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表明,漳州地区出现原始瓷器的历史可上溯到青铜器时代;至宋元时期,这里已成为福建地区贸易陶瓷(即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已发现的50处漳州地区明清时期窑址,濒临九龙江北溪的狭长地带绵延数十里。在今天窑址发现的窑炉、作坊和村落遗址,可见当年千百水碓、漫野窑烟的盛景。明代中后期的漳州月港更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便利的交通使瓷业生产呈现一派发达的势头,形成了与德化瓷相媲美的窑业体系。
漳窑其名称来源出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旧漳琢器虽不及德化,然犹可玩也。
清杨巽从《漳州什记》:“漳州瓷窑号东溪者,创始于前明,出品有瓶、炉、盘各种体式具备”。文献明确记载漳窑白釉米色器的始烧年代、瓷器的种类、特征、质量及清晚期的漳窑烧瓷情况等。但漳窑白釉米色器是在漳州哪个窑场烧制?长期以来,始终不明。80年代福建省博物馆与漳州各县文物工作者曾先后多次开展大规模的古窑址调查活动,发现了许多古窑址,其中多数为明清时期的古窑址。特别是漳州市博物馆多次深入窑址调查,确定漳窑的产地就在东溪。
工人摆好瓷品,准备放进窑里烧制始创于明前期的漳窑瓷,釉面呈米黄色冰裂纹,器形古朴大方,其精品曾作为朝廷贡品,也曾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达4个世纪而不衰,在北京台北两地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日本等均有漳窑瓷馆藏。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传统漳窑制作技艺失传近百年。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林俊说,由于缺乏相关的学术研究,存世的很多漳窑瓷精品都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林俊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收藏漳窑瓷,如今,收藏了1000多件漳窑瓷器,其中不少是精品。
与此同时,林俊对漳窑文化十分着迷。1997年,他卖掉经营10年、效益不错的钢管家具厂,专心研究漳窑。他自费到全国各地博物馆参观,比照博物馆纪年款藏品,从漳窑瓷釉的玻化程度、成型工艺、烧成曲线等方面进行断代研究。同时,带上藏品登门向专家学者讨教……4年过后,他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成《漳窑瓷器鉴赏》一书。
研究漳窑文化之时,林俊将重点放在恢复漳窑传统生产工艺上。从2002年开始,他通过参观古窑炉结构,分析古瓷残片、釉的化学成分,实验研制漳窑生产工艺。6年间,他投入几十万元,烧制1000多件瓷器,却仍无法还原漳窑传统工艺。
尽管在烧制漳窑瓷过程中困难重重,林俊从未放弃。2008年,他在漳州成立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继续研究漳窑传统生产工艺。通过对漳窑原产地南靖龙山镇古窑址考察,并采集窑址附近的陶土进行配方实验,经1年多的配方调整,2009年初,他终于将漳窑传统生产工艺恢复,并成功烧制一批漳窑瓷器。当年6月,漳窑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传承漳窑传统技艺,2011年4月,林俊投资600万元在龙山创建了漳窑瓷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70亩的漳窑烧制基地。
西方曾经把漳州陶瓷称为“汕头器”,后来,随着考古发现和史料研究的深入,专家还原出漳州等地盛产的陶瓷通过月港运到海外的故事,让人惊叹的是,漳州大量的陶瓷让起步较晚的欧洲没法与之竞争,最后只能走高端路线。[1]
在经过文学大师林语堂故乡漳州平和县坂仔的路上,人民网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行走新丝路”采访组随专家来到山上。走过一路的杂草树丛,明清时的窑口,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胜窑址”静静地躺在深山的一片荒草中,和蓝天白云及溪流相映成趣。[1]
“福建青花瓷曾经让欧洲人热切追捧过。”漳州市博物馆李和安副馆长说,随着历史真面目的呈现,欧洲人大量购买的“汕头器”被证明是产于漳州的青花瓷。[1]
一个曾经美丽的误会让漳州陶瓷蜚声世界。研究海洋贸易文化的厦门大学教授李金明告诉记者,“克拉克”原本是人们对葡萄牙船的统称,当年“海上霸王”荷兰劫持了葡萄牙的“凯瑟琳娜号”,把船上的陶瓷运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引起欧洲王室的喜爱,将它称之为“克拉克”瓷。[1]
“从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劫持到的青花瓷后,欧洲人开始懂得中国的瓷器。”李金明说,原来只懂得使用木头做的器具的欧洲人死亡率很高,“欧洲人认为中国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1]
后来,欧洲对这类青花瓷追捧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而景德镇的官窑与民窑因为高岭土的纷争等因素,导致官窑生产中断80年。期间,荷兰走私者就直接到被成为“漳州河”的九龙江口来购买当地生产的陶瓷。漳州陶瓷也因此在欧洲打开销路和名气。[1]
打捞的龙海“白洋礁一号”沉船,发现了满载的漳州瓷器。有些船只也从汕头到澳门往马六甲海峡。像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澳一号”古沉船打捞出10000多件瓷器中,有8000多件为漳州生产的所谓“克拉克瓷”。
李金明说,日本关东大学和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研究“汕头瓷”,最后出了本《漳州窑》,让漳州陶瓷的庐山真面目更多地为世人所了解。
欧洲人生产瓷器比中国大概迟了一个半世纪。李金明说,中国出口的比整个欧洲17世纪生产的陶瓷还多。荷兰人曾写过中国每年出口的瓷器达300万件,不久将充满整个欧洲。因为便宜陶瓷外贸渠道的打通,欧洲人没办法在竞争中生产生活用品,只能转向生产更高级的工艺品、艺术品。[1]
南胜窑就是明末清初的漳州外销古陶瓷遗址,像这样的民窑遍及漳州漳浦、云霄、南靖、华安、诏安等地。漳窑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俊表示,陶瓷是漳州400年前的一大产业,明末时漳州诏安画家还到海外去学写意画,漳州青花瓷上的海水纹等就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现。[1]
“漳州民窑也有精品,有的还被故宫收藏了。”林俊说,不同于在南靖、华安烧的被称为“漳窑”,在平和烧的就是所谓的“克拉克”瓷,他正在用传统技艺仿制漳州的陶瓷,用水车的水动力日夜碓土,试图重振当年漳州“克拉克”瓷的雄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