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草

苏草

中文名 苏草
别名 野巴子、野拔子、野香苏、小铁苏
唇形科
亚纲 菊亚纲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苏草苏草草本至亚灌木,高0.3—1.5米,小枝略成四棱形,幼嫩部份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叶纸质,卵形、椭圆形至近菱形,长2—7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叶面绿色被硬毛,背面灰白色,密被灰白色绒毛,侧脉4—6对,网脉清晰致密在叶面下陷,因而使叶面形成细皱纹状,边缘除基部外余具钝锯齿;叶柄纤细,长约0.5—2.5厘米。穗状花序顶生,由具柄的轮伞花序组成,长约3—17厘米;苞叶叶状;苞片钻形,愈上愈细小,长约1—3毫米;萼钟状,长约1.5毫米,直径约1毫米,外面被灰白色硬毛,5齿,近相等或后2齿稍长;花冠白色,有时为紫色或淡黄色,长约4毫米,外面被柔毛,内面近喉部具斜向毛环;花冠管长约3毫米,自基部向上逐渐扩展;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圆形,边缘啮蚀状,侧裂片半圆形;雄蕊伸出于花冠管外,前对较后对稍长,花丝略被毛;花柱伸出于花冠之外,常较雄蕊稍长,先端2裂;花盘4裂,前1枚膨大成腺体,长于子房。小坚果长圆形,略压扁,长约1毫米,淡黄色。花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常见于云南各地海拔1300—2800米的荒坡、草地、路旁及乔灌木丛中,尤其在砍伐后的松林中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我国四川、贵州、广西均产。模式标本采自普洱。

主要价值

植株含芳香油,鲜花出油率0.8%,枝叶出油率0.26—0.7Z%,油比重(24°C)0.9004,折射率1.4741,旋光度(24°C)+3.4°,酸值 1.18,乙酸化后碱化值 78.1,醛酮含量5%。枝叶入药可治伤风感冒、消化不良、肠胃炎、痢疾、外用止血,敷烂疮及蛇咬伤等。花繁多而花期长,适作各季蜜源植物。

其它别名

小铁苏、铁苏苏、铁苏棵、小山苏、青牛夕、地檀香、草拔子、狗巴子、白背蒿、半边香、小芝麻叶、矮香薷(滇)、倮倮茶(普洱)、香芝麻(滇西北)、扫把茶(思茅)、“腊悠麻”(思茅区傣语?)、野巴蒿(保山)、香苏草(昆明、玉溪)、野苏(昆明)、野香苏(昆明)、野坝草(昆明)、小紫苏(屏边)、把子草(屏边)、野苏子(玉溪)、蒿巴巴棵(楚雄)、“松花”(丽江纳西族语)、野坝蒿(川)、臭香薷(川)。

性味归经

辛,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利湿。用于感冒,头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