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立(1897~1989年),曾用名山立,字辛旨,广东梅州市平远县上举乡畲脑村人。祖父、父亲都是私塾先生,家境贫寒。读高小时,便会吟诗作对。得吴氏家族公尝供给,中学毕业后考取广东高等师范文史部,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国文研究科。民国16年(1927)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并留校执教,任国文系助教、讲师等职。民国22年(1933)夏,受聘南返,在广东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文理学院、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和中文系主任,并先后兼教于南华大学、文化学院、广州大学等院校。1953年秋起,在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副主任、教授。前后致力高等教育60多年,直至80高龄,仍任中国汉语史研究生导师,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业精力。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学者。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有文字、音韵、诗词、经学等方面的研究专著10多部以及论文一批,可谓卷帙浩繁。他不但学术造诣很高,而且在诗词、书法方面均有颇高成就。诗作专集有《靡骋集》、《辛旨近诗》等,深得海内外学者好评。台湾研究院院士陈君等好友、学生,收集、整理他在建国前写的部分诗词,编缉成《辛旨诗集》一书出版,可见其声望之高。书法作品曾在广州、北京、香港和日本等地展出,直至耋耋之年仍挥毫不辍,常有单位或书法爱好者要求题辞或书写学校、桥梁、街道、书刊名等,都不分尊卑,挥毫赐墨。亦曾为家乡平远中学、县图书馆、上举乡影剧院等题写校、馆、院名。1982年,应县府邀请,不辞长途颠簸之苦,回乡探望乡亲。他对解放后家乡建设的各项成就感到由衷的欣慰,还应县领导之邀,开了学术讲座,并捐资给平远中学作奖学金,勉励家乡学生发愤攻读,立志成才。 曾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广东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等。 1989年8月14日在广州逝世。
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历代上涌现了不少名人,中国当代八大书法家之一吴三立亦出自此处。目前,市、县文广局正着手对吴三立故居的现状进行调查,可能的话,把它重新维修,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笔者慕名来到这里,探寻被村落淹没的吴三立故居。[1]
吴三立故居坐落于省级龙文—黄田自然保护区内,这是一座约建于民国初期、具有传统上下堂结构的民居建筑(如图),去年刚刚由上举镇政府出资修缮一新。故居门前有条小溪,面对尖山。屋内的陈设一如普通客家老屋:破旧砖瓦屋顶、雕花木梁、斑驳的墙壁……只有散落在墙角的一些“古董”才隐约昭示这屋内的主人与平常人的不同。据当地群众介绍,吴三立故居虽被附近村落淹没,并被历史尘封多年,但其文化内涵和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不容忽视的。[2]
吴三立先生1897年出生于上举镇畲脑村。生前执教于华南师范大学,是著名中国语言文学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被称为当代中国八大书法家之一。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私塾先生,家境贫寒,读高小时,便会吟诗作对,但无钱升学,得吴氏家族无偿供给,中学毕业后考取广东师范文史部,毕业后再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国文研究科。从1927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等高校致力高等教育60余载,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先生虽是位学者,但对国家大事和时局的发展变化非常关注,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曾多次赋七律或七绝,高扬抗战士气,谴责日寇可耻行径。1982年,他应平远县政府邀请回家乡作有关学术讲座,对家乡建设提出了不少积极建议,并捐资平远中学作奖学金,勉励家乡学子奋发攻读,立志成才。[3]
(朱双玲 郭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