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据记载,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封阳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县为乡,称信都乡;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乡为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1951年,信都县并入贺县后设立信都镇,今信都镇隶属广西贺州市。
交通、通信条件便利。镇内公路交通运输发达,国道207线、省道2031线及信(都)封(广东封开)公路在此交汇,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纲络,是桂东、桂北乃至大西南通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便捷陆路通道。信都距贺州市66公里,北至桂林276公里、西至梧州不足100公里,东至广州230公里。水路200吨货轮可直达梧州、广州、西江各港口,在建的广
贺高速、洛湛铁路横贯该镇。信都镇通信快捷便利,有装机容量为10000门的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可直拨全球。信都镇交通发达,国道207线、省道2031线及信(都)封(广东封开)二级公路在此交汇,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纲络,是桂东、桂北乃至大西南通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便捷陆路通道。信都距贺州市66公里,北至桂林276公里、西至梧州不足100公里,东至广州230公里。贺江穿城而过,水路300吨货轮可直达梧州、广州、西江各港口。在建的广贺高速、洛湛铁路、贵广高速铁路、信都至广东长安二级公路均通过该镇。
信都镇通信快捷便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在信都均设有网点。
信都的移动营业厅属旗舰营业厅,贺州的旗舰营业厅除信都外只有3个县城和市区各一间。
丰富。信都拥有林木面积9.8万亩,活木蓄积量24.6万立方米。境内有桂东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8万千瓦的合面狮水电站和装机容量3750千瓦的云腾渡水电站,镇内设有110KV和220KV两座变电站,建有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厂,供水覆盖面普及城区及工业区内。特产有信都红瓜子、三黄鸡、龙眼、红薯干。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信都镇地处东经111°,北纬23°58′,属信都盘地,地势平坦,海拔高度40—60米,贺江贯穿南北,四周低山环境,北面有大桂山屏障,形成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信都气候温润多雨,夏长冬短,年均降雨量为1944mm,年均气温24.4℃,年均蒸发量1271MM,相对湿度20%,全年无霜期332天,给信都镇发展特色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业、水果生产及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信都镇是贺州市粮食基地之一,盛产大米、蔬菜、龙眼、红瓜子等农副产品和猪、鱼、三黄鸡等畜牧水产品。素有“龙眼之乡”的信都镇,现有龙眼面积6000亩,年产量840吨。信都红瓜子,以其颗大、色泽好、肉质香驰名海内外,每年外销粤、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市场10000多吨,创汇80000多万元。信都三黄鸡则以肉香质嫩饮誉区内外,每年外销三黄鸡140万羽,创汇1900万元。
丰富的旅游资源。信都镇是广西桂北、桂中、桂东南及湖南、四川、贵州省一部分地区通往珠江三角洲最便捷的交通要地之一,素有“桂东南大门”之称,同时是贺州、苍梧、广东怀集、封开四县(市)边界十多个乡镇的商品集散地。国道20 7线,省道2031线及信(都)封(广东封开)公路在此交汇,水路1 00吨货轮直达梧州、广州、西江各港口,筹建中的八(步)灵(峰)高速公路横贯该镇,境内有桂东最大的水电站一装机容量8万千瓦的合面狮水电站和装机容量3750千瓦的云腾渡水电站,镇内设有110KV和3.5万伏覆盖范围11.1MS的两个变电站,建有日供水量1.5万吨的自来水厂。风景名胜有龙门夜月、狮岭回澜等,待开发的风景区沙冲水库水上乐园、合面狮旅游度假村等极具开发价值。
1 总述
信都镇处在广州——桂林国家旅游专线的中心,距风景旅游区姑婆山和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别为87公里和16公里,待开发的老信都八景:铺门石城天险、凤草长春、台阁云蒸、凤岗文塔;仁义的鱼影江村、龙岩崛古;信都的龙门夜月、狮岭回澜等依然焕发出诱人的魅力,极具开发价值,待开发的风景区还有沙冲水库水上乐园、合面狮旅游度假村等。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借助国际旅游专线的辐射带动,信都镇的旅游业将大有发展前景。
2 信都八景(按照旧信都县称呼风俗定)
(一)台阁云蒸
(二)石城天险
(三)龙岩崛古
(四)狮岭逥澜
(五) 鱼影江村
(六) 龙门夜月
(七) 凤草长春 (即:千年凤尾草 景点)
(八)凤岗文塔
3 信都八景之台阁云蒸
“台阁云蒸”是信都八景之一,位于八步区铺门镇上洞村,水泥路直通村部。“台阁”即“云台庵”,因建在当地最高的西山半山腰上,云蒸霞蔚,故而得名,也称“云台”。后山高大雄伟,森林密布(还有原始森林哩),堪称深山藏古庵;站在庵前极目远眺,水环山抱,峰峦叠翠,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觉,并能看 到铺门的一遍平川,山色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是诗人墨客常游的胜景;庵内诗人题壁随处可见,当代知名人士钟家佐先生2000年邀友游吟留下碑刻 真迹。当年北京大学文学士罗世泽撰写的“重修云台庵募捐书”中 对云台胜景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
4 信都八景之石城天险
石城是神工天作之城,城四周石山拔地而起,合围而成.陡壁悬崖,犹如斧劈刀削,望而生畏,故有"石城天险"之称.
