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3)在原始社会晚期,即距今大约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展自己的文明史,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由于古地理上的原因,东西两部分的建置沿革不尽相同。
夏禹时,将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高青为青州域地,高城一带属苑墙。
商时,高青属青州。殷武丁王曾将苑墙封给其子为侯地。商末周初,诸侯蒲姑氏占据这一带,称蒲姑国,高青属其辖。蒲姑城在今博兴东南。
约公元前1044年,姜子牙封于齐,建都齐水(济水)之畔之营丘(今高青陈庄)。
战国时,高青属齐。齐国在古漯水两岸先后置千城,两千相距约10公里。
秦时,置狄县,隶临淄郡。高青大部属狄县西部小部分属济北郡。
公元前201年,时高青县东部属披阳侯国、高苑侯国地。后为狄县、披阳县、高苑县地,均属千乘郡(郡治在漯水北岸千乘城,今旧镇地)。高青西部主要为东邹县(今花沟一带),建信县(今内杨一带)地,皆隶千乘郡。最西部为邹平县地,属济南郡。
王莽新政时,狄城更名利居。
东汉初复名,建置同西汉。公元60年(汉永平三年),千乘郡改为千乘国。翌年又改为千郡。公元79年(建初四年),汉章帝刘旦封子刘伉为千乘王(贞王),千乘郡复称千乘国。公元95年(汉永元七年),千乘国改为乐安国。公元108年,狄县更名临济、千乘县、临济县、高苑县等属乐安郡。时披阳、建信、东邹已废,高青大部属临济、千、高苑县。青城以西为梁邹县地,属济南国。
三国魏时,高青主要为临济、高苑县,属东安郡。乐安郡治高苑,即今邹平苑城。青城以西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国。乐安国与济南国皆隶青州。魏末、咸熙初,封裴秀为济川墟在今高城东南。
西晋时高青东部为临济、高苑县地,属乐安国。西部青城及今龙桑树、黑里寨、孟集等乡镇沿小清河部分属邹平县,隶济南郡。
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国地,仍为临济、高苑、邹平县地,分隶乐安郡济南郡。
南北朝时,南朝宋将临济县迁于县西部刘家镇。复置千乘郡并移至今广饶县境。原临济城更名长乐,侨置长乐县。今河北省冀县、衡水、枣强等县为古长乐地,时长乐人南迁至此,沿用长乐之称,置县。在高青、博兴之间侨置阳信县(阳信人南迁至此置县)。时高青县境为侨长乐县、侨阳信县、临济县地。孝武帝刘骏在古披阳城侨置渤海郡,属侨冀州。侨长乐县属渤海郡,侨阳信县属侨乐郡,郡治在长乐城。高青县地为长乐、临济县属青州。北朝齐废长乐郡。移长乐县治于披阳故城,改属齐郡,隶青州。
隋统一后,初为长乐、邹平县地,属齐郡,隶青州。公元598年(开皇十八年),长乐县更名会城县。会城县治在博兴南古苑庄。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改会城为高苑县,县治移于长乐城,即今高城,仍属齐郡,隶青州部。后为高苑、邹平县地。
唐朝,为高苑、邹平县地。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废邹州改属淄州,隶河南道。公元707年(景龙元年),析高苑一部分置济阳县,县治在今邹平县旧口,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并入高苑县。唐始置青平镇,为今青城。
五代时,为高苑县、邹平县地,属淄州。
宋朝,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京东东路。1005年(景德二年),在高苑置宣化军,领高苑县。1070年(熙宁三年),以县令兼军使。
金废宣化军。高青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山东东路。1233年(金天兴二年),始置青平镇为青平县。翌年元灭金,1235年,元因之。元朝中朝,青平县改称青城县。
元时,将高苑县小清河以南属村庄大部分划归新城(今桓台)邹平县。高苑初属淄州。1265年州废,改属益都路总管府,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青城初隶济南路,中统时属陵州,至元年间改隶河间路。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置般阳路,高苑县西、青城县东、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镇在内的区域为般阳路的新城、蒲台县地。
