决定建造基地的地点,所决这责任落在队长身上。

1956年出发的南极观测船“宗谷”载搭著永田武队长及其率领的第1次南极観测队53名队员,在次年到达东钓钩岛。1957年1月29日,永田登陆南极,并将准备兴建的南极观测基地命名为昭和基地在1月31日正式决定兴建,而工程在2月1日展开。2月8日,永田在这里过了一夜,并在2月15日离岸。完成后的昭和基地共有4座建筑物,其中一座是发电楼。队中的西堀荣三郎副队长兼越冬队长与其他队员共11名进行越冬任务。1次队因观测器具结冰等问题使往后日子过得极度困难。这时,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由桦太犬所拉动的雪橇。另一方面,在2月15日离岸的“宗谷”因浮冰所困,在28日由当时最新锐的前苏联破冰船“鄂毕”号救出。

1958年,永田继续以1次队队长的身份率领第2次观测队乘搭“宗谷”前往南极,但由于“宗谷”被厚大的浮冰所困而无法靠岸。2月14日,1次队越冬队全队员由飞机及直升机运送回“宗谷”。在昭和基地的15只桦太犬因后续的行动而留在基地中。但是,由于恶劣天气没有好转,2月24日正午(一说是13时),永田宣布将不进行为越冬行动,因此桦太犬们被舍弃在南极。当初计划只进行2次的观测计划的观测队,由于2次观测队未能执行任务而将观测计划延长至3次。1年后第3次越冬队到达昭和基地,发现桦太犬中的太郎与次郎于昭和基地等待队员回来。这件逸事后来制作为电影“南极物语”,并大获成功。

1959年1月至3月,在“宗谷”于哈拉尔王子海岸靠岸期间﹐于昭和基地内设置“宗谷船内邮局昭和基地分室(宗谷船内邮便局昭和基地分室)”。

1960年10月10日,第4次越冬队员福岛绅(1930年-1960年)基地内固定雪橇的时候因恶劣天气而遇难。同年10月17日确定为死亡。其后,越冬队在福岛绅遇难地点(S69°、E39°35′)建立了一座石标,被命名为福岛石标。于1972年基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付属书V第八条)﹐福岛石标被指定为南极史迹遗产,后来亦列为日本南极史迹记念物。福岛队员的遗体,在1968年离基地4公里外的约西钓钩岛被发现。

当初计划只进行2次活动的南极观测队,结果延长到5次,其后建议再延长的呼声亦不断增高,但由于“宗谷”已经老化,在1961年出发的第6次观测队(没有进行越冬)于1962年归国后﹐日本的南极観测暂时中断,昭和基地亦再度关闭。

在1965年,新造的南极观测船“富士”(ふじ)竣工后,由第7次观测队重新开始越冬任务,在1983年(昭和58年)由第25次观测队及越冬队开始,南极观测船转为初代“白濑”(しらせ)。

观测船“宗谷”、“富士”、初代“白濑”的船内邮局,各自有自己所使用的风景印(一种纪念邮戳)。

1973年(昭和48年)9月29日昭和基地成为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观测施设。

2003年(平成15年)1月至2004年1月2日为止﹐于基地内设立了NHK南极Hi-Vision播放中心,该中心由5名职员在2002年12月开始于越冬期间建设,在建成后从事对日本播放的传送工作,最后该5名职员在2004年3月归国。作为替换,朝日新闻在2004年1月1日开设南极支局。

由于碎冰舰“白濑”老化,令后续的观测活动带来障碍及担忧,所以在2006年计划由Universal造船舞鹤事业所建造后继舰(2007年动工、2009年5月完成)。舰名是继承上代观测船,因而再被命名为“白濑”(二代、しらせ),在2009年(平成21年)的第51次南极观测队及越冬队开始服役及运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