石城天险在何处?在贺洲东南部铺门乡中华村,是旧信都县八景之一,今为旅游胜地.公路直达风景区,青山秀丽,景色宜人.南有南门,北有北郭,西有五指山为障,东有金鸡屏障.从北门举步入城,豁然开朗,别具一格.城内如巨盆,平地方圆三百多亩.南北对峙,门上有楼阁,两株古榕似身披绿色铠甲的武士,挺立于北门的两旁.城内北壁石山上,有一巨石在半山探身而出,形似猛蛇.昂头南望,鼓颈胀眼睁视.褐白色相间的蛇鳞清晰可见,蛇唇上有开岔小树一株,及似伸出的信子,仿佛能闻吹风之声,真是形神兼有,栩栩如生.城西门前的池塘边有"石青蛙"和"石龟"城东的峭壁上,有一只金鸡伫立,仰望红日,正欲引吭高歌.峭壁脚下有一石潭,潭水如镜.岩上滴水入潭,丁冬作响岩洞中石笋丛生,石潭边有古石井数口.同东石壁相望的西石壁上.有两条奇巧的裂纹组成一个正楷的大"人"字,大"人"字的四周有四个小"人"字,犹如众星拱月,分外醒目,传说"人"字乃是仙人用手掌所书.北门外西有五指山的食指峰与拇指峰之间有一中猛虎追赶一独奶母猪.游人到此躬身探头俯视,便见一独奶石母猪深居其中,其貌酷似.拇指山顶峰上建有避乱世的石筑房屋.山顶有可容千人之广的小平地,花果丛生,景色明媚.此峰靠近贺江之滨,举目望下是牛鼻,鸡嘴两湾,水势北泻而来,江水全被牛鼻湾吸入,游船至此,顺舟落之,抬头望张望,山高百丈,山势奇陷,削壁千仞,均为绝壁,猿猴亦难攀登.百闻不如一见,游人目睹为佳。
5信都八景之龙岩崛古
龙岩位于贺州仁义镇万善村。从信都往南走4公里即到。村前河水萦回,修竹畅茂,乔木蓊翠。村后,如一座交椅状的石山,峻峭拔兀。山顶平坦,林木丛丛。半山间有一山洞,洞口如龙口状,龙岩由此得名。岩洞内,精灵古怪的景迹很多,引人入胜,人们因之誉名为“龙岩崛古”,并将它列为旧“信都”县“八景”之一。过去,每当秋末冬初,当地文人学者,仕宦商贾前往游览的络绎不绝。不少诗人墨客游后,深感洞内景物奇异壮观而抒怀吟咏,题诗壁上。《信都县志》曾收入十余首,昔人游兴,由此可见一斑。整个岩洞分外洞,内洞,支洞三个部分,由一条通道把三部分连成一气。外洞又称洞口,像一个扇形的厅堂。中间有一个8平方米的平台,可供游客坐卧歇息。正面的岩壁色彩斑斓,像一幅巨大的画幔。洞顶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俨然宫廷中的琉璃华灯。外洞的左前方,由一条约30米长的夹道通向内洞,首先呈现在游客眼前的一块怪石,就是昂首若飞的蟠龙。龙头毗目裂嘴,颈项耸起伸张放怒的鳞片,势欲腾云驾雾,凌空而起。相传:从前这条龙曾经为受旱的庄稼施降甘露,造福黎民,但却触怒了天庭。于是,玉帝降旨,命金甲天神将它舌头割断,令他守在这岩洞“修心养性”。当龙舌被割断时,村边山脚的一口池塘,塘水顿时浑浊,持续了好几年。这条龙的舌头还留在“龙头”的前面。人们看到这条龙,舌分离的蟠龙,都要为他含冤受害而抱不平。从“龙头”处往上径行十多步一个样似石狮的巨石,便展现在眼前。狮眼鼓鼓,狮鼻平平,狮角耸起,狮颈昭昭,好一副怒吼的架势。醒狮与蟠龙面面相视,组成了一幅龙狮相斗跃跃欲试的生动画面。形象最为壮观的要算“罗伞盖太子”。它位于洞内的西南角,从醒狮样的巨石柺一个小弯,便可见到。这是一组石华堆积物,与悬空的钟乳石构成一个太子出游图的奇景。这里悬空的钟乳石不少,但这一块巨石,石身的四周被溶蚀成一条条波浪式的皱纹,很像珠绮罗帏。下面美名为“太子”的石柱,矗立在罗伞的下方。“太子”两侧,有几具宫女和朝臣似的石块陪衬着,使“太子”显得更加神气十足活灵活现。“罗伞盖太子”的右侧,有一口“龙潭”,潭深不可见底,面积约20平方米,呈长方形。“龙潭”旁边有一个洞眼,眼口的直径有一米宽。有人用一条约15米的绳子把人系住往下吊,便可到底,底层与龙潭相通。龙潭的左边,是被溶蚀成的“田块”,田中泉水泱泱。田塍上,有状如青蛙,螃蟹,田螺等物的怪石。更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在田间横卧着一个披蓑戴笠的农夫,他手持锹把,默默地堰息着。观罢田畴,穿过一条狭道,往上攀登,便是顶洞。这真所谓洞内有洞,奇中有奇。这里的石华,有像昂首咆哮的虎豹,有像展翅相博的雄鸡,有像婆娑起舞的少女。还有一组石华,像彬彬有礼的十八罗汉。人们置身其中,犹如进入神话般的琼瑶世界。总之,整个岩洞,石柱,石笋,石幔,造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态的景象,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不愧是我市的罕见天然名胜古迹之一。
玉石林
贺州玉石林位于八步区黄田镇,距市区18公里,与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温泉同在一条旅游线上;贺州石林景区面积25公顷,总游览路程约13公里,观赏景点一百余处。游于林中,如入仙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千百年的故事,传说令人舒坦感慨。
贺州玉石林是一片十分罕见的由汉白玉石柱、石笋组成的“玉石林”,它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由于燕山期地质的断裂隆升和长期的岩溶渗蚀及局部受高温影响,加上自宋朝以来1000多年的锡矿开采业,使区域内地层峰从间石芽裸露、奇峰突兀,石笋石柱、地槽漏斗、狭缝密布,成就了“千年骆驼”、“空中走廊”、“一线天”等众多的奇异自然景观。它独立于四周的石灰岩山中,被游人誉为“人间仙境”, 被地学专家称作地质奇迹。