市区1369年(明洪武二年),将青城县并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更名青池店。1381年(洪武十四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改属青州府。皆隶山东布政使司。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后,高青为三府四县地。东南部为高苑县,属青州府;西南部为邹平县,属济南府;西北部为青城县,东北部属蒲台县,皆属武定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改道。高青为高苑、青城、蒲台、滨县、齐东、邹平县地,隶岱北道。1914年改隶济南道。1925年山东省分设十道,青城、蒲台、滨县划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制,各县直属省辖。1936-1942年,高苑、青城县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4月,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初属三专署,后属清河专署,隶渤海行署。
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同时划入滨县、邹平两县的部分地区),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1950年5月,废渤海行署,高苑与齐东合并称齐东县,隶惠民专署。
1958年11月,将齐东析入博兴、邹平县地,皆隶淄博专署。
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署。
1989年12月2日,将惠民地区的高青县划归淄博市领导。
区域分布1987年1月19日,撤销寨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田镇;撤销丁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高城镇;撤销孟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黑里寨镇;撤销元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唐坊乡;撤销许管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常家乡;撤销杨家坊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城镇、木李乡;撤销田家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花沟乡、樊家林乡。
1990年1月1日,高青县划归淄博市,东北部的旧镇镇划归滨州市。[10]
1990年1月1日,高青县的旧镇划归滨州市管辖(旧镇及其所辖田楼、窑洼、旧镇三个管理区、65个自然村、74个行政村划归滨州市)。
1994年12月29日,撤销唐坊乡,设立唐坊镇。
1995年9月27日,撤销常家乡,设立常家镇。
1996年12月25日,撤销赵店乡、花沟乡,设立赵店镇、花沟镇。
1998年4月13日,撤销木李乡,设立木李镇。
2000年,高青县辖9个镇、1个乡,1个城区办事处,769个行政村。
2001年,高青县总面积831平方千米。辖9个镇、1个办事处、767个行政村。年底高青县总人口3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2万人。
2002年,高青县总面积831平方千米。辖9个镇,1个办事处,767个行政村。年底总人口3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万人。
2003年,高青县总面积830平方千米。辖9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767个行政村。年底高青县总人口35.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9万人。
2005年,高青县设田镇镇、青城镇、高城镇、黑里寨镇、唐坊镇、花沟镇、常家镇、木李镇、赵店镇和县城区办事处等9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辖767个行政村,741个自然村。
2010年,高青县改为省辖县,属省政府和淄博市双重管理,县城驻地田镇。
2010年11月,对乡镇区划进行调整,撤消赵店镇,并入常家镇,撤消田镇镇,划分成立田镇街道办事处、芦湖街道办事处。至2010年底,高青县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767个行政村。具体如下:田镇街道办事处、芦湖街道办事处、青城镇、高城镇、黑里寨镇、唐坊镇、常家镇、花沟镇、木李镇。
截至2021年,高青县下辖2个街道、7个镇。[11]
2个街道:田镇街道、芦湖街道
7个镇:芦湖街道、青城镇、高城镇、黑里寨镇、唐坊镇、常家镇、花沟镇、木李镇。[6]
高青县(3)高青县位于鲁北平原,淄博市北端,北依黄河,南靠小清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3′至118°04′,北纬37°04′至37°19′。[12]北部、西北部隔黄河与滨州市滨城区、惠民县相望;东部、东北部与博兴县、滨城区接壤;南部以小清河为界与邹平县、桓台县相望,东南部、西南部与桓台县、邹平县毗邻。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公里,总面积831平方公里,系平原。县政府驻田镇。
