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奉命西渡黄河作战,11月,过河部队称西路军。1937年元旦拂晓,西路军红五军在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下,英勇奋战,一举攻占高台,俘高台伪县长以下1400余人。在董振堂领导下,建立了高台人民政府,组织起了有一个团兵力的抗日义勇军,接收改编人员近千名。1月12日,敌马步芳、马步青集中2万人围攻高台。在6倍于己的敌人面前,董振堂动员全城军民积极组织抵抗。红五军指战员,浴血奋战,英勇抗击。由于高台敌我力量悬殊,战斗至1月20日,全城部队弹尽粮绝,除个别人员突围外,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十三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以下38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据高台战役中红五军的幸存者、老红军、老将军孙毅讲:在战斗的最后时刻,董振堂已身负重伤,为了不当俘虏,他命令警卫员开枪打死他,警卫员死也不肯,他便掏出手枪自杀了。他的头颅被敌人割下来,先是挂在城头上示众,后来又送到蒋介石那儿。剩下的同志被敌人集体屠杀了,最小的才9岁。噩耗传来,红军广大将士深为悲痛。同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宝塔山下,为董振堂等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字绍仲。1895年生于河北新河。原在冯玉祥军中任职。1931年12月14日,他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部17000多人于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担任全军后卫。1936年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五军军长。10月奉命率部西渡黄河,在高台之战中壮烈牺牲,年仅42岁。
原名陶正,又名陶树臣、洪涛。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现属长寿县)。中学毕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杨克明随部队参加长征。翌年1月,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10月西渡黄河,与军长董振堂率部转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在高台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高台烈士陵园位于甘肃省高台县东南角,坐东向西。陵园正门横额为朱德亲笔所题。正门背面镌刻着郭沫若亲笔所题“浩气长存”4个大字。
陵园大门中有花岗岩大型英雄群雕“血战高台”。园中有红五军阵亡将士墓碑和公墓,还有董振堂烈士纪念亭,横联为“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以及杨克明烈士纪念亭,横联为“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
为提升教育基地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增强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2007年6月,高台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项目。该项目国家批复建设的内容主要是纪念馆、管理用房及附属设施,根据陵园整体布局结构的需要,高台县自筹资金追加了纪念碑、浮雕墙、大门组雕、公墓整饬等建设项目,使项目总投资增加到了3600万元,其中:土建及基础设季建设2300万元,纪念馆布局1300万元。工程于2008年6月动工建设,2009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扩建后的高台烈士陵园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占地8.8万平方米,建筑主要突出庄严肃穆、凝重简洁、大气磅礴的特点,着重体现出红西路军血战河西、血战高台的悲壮征程。整体布局呈“7”字型,依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递进排列,陈展方式采用多媒体景观箱、光电模拟场景、壁画、雕像、电子沙盘、图片照片、投影等。馆内亭、馆、园、廊、碑、墙、雕塑等建筑物和花坛、草地、松柏相互穿插环绕,布局合理,使历史回顾与现实创新融为一体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