贺州温泉
贺州温泉景区位于贺州市黄田镇路花村,距市区16公里,距玉石林景区2公里,距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8公里,占地面积700亩。水温65℃,流量150吨/小时,含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
贺州温泉景区依山傍水、层林叠翠、溪流飞瀑,田园风光十分迷人。置身于云雾飘渺、蒸腾不息的温泉中,世俗烦恼尽逝;如梦如幻、其乐融融;时尚生活享受等您来……
贺州温泉景区拥有温泉区、温泉宾馆(2005年春节开业)、温泉餐厅、溪流飞瀑区(2005年3月开放)。集食、住、游、浴为一体,是您理想的旅游、会议、休闲、度假之胜地。
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
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萌诸岭南端,广西贺州市境地内,距离城区(八步)21公里,是香港--广州--桂林“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公园总面积8000公顷,园区内峰高谷深、森林繁茂、瀑飞溪潺、动植物丰富,集“雄、奇、秀、幽”于一体,兼有山水型和城郊型公园的特点。
公园山体雄伟,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 25座,最高峰天堂顶海拔1844米,是桂东第一主峰;园内瀑布众多,瓦窑冲瀑布、仙姑瀑布、罗汉瀑布、银河落九天瀑布、鸳鸯瀑布等各具特色,蔚为壮观;公园气候宜人,年均气温 18.2℃,冬暖夏凉,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处达65856个/立方厘米,是华南最大的天然氧吧,是难得的疗养、保健场所。
公园内景点众多,众多的瀑布、仙姑大草坪、仙姑庙、情人林、 野营烧烤场、香港电视连续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以及近期拍摄的《欢乐桑田》江南水乡影视街等外景拍摄场点…… 是游人观光、森林浴、玩乐和休闲等的首选地。
公园配有 20多辆环保旅游观光车方便游人观光,姑婆山森林宾馆、梅园山庄(瑶族风格建筑)同时可接待 300 多人食宿,在建中的姑婆山旅游购物街将使公园更趋于完善。
仙姑庙始建于唐代,修缮于 2000千禧年,是贺州宗教人士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
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交通、通讯便利,吃、住、行、游、娱配套齐全,是集观光、休闲、度假、探险、保健、疗养、科研、教学、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胜地。
贺州客家围屋
贺州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围屋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分南、北两座,相距三百米,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有厅堂八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九十四间;北座四横六纵,有厅堂九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一百三十二间。整座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三米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廊于房接,迂回折转,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屋檐、回廊、屏风、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称。
客家围屋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古老独特的客家建筑、精雕细刻的百兽图案、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历经百年沧桑的农家作坊、热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感人的客家历史传奇,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面对这一幅幅神奇而古朴的画卷,贺州客家围屋将给您留下无限的遐思、美好的记忆!