地理位置高青县地处华北平原坳陷区(Ⅰ级构造)、济阳坳陷区(Ⅱ级构造)的南部,为一大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境内以新生界及其发育为特征,全被第四系黄土覆盖。从西北向东南,分别属济阳坳陷区的惠民凹陷(Ⅲ级构造,青城、常家以北)、青城凸起(Ⅲ级构造,田镇、青城南、黑里寨北)东营凹陷(Ⅲ级构造,樊家林、高城、唐坊一带)构造区。褶皱构造不明显,以断裂构造为主。
高青县位于黄河、小清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地面坡降为1:7000;北高南低,坡降为1:5200;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马扎子地面高程海拔16.5米,东部姚家套海拔7.5米,平均海拔为12米。属河流冲积平原,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决口,致使泥砂沉积,反复冲切,相互迭压,逐渐形成缓岗地、微斜平地和浅平洼地。内河、沟渠纵横,被分割成不规则块状。黄河大堤蜿蜒曲折、气势磅礴,岸内有3个大滩,以马扎子、刘春家为分界线。境内自南向北依次有金铃、银铃、铁岭缓岗地横贯,缓岗间为微斜平地、浅平洼地,另有决口扇形地、河滩高低。
境内土壤按四级分类包含2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42个土种。土壤成土母质系黄河泛滥冲积物,覆盖较厚,开垦历史悠久,旱耕熟化过程很长。在成土过程中,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形成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
境内原始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型,气候条件适合温带落叶阔叶植物的生长和栽培。因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盐化程度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植被类型以农业植物为主;在含盐量较高地区、沼泽地带及水中有小片原生或次生性质类型植被。
境内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多受西风带西风气流影响,气候变化常自西向东进行,大陆度为66.3%,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能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有利于种植越冬作物和夏播作物。夏季多雨,冬春干旱,晚秋又旱,降水不匀,旱涝灾害常有发生。气温呈现缓慢上升趋势,风力变化不大,干旱、冰雹、雨涝自然灾害增多。高青县年均日照时数为1987.2小时。高青县年均总云量为4.8成。高青县年均气温13.4℃。高青县年均降水量为598.1毫米。
2017年,高青县土地面积83074.4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2889.33公顷,占总面积的63.66%,林地面积4292.39公顷,占总面积的5.11%,园地1017.14公顷,占总面积的1.21%,草地面积991.17公顷,占总面积的1.1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9274.90公顷,占总面积的11.16%,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167.02公顷,占总面积的3.8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194.14公顷,占总面积的12.25%,其它土地面积1348.38公顷,占总面积的1.61%。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地热水、二氧化碳、矿泉水和专用粘土等。其中,已探明石油储量2.4亿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地热储量11184万亿千焦(折合标准煤3.81亿吨),二氧化碳10亿立方米。
高青县地热资源丰富,属世界最优质的海洋性碳酸质富锶温泉,出水温度74℃,锶元素浓度达25MG/L,富含60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钙、溴、硅、碘、氟、锂、偏硼酸、偏硅酸等含量达到国家医疗级水准,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日本箱根温泉相媲美。
