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城遗址[2]分南北两部分组成。南北两城仅一墙之隔,总面积30.77万平方米,南城南北长494米、东西宽425米,北城东西长425米、南北宽210米,东、西、南正中各辟一门,门外皆有方形瓮城。
城内西南角又有一座南北长132米、东西宽79米的小城,俗称“宫城”,城内有古井一眼。北城,俗称“皇城”,面积为6.54万平方米,南面正中筑方形瓮城,开东、西向城门,与南城相通。城垣四角均有 6×6米的方形角墩。两城现存墙垣总长1933米。城内地表遗存有汉一唐时代的砖、瓦、陶片,北城内有建筑遗迹9处。城内地表散见焦兽骨、灰陶片,出土过汉五铢钱币、陶纺轮、唐代铜器和铁器等。
骆驼城遗址(5)从整体上看又分外廊、宫城、皇城三层,外城的瓮城、马面、敌台、角墩、城垣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基本完好。在城西南2公里处,还有俗称“羊蹄鼓城”的小方城,长55米,宽40米,向东开一小城门,系主城外围防御堡垒,二者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之势。统观全城结构严密精巧,气势宏伟雄壮,历经千年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古人在军事工程设计施工方面的高超水平。
遗址周围还有城南墓群、城东墓群和五座窑遗址。墓群以城址为中心,分布在城南、西、北三面。城南墓群距城址南2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有封土墓葬近2000余座。封土堆呈圆形或方形,有土圹墓和砖室墓两种。
出土有大量的彩绘画像砖,内容有伏羲、女娲、农耕、畜牧、家居等,并出土有前凉时期的木牍、木俑及西晋时期的彩帛旌铭、木版画。城西南墓群距城址西南1公里处,墓葬均为高大的方形夯土墩,土墩底边长6一8米,高5一6米,为五凉时期墓葬,经发掘为砖室墓和土圹墓,出土有彩绘画像砖、胡运子衣物疏、红纱旌铭、青海神树等,城北1.5公里处有古窑址9座,窑底周长50米,窑高8—10米,地表散见大量砖瓦、陶器残片和少量墓葬。
可乘火车、长途汽车前往观光、考古,当地有住宿。粉皮面筋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农民秋收后,家家户户要晾肠粉皮面筋。一来秋收后农闲;二来用新麦面做面筋质量好;三是因为马莲成熟。
可用来晾晒粉皮面筋。粉皮面筋的制作过程较复杂,由白面加水拌和揉洗,将洗出的淀粉加热煮沸,放冷凝固,切片晾干,即成粉皮。剩下的面筋蒸熟或络熟切片晾干即可。
做好的粉皮面筋,都用马莲丝扎成小把,贮存起来。食用时用凉水临时浸泡,即可做汤、炒莱,又可加葱末、蒜泥、辣椒油、盐及醋等凉拌而食,冷热荤素随人口味而制,方便实惠,风味独特。[1]
据史书记载和学术考证,骆驼城为西汉表是县地震后前凉于距县城西南20公里处新建的治所。西晋灭亡后,割据河西的前凉张氏政权为安置关内来投的难民,在骆驼城故址建郡,并以东晋王朝都“建康”来命名,借此标榜效忠晋王室来争取北方汉人的支持,成为战乱给骆驼城历史烙下的特殊印记。
公元376年被前秦所灭,建康郡首次易主。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失败后,其大将吕光乘机占领河西拥兵自立,次年又镇压了以张大豫、王穆为首的前凉残余势力在建康郡举行的叛乱,并于公元389年建立后凉,委任参军段业为建康太守。第二年,因吕光滥杀无辜,卢水胡人沮渠蒙逊拥立段业为主,以建康郡为根据地纠集各部族起兵反吕,四年后占领张掖建立北凉,使骆驼城成为北凉政权的发祥地。沮渠蒙逊自段业自称凉王后,为与西凉李暠争霸,于公元405年增筑了建康郡城。在历经北魏、北周250年后至隋代被撤销建置降称福禄县。骆驼城遗址(2)
唐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大将王孝杰在此置建康军,成为甘、肃两州之间的军事重镇,郡与军虽一字之差,但反映出地方行政与军事管制两种管理体制,军有大军、中军、小军之分。大军的建置是万人左右,中军五千人左右、小军三千人左右。建康军是中等军,最多时,屯兵五千三百人。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建康军被吐蕃攻陷后,惨遭屠掠,后荒废,从此沦为牧人晚间的宿营地,被当作天然的骆驼圈,风靡一时的故都由此得名骆驼城沿用至今。神秘的骆驼城曾让后人产生了许多遐想。相传,西夏王李元昊在攻打由回鹘骆驼王子镇守的骆驼城时,因城池坚固久攻不下,便命人用乱木、骷髅镇住了从山上流向骆驼城的“臭门泉”。
断水后骆驼王子支持不住,以土丘水缸假制米山面岭、油缸醋井来迷惑城外重兵,摆出誓同来敌一决死战的架势,而在背后则调兵差民开挖了一条自城中直通往今罗城红寺坡的地道。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骆驼王用饿马摇铃、悬羊擂鼓的手法掩敌耳目,他自己则率领城中军民老少潜入地道悄然远遁。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采集到了大量的汉晋玉铢和唐开元古币及汉、魏晋铜印、箭镞,城南墓群出土的魏晋画像砖、猴形木印、汉晋纪年简牍、彩绘木马、木板画、木尺、西晋纪年彩帛旌铭,五座窑出土的魏晋帛书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古代河西历史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资料佐证,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出国展出,在国际考古界引起强烈轰动。2002年8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北城西南角进行考察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有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和方形莲花纹地砖,据此判断北城最上面地表为唐代文化层,并根据房屋柱基被火焚烧的遗存推断,骆驼城的废弃,与一场大火有关。同时还发掘出一眼砖砌水井,深5.7米,表明在唐代,骆驼城地表水位在5米左右,现骆驼城周围打井,出水层在34米左右,地下水位在千余年历史过程中下降30米左右。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也与骆驼城的废弃密切相关。
骆驼城位于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
骆驼城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墙基厚6米,残高7米。除东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长方形角墩,前部城垣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内城南垣正中辟门并筑瓮城与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遗存较完整的汉唐故城。
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首诗道出了当年故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野风光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