围屋奇异而神秘的建筑,纯朴而好客的客家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不失为贺州的旅游胜地。
紫云仙境
紫云仙境
位于贺州市区西南4公里的紫云洞,于1996年发现和在媒体上披露后,引起了众多投资商的兴趣,其有利条件是距市区近,洞内天然景观多姿多彩,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是,紫云洞中地质发育较迟,一条地下河在溶洞中迂回曲折,开发难度较大,许多投资商现场考察后,都产生了畏难情绪。2002年,八步区政协主席黄国翰同志引来浙江老板,这位浙江老板考察完后,一时也举棋不定。后来在贺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以优惠的政策和改善了投资环境之后,这位浙江老板毅然决定投入巨资,成功地开发了紫云洞旅游风景区。
2003年5月,紫云洞景区建成对外开放,一时间游客如云。众多游客在游览了紫云洞以后,与广州至桂林同一条旅游线上的其它溶洞相比,都认为紫云洞风景别具一格,即玲珑秀气又气势磅礴,洞中的水帘瀑布和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紫云洞景区是八步盆地上一座独立的石灰岩石山溶洞,是株罗纪时期地质裂变时海平面抬升形成的一座长条状石山。该座石山外观高仅一百余米,长约800余米,但经历了一亿九千万年的岩溶浸蚀之后,其地下溶洞全长约6公里,一条地下河在洞中时隐时现,目前开发的游程仅1公里多,溶洞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紫云洞的名称,源于洞中的地下河冬暖夏凉,到了冬天,洞中的暖气从洞口喷出,形成紫色气雾在石山洞口处漂缈,故称紫云洞。
紫云洞虽然成型于一亿九千万年前,但由于原来在海平面抬升时,溶洞内的瘀泥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自然溶蚀形成了溶洞,然后洞中的碳酸钙结晶又经历了漫长的积聚过程,各种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滚石坝、穴珠才慢慢地生长和形成,所以说紫云洞中的自然景观发育较迟,与众多的天然溶洞景观相比,紫云洞就象一位刚刚长大成熟的少女,秀气、自然、天生丽质。
紫云洞现开发有30多个景点,各个景点不尽相同,以其精美和华丽,向游人展示着大自然的芳容。
紫云洞是一座瑶池天宫。洞中的石帘、石蔓就象人间的舞台一样幕布垂挂,有天然的舞台,舞台上有宫女的倩影,四周一尊尊菩萨和罗汉就是一个个观众和看客,在观众中间,还有天狮、天狗和玉兔,石山上还生长着千年的灵芝和玉笋,远处盛开着雪莲花,王母娘娘所拥有的绫罗绸缎、珠宝玉器、翡翠玛瑙一应俱全,宫女们还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举行盛大的“蟠桃宴”哩。
紫云洞是一处仙山琼阁。洞中的石海天书、宫廷伞、大铜钟、仙姑云盆、大榕树、情人桥,为青年男女们提供了一处谈情说爱的绝佳场所。想象洞中紫云缭绕,紫气升腾,集灵气和福气之精华,一对对情人依偎在大树下细诉衷肠,他们在紫云洞中山盟海誓,你挑水来我浇园,男耕女织到永远。
紫云洞还是一处人间仙境。洞中的核心景区集贺州各个景点之大全,姑婆山的幽静、石林的奇特、路花温泉的闲适、浮山的古雅都兼而有之。一条地下河从洞的半空飘落,在石帘上形成飘飘洒洒的水花瀑布,水流如泉水音乐,瀑布下的水池清水央央,巨大的睡莲花开在荷塘里,地下河水又跌落数米深的水潭里。地下河的两岸,耕田的农夫、打网的鱼翁、牧牛的书童,还有犀牛、顽猴、雄鹰、石蛙,各种形象惟妙惟肖。这一乡村美景,堪称紫云洞中一绝。
市政建设得到长足发展。2000年以来,信都镇共投入2亿多元,先后修建了大新街、莲香街、金龙街、朝阳街、石龙街、朝阳路、河滨路、云祥路等为主要街道的城区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街道形成了”三纵五横“ 网络体系。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信灵路、朝阳街、祥云路安装路灯120多盏。目前,信都镇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公共绿地28公顷,城区内设有综合市场2个,猪花市场1个,家禽市场1个,粮油、果菜、建材、成衣、家电等专业批发市场一应俱全。2000年荣获贺州地区小城镇建设“桂东杯”最高奖,2001年、2003年2005年连续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第四、第五届市容市貌“南珠杯”优秀城镇奖,2007年获广西市容市貌“南珠杯”竞赛特别奖,2003年10月被自治区建设厅确定为自治区小康示范镇,200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镇,2006年10月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工业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信都镇坚持“工业立镇”的思路,以信都工业基地为发展平台,按照“五通一平”标准建设工业基地,完善基地设施建设,让外商一进来就可以投资办厂,增强外商投资信心。