高青县水资源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高青县水系较为丰实,黄河位于县境西北部及北部边缘,小清河位于南部边缘,支脉河、北支新河贯穿境内腹地。除北支新河外,均东流入海。四条大中型河道、大芦湖平原水库及多条干支流构成高青县的灌排网络。地下水资源丰富,高青县属鲁北平原,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及新第三系,贮存较丰富的松散岩类孔隙水,但各含水层的埋藏条件、水力性质和水化学特征均有较大差异。黄河是高青县主要客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2.97亿立方米。境内2座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65.3亿立方米/秒。另一客水资源为小清河,
高青县境内特别是县城东北部地热资源蕴藏丰富,水温65℃左右,可利用前景广阔。县内主要热储为新近系馆陶组和古近系东营组2个层状孔隙裂隙热储层。馆陶组热储层顶界埋深900—1000米,厚度300米左右。热储层温度为42℃—55℃,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5克/升左右,单井涌水量一般为30—45立方米/小时。东营组热储顶板埋深1100—1200米,底板埋深一般在1500—1700米,底层厚度500米左右,热储含水层厚度为150米左右。热储层温度一般为55℃—65℃,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7.2—26.7克/升,平均15.6克/升,单井涌水量为50立方米/小时左右。东营组热储为发育最好的热储层。热储层之上的第四系、明化镇组地层,加之馆陶上部泥岩,岩性多为较厚的黏性土、砂性土、泥岩组成,总厚度1200米左右,其导热率低,是良好的隔热保温系统。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5.39×1018焦耳,折合标准煤18395万吨。
高青县生物资源丰富,栽培作物品种资源有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和林业资源。粮食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谷子为主;蔬菜有白菜、黄瓜、芹菜、莴苣、辣椒、西红柿等5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瓜果等。林业资源中,造林树种主要有毛白杨、泡桐、国槐、旱柳、刺槐、白蜡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桃、杏、枣、葡萄、桑条等。
居民生活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鸟类、昆虫类、爬行类和鱼类。兽类主要有獾、狐狸、猞猁、黄鼠狼、野兔、田鼠、刺猬等;鸟类主要有麻雀、乌鸦、燕子、啄木鸟、猫头鹰、鹰、雕、布谷鸟、喜鹊、水鸭等;昆虫类主要有蜜蜂、蝴蝶、蜻蜓、螳螂、蝈蝈、蝉、蟋蟀、蚂蚱等;爬行类有蜥蜴、蛇、壁虎;水产主要有鲫鱼、鲤鱼、鲶鱼、鳊鱼、赤眼鳟、麦穗鱼及虾、鳝鱼、毛蟹、甲鱼、泥鳅、蚌等。
野生植物主要有:黄须菜、灰菜、猪耳朵菜、马齿苋、小蓟、荠菜、曲曲菜等野菜类;碱蔓菁、马绊草、紫穗槐、杞柳、柽柳等盐生植物;芦苇、稗草、香蒲、芦草等沼泽植物。
动物药材有蜂蜜、蜂房、蜂腊、蝉蜕、蛇蜕、土元、刺猬皮、獾油、蚕砂、僵蚕、蚯蚓、水蛭、狗鞭、全蝎、驴皮、胆汁、活蟾蜍、桑螵蛸等共计59种。
植物性药材有芦根、茅根、山药、莲房、小茴香、菟丝子、车前子、芥子、杏仁、甜瓜蒂、蒲公英、马齿苋、甜地丁、益母草、白芷、沙参、丹参、桔梗、白芍、板兰根、甘草、元参、川芎、党参、茵陈、枸杞、苦地丁、菊花、丹皮、侧柏叶、大青叶、紫苏等共计232种。
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5.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11 万人。全县户籍总人口369299人,比上年减少603人。其中乡村人 口241250人,城镇人口128049人。全年出生人口3006人,出生率 8.13‰;死亡人口2548人,死亡率6.89‰;人口自然增长率1.24‰。 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0.7:100。[5]
刘学圣:县委书记[7]
高原、毕宝锋:县委副书记
崔玉栋:高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瑞、范维树、巩卫良、王晓燕、尹遵用:高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刚:副县长[13]
2021年全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06.3亿元,同比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1.8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1.7亿元,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7亿元,同比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5.0%。三次产业比例为20.3:39.6:40.1.
