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产流

流域产流

目录导航

概述

上式的差别,恰好反映了自然界两种基本的产流方式。上式表明,只有在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生Rg,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蓄产流”或“蓄满产流”。而在上上式中,只包含由于降雨强度超过地面下渗率而产生的Rg,因为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故Rg=0。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或“非蓄满产流”。

我国显润地区,如江淮流域及其以南的许多地区,年降雨量在800mm以上,植破良好。包气带常年潮湿,缺水量小,一般容易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得到满足,以超蓄产流方式为主。

我国干旱地区,如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雨量不足2OOmm,植被覆盖率小,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包气带缺水量很大,几乎没有可能在一次降两过程中得到满足,反而常出现超过地面下渗率的局部性高强度,短历时暴雨,故一般以超渗产流为主。对于年降雨量介于200—400mm之间的半干具体条件作分析。

在降雨过程中,流域上产生径流的区域称为产流区,其面积称产流面积;流域产流面积随降雨过程而变化,这是流域产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降雨特性和流域下垫面特性有关。

产流的两种形式

蓄满产流 (run off yield at natural storage)降水补足土壤包气带缺水后所形成的径流。在南方湿润地区或北方多雨季节,流域蓄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很容易达到饱和,它不仅产生地表径流,而且下渗水量中不全是损失,其中一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所以产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超渗产流

超渗产流 (run off yield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当降雨强度或融雪强度超过地面的土壤下渗能力后所形成是径流。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南方少雨季节,流域蓄水较少,地下水埋藏较深,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达不到饱和,下渗水量全部属于损失,不形成地下径流,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超渗雨,形成地面径流

蓄满产流

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的区别 (1)超渗产流,发生在包气带上界面(地面)的产流机制。地面径流的形成过程是在降雨、植物截留、填洼、雨期蒸发及下渗等几个过程组合下的发展过程。超渗产流是指地面径流产生的原因是同期的降水量大于同期植物截留量、填洼量、雨期蒸发量及下渗量等的总和,多余出来的水量产生了地面径流。一般来说,植物截留量、雨期蒸发量、填洼量一般较小;而下渗量一般较大、且变化幅度也很大,它从初渗到稳渗、在时程上具有急变特性,空间上也具有多变的特性。下渗量的时空变化一般表现为:同一种土壤情况下,土壤干燥时,下渗能力强;土壤湿润时,下渗能力小。由此可见,下渗对地面径流的产生影响很大。地面径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必要条件是要有供水源(降水);充分条件是降雨强度要大于下渗能力。

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的区别

(2)蓄满产流又称超蓄产流。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的方式,是降雨径流的产流方式之一。在降雨量较充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前期含水量大,由于一次降雨量大,历时长,降水满足植物截留、入渗、填洼损失后,损失不再随降雨延续而显著增加,土壤基本饱和,从而广泛产生地表径流。此时的地表径流不仅包括地面径流,也包括壤中流和其它形式的浅层地下水产流。蓄满产流方式往往不能在山区流域上普遍实现,在平原区则容易发生。在土层较薄的坡脚,由于饱和坡面流的存在,也具有蓄满产流意义。蓄满产流这一术语是中国水文学家基于中国江淮流域,尤其是江南河网化地区具体情况提出的,它对产流理论和降雨径流形成规律的探索,雨洪预报方法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