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从选址、办证、建设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落实专人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合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创业环境。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信都镇优惠的政策吸引了来自港、澳、台、粤、闽、浙、湘的众多客商前来投资办厂,目前信都镇共引进工业企业29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6家,中小型企业13家,投资总额6.5亿元,逐步形成了铝材、塑料制品、钢材、金属制品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2007年11月信都工业区升级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信都工业区已成为贺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前沿阵地。
商贸服务业发达。城区内设有综合市场2个,猪花市场1个,家禽市场1个,粮油、果菜、建材、成衣、家电、家俱、摩托车等专业批发市场一应俱全。城区有两间大型超市,小型超市和杂货店不下50家。有三间特大型家电商场(规模可以市政府驻地八步的家电商场媲美)。有专业的家俱市场,特大型家俱卖场近10间。镇上有多间品牌专卖店,数10家大中型手机卖场。餐饮业、旅宿业发达。金融保险机构齐全,除因行政地位因素撤销了的工行、建行外.现有农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信都还是贺州市第一个装上ATM自动柜员机的乡镇。信都有多家保险公司,地位上与贺州所辖三县的分公司平等。信都还有多家品牌的代理商,他们与市政府驻地八步的代理商互不隶属,是竞争关系,信都、八步之中间的步头镇则是两地代理商争夺市场的主要战场。物流业发达。
工业快速健康发展。信都镇坚持“工业立镇”的思路,以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信都工业区为发展平台,按照“五通一平”标准建设工业区,完善工业区设施建设,让外商一进来就可以投资办厂,增强外商投资信心。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从选址、办证、建设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落实专人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合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创业环境。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信都镇优惠的政策吸引了来自港、澳、台、粤、闽、浙、湘的众多客商前来投资办厂。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属加工产业链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园区入驻企业从02年的29家跃升到目前的102家,投资总额由2.18亿元增加到11.29亿元,园区建成规模达5平方公里。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6亿元),增加值7.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8.3%和25.6%,完成年度计划的102.3%和108.5%;实现销售收入38.9亿元,利润3.8亿元,税收645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8.3%、30.1%和37.8%。其中信都中心区企业30家,产值22.3亿元,增加值5.1亿元,税收总额4500万元。信都目前正在建设占地3000亩的信都木材加工工业区区,建成后将是广西最大的木材加工集散中心和家俱销售中心,
医疗事业,信都卫生院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医疗服务质量上都是贺州乡镇都的NO.1
全镇有小学17所(其中有两所为城区小学,有一所为准城区小学),镇属初中2所(皆位于郊区),八步区直中学1所(城镇中心),在职中小学教师568人,在校学生11256人。信都中心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成绩一直是贺州乡镇小学的排头兵,综合实力在贺州市所有小学中排前5名.
