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清 崇德八年,明 崇祯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清世祖 福临继位,由于 福临年幼,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 多尔衮洞悉明朝连年与农民军交战,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认为入主 中原时机已到。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 多尔衮以清帝名义致书 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 中原的策略, 李自成未予理会。 四月初九, 多尔衮以奉命 大将军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盛京(今 沈阳)西进。十一日,至 辽河,闻 李自成 大顺军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师(今 北京),明朝已亡,遂采纳明降将 洪承畴建议,决意率兵经 密云(今属北京)、蓟州(今 天津蓟县)一带南下,直趋北京。
从而,由攻明转为与 李自成争夺全国的统治权。
吴三桂率兵四万原驻守 宁远(今辽宁 兴城),阻止清军径入 山海关。在 大顺军直逼京畿时, 吴三桂奉命率兵进关入卫京师,行抵丰润(今属 河北),闻京师已破, 崇祯帝 朱由检自缢,遂折返 山海关。 李自成乃令明降将 唐通领兵八千赴 山海关招降。 吴三桂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率军离 山海关进京,行至 永平(今卢龙)西 沙河驿时,遇从 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 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 陈圆圆被夺占,于是顿改初衷,打着为 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 李自成,还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
李自成闻讯,即召文武大臣商讨对策,确定征抚兼施。在 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 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命权将军 刘宗敏等率兵约十万(一说六万 )向 山海关进发。为争取吴三桂,携明朝太子 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吴三桂料不能敌,遂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清军在翁后(在今辽宁阜新境)遇吴三桂使者,遂改道从连山(在今葫芦岛市境)、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清兵自四月初九出发,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今 葫芦岛市 连山区),吴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军迫近山海关,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共行军十三日。
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四月二十一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 ,接着李自成军猛攻东罗、北翼二城。
当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山海关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墙坚, 外筑罗城、翼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 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 李自成抵关当日,向 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拒绝后,一面令 唐通、 白广恩部近二万人从 一片石(今辽宁 绥中 九门口)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 罗城猛攻。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二十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余众退入关内。经一日激战,多尔衮已知大顺军虚实,遂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欲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 连战疲惫时,突出奇兵,一举取胜。
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寥寥数员冲出重围、飞奔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于多尔衮。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吴三桂表示:“倘若清军不愿助 山海关明军,我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云云; 多尔衮见 吴三桂归顺非诈,接受吴三桂的请求,多尔衮令吴三桂按 满洲习俗剃头,许诺将 皇太极女 建宁公主嫁给吴子 吴应熊。并偕和硕英郡王阿济格、 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 南水门、 北水门、 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
阴历四月二十三日辰时(上午8点)以前,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 ,多尔衮在 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 角山至 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 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 多尔衮以 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 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
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
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未尾申时初(15点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 ; 牛金星在 北京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也是 大顺军败战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余部且战且向 永平方向撤退。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
当清军追至范家店, 李自成杀 吴襄以泄忿,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阴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
在清军于1644年阳历6月6日进入 北京之后,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
此战, 李自成 大顺军对 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终为清军所乘,精锐遭受重创,未能再起。清军乘势占领 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顾诚评断 山海关之役:“ 李自成等 大顺军领导人,在一片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对于随着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现的满洲贵族的武装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计。这首先表现在, 大顺军渡河东征时调集的兵员不够。当时, 大顺军兵力总数在百万以上,但平定西北地区后派驻各地的军队数量过多,占领山西、 河北、山东等地后,又在各战略要地分别驻军,使兵力进一步分散。”“他们的行动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在他们心目中明、清之战是‘前朝’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同清方交恶,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过日子。”
大顺军出征 山海关的兵马数各书记载相距甚大,此据 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一,《孤臣纪哭》云“兵六万”; 陈济生的《再生传略(下),燕都日记》说率兵五万:《明史》流贼列传称率兵二十万;《 吴三桂纪略》记“发兵十万,号三十万”;《甲申传信录》说十余万。《流寇志》说“自成合兵十余万攻之”。《清实录》中认为 李自成军有“二十余万”。近人商鸿逵撰文《明清之际 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考证,大顺军东征部队不超过六万人。
《沈馆录》云:清兵“蒙古人居多焉”。 顾诚《 南明史》称清军大约七、八万。
《三垣笔纪》载三桂“募兵七千”,《庭闻录》载三桂收溃卒,降唐通兵“约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