信都镇地处东经111°,北纬23°58′,属信都盘地,地势平坦,海拔高度40—60米,贺江贯穿南北,四周低山环境,北面有大桂山屏障,形成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信都气候温润多雨,夏长冬短,年均降雨量为1944mm,年均气温24.4℃,年均蒸发量1271MM,相对湿度20%,全年无霜期332天,给信都镇发展特色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业、水果生产及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信都镇是贺州市粮食基地之一,盛产大米、蔬菜、龙眼、红瓜子等农副产品和猪、鱼、三黄鸡等畜牧水产品。
素有“龙眼之乡”的信都镇,现有龙眼面积6000亩,年产量840吨。
信都红瓜子,以其颗大、色泽好、肉质香驰名海内外,每年外销粤、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市场10000多吨,创汇80000多万元。
信都三黄鸡则以肉香质嫩饮誉区内外,每年外销三黄鸡140万羽,创汇1900万元。
信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信都人民一向都有着勤劳朴实的美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信都有几个年节习俗但是比较隆重大型的,如大年初二开始的舞狮舞龙,端午节的赛龙舟,七月初七的饮银河水,中秋节,冬至吃咕噜糍等……其中最为出名又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每年五月初六的信都龙舟大赛啦!赛龙舟,是信都镇传统的民间活动,自乾隆嘉庆年间流传至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日,信都及毗邻的仁义、铺门、灵峰等乡镇的群众,都会自发到信都镇河段的贺江河面上举办民间龙舟竞赛活动,年复一年,从未间断。信都靠近河边的村寨创制龙舟泛舟划游。龙舟的长度大约20米,20座,每座2人,一只龙舟可以坐20到30人,龙舟两旁画有鱼、虾、蟹等图案,船头装上龙头,船尾装上形似龙尾的木舵。划船时,船头击鼓,中间打锣,船尾掌舵,随着鼓声的节奏,水手大力划桨,你追我赶,场面犹为壮观。因为有些龙舟水路较远,当天在信都比赛后返回去比较困难,所以信都两岸的村庄就把比较远的龙舟和人留宿,第二天吃饱饭后再回去,一来二往,大家都加深了感情,于是就一直延至到今天,也是当地人所说的“龙船亲”。曾经有诗人作对赞颂信都的龙舟:
渡水竞龙舟旌旗云动人若海
南疆歌舞日锣鼓喧天声如雷
真实的反映了信都赛龙舟时人山人海,壮观热闹的景象
该镇于2004年聘请广西建筑综合设计院专家教授和市建委等部门,对信都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评估和综合分析,以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和休闲娱乐区详细编制信都小城镇总体规划。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并重的举措”,通过“以地养城,以城养城”等方式,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以大新街、朝阳街、河堤街、莲香街、石龙街、信灵路等为主街道的城区交通网络,目前,全镇城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比1997年前扩大一倍多。该镇还广借外力,引进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北海房地产商投资1200万元、建成建设面积90多亩的信都商贸城,引进本地老板资金200多万元,建成800多米的江滨一条街两个大型开发项目。项目的落成,提升了市场的经营品位,凝聚了人气和商机,小城镇建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该镇还实施工业带动加快小城镇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用于工业基地的排水排污、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工业的发展,使人口、财富、信息迅速集聚到城镇,从而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信都三黄鸡
信都三黄鸡,因其羽黄、嘴黄、脚黄而得名。信都三黄鸡的特点是肉厚而嫩滑,皮脆而骨软,入口骨肉自然分离,最适宜作两广人爱吃的“白斩鸡”。制法是将宰后去毛及内脏的鸡悬挂滴水梢干后入锅,文火烧水沸后15分钟取出凉后切块上碟,吃时蘸上袢有姜丝、葱头、芝麻油的酱油,嚼之满口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信都三黄鸡远销粤港澳地区,是人们喜庆节日争相备置的佳肴。
信都红瓜子
信都红瓜子素以粒大饱满、壳薄鲜红、肉厚味香而文明遐迩,深受两广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东南亚华侨的喜爱。
信都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阳光充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红瓜子。信都红瓜子成为人们喜庆和节日的送礼佳品,也是家庭必备的礼仪性待客食品,还是中秋制作月饼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之一。
信都龙眼
龙眼又叫桂圆,是信都片的特产佳果。信都目前的龙眼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品种主要有石夹、大乌圆、广眼、绪良等。信都龙眼肉厚清甜,核小粒大,果汁味甜,具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之功能。除鲜食外,经烘烤后剥皮去核,加工成桂圆肉可入药,是调味佳品。
信都红薯干
信都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适合种植农作物。信都生产的红薯,个大,皮细嫩,色泽光滑,肉含糖份高,纤维少。将其蒸熟切片晒干,其色金黄,薯片透明,食之甜香爽口,久嚼回味无穷,堪称优良食品,近年来,信都红薯干畅销区内外,是赠送亲朋好友的好食品。
5月2~4日,受地面冷空气和低层切变共同影响,全市有一次中雨,局部大雨,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但这几场雨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旱情,尚有待观察。
“再过一个星期,立夏就到了,再不插秧,这一造的水稻就种不了了……”近日,信都镇狮峰村的黄大叔每天都蹲在田里,看着因无水灌溉而干旱的农田,他皱了皱眉头,轻声叹口气,又点上一支烟。按照往年,水稻田里早应该插完秧了。可在信都镇,由于稻田严重干旱,有2500亩左右水稻田还未插秧。
27日,记者来到信都镇狮峰村,放眼观看整片田地,全都没种上农作物,干旱田里早长着细细的野草,走近细看,已经翻过的泥土则结块坚硬。在不远处,十几位村民则正大汗淋漓地忙着打井,一旁早已是两大堆挖上来的泥土了。没有电机的轰鸣,只有一个几根圆木搭成的架子,一根绳子,一个铁桶,伴随大家伙一喊一出力拉绳,井下又上来满满一桶沙石。“等不及了,只能先靠自己解燃眉之急了。”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到处都没水抽出灌溉了,这口井是他们自发组织一起挖了四天,现在总算出水了。果不其然,从井口通上来的水管正喷涌出水,流进两大片田地之间、早已干涸的小水沟里。“往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早插完秧了,可今年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农户都因为稻田缺水而无法插秧。”现在的他们,只希望打出来的“救命水”能尽快把今年的秧插下去。在信都镇新兴村、福桥村等田地里,远远也能看见不少农民在田里打井。“现在插秧都比正常年份迟了十多天了,谁也等不及了。”是他们共同焦虑的心声。
记者从信都镇人民政府获悉,截至4月27日,信都镇15个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田灌溉困难,其中较为严重的有福桥村、会灵村、信联村、狮峰村、西两村等。目前,全镇因干旱无水插秧的有2500亩左右,因储水水库维修而无水的农田约有1000亩。目前,镇政府除协调跨乡镇、跨灌区的轮灌工作,还协调电力部门保证抗旱用电正常供应,调动农机技术人员上门为农户提供机修服务。为将受旱作物枯死程度降低到最小限度,群众还联户、连片开挖机井加快提水浇灌速度。但受旱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每天都有群众来政府报告,要求镇政府拨款支持开展抗旱工作。目前镇里已经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旱情,希望尽快为抗旱工作提供保障。
为进一步密切镇党委、政府和村干、群众的关系,5月6日上午,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召开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和18个村(社区)支书、村长(主任)座谈会。会议主要就新一届党委、政府工作向村干征求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各村(社区)干部分别就改善村干待遇、加强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强化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政府的重点工作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最后,信都镇党委书记、镇长分别对座谈会上村干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一答复。对于村干提出的三类问题,他们表示,一是能够马上解决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承诺解决;二是需要向上级积极争取的问题,将提交领导班子会议议程,竭尽全力帮群众解决;三是历史遗留的难题,待党委、政府进一步研究后,做出方案,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以求解决之策。
村干们对该镇开展这种形式的座谈会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这种听取民意的座谈会能够继续发扬下去。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以紧密干群关系、改善民生,服务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