2021年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万户,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实有各类企业0.8万户,增长14.4%;实有个体工商户2.4万户,同比增长15.9%;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0.2万户,同比增长3.6%。[2]
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1亿元,同比增长9.0%,分季度看,1-4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6.3%、9.4%、9.9%、9.0%。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2.4万亩,增长0.9%。全年粮食总产为57.5万吨,增长0.9%。粮食单产为470公斤/亩,增长0.01%。年末生猪存栏4.9万头,同比下降4.8%;家禽存栏261.6万只,同比增长4.1%。蔬菜产量43.3万吨,同比增长12.8%;瓜果产量8.0万吨,同比增长8.0%;园林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20.5%。
2021年高青黑牛存栏量达到5.2万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8万亩,成为国家级沿黄肉牛产业集群主导创建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年末,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5个,其中,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9个、绿色认证农产品26个 。拥有市级、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9个和3个。[2]
2021年全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2.7亿元,同比增长44.2%,涉及全县的24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9.2%;实现销售产值220.1亿元,同比增长45.7%;实现出口交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156.4%;工业产品销售率98.8%。工业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4亿元,同比增长49.3%;实现利润总额12.9亿元,同比增长428.6%。24个行业中20个行业收入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达83.3%。
2021年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1家。其中,一级建筑企业3家。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2.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总产值2.6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3.1%;非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79.8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96.9%。[2]
服务业
2021年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0.1%。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全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5%。全年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2%。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5.5%;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9.2%。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3.6%,占比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6%,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1%。
2021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8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住宅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0.9%。房屋施工面积16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14.5万平方米,下降4.3%。商品房销售面积2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0万平方米,增长7.1%。
内外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3.0%、14.0%、10.2%。四大行业全部实现增长。全年限上批发业销售额、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9.2%、7.9%,限上住宿业营业额、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8%、7.7%。
2021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0.6亿元,同比增长156.7%。其中出口总值26.0亿元,同比增长103.8%;进口总值14.6亿元,同比增长380.2%。出口产品中,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93.0%,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225.0%。对美国、韩国、日本等主要市场出口额分别增长20.0%、5.0%、31.0%。
财税、金融
2021年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6%。其中入库税收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1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为71.7%。2021年,全县实现税收收入(税收口径为国内税收)23.8亿元,同比增长30.0%。
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0亿元,增长28.1%。其中,财政八项支出22.1亿元,同比增长15.0%,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7.1%。重点支出中,教育支出7.4亿元,同比增长1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0亿元,同比增长12.0%;卫生健康支出2.7亿元,同比增长35.2%。
2021年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36.5亿元,较年初增加24.2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7.2亿元,较年初增加24.3亿元,同比增长14.9%;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3.9亿元,较年初增加22.9亿元,同比增长14.2%。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61.5亿元,较年初增长10.3亿元,同比增长20.1%。[2]
核雕 | 东路梆子 |
文昌阁 | 二道饭 |
九龙翻身鼓谱 | 大芦湖传说 |
井窖工艺 | 董永传说 |
莲花落 |
核雕 | 东路梆子 |
文昌阁 | 二道饭 |
九龙翻身鼓谱 | 大芦湖传说 |
井窖工艺 | 董永传说 |
莲花落 |
高青交通便捷,高淄路、广青路、庆淄路、潍高路四条省道过境,滨博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北面有惠青黄河公路大桥和3座黄河承压舟浮桥。
全县共有客运企业3家、出租车企业1家、普货运输企业72家,客车128辆、出租车72辆、普货运输车辆3077辆。全县年货运量达到600万吨,年货运周转量近12亿吨公里。
2021年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47.8公里,其中,国道44.3公里,省道74.7公里,县、乡、村级公路1538.4公里,专用公路90.4公里。据交通部门统计,全年公路客运量468.6万人,同比增长8.2%;客运周转量6607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7.7%。公路货运量1760万吨,同比增长25.0%;货运周转量23426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6.0%。[2]
2021年年末,全县邮路总长度(单程)131公里,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788万元,同比下降17.9%;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网络共实现业务总量1.75亿元,同比增长1.2%,宽带网用户数11.9万户;移动、电信、联通公司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0.3万户。[2]
2021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同比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6%。国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3家,5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末,全县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02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7亿元,同比增长0.2%。
2021年全年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四新投资同比增长26.3%,高于全县投资增速5.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0.9%,占比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县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8%,占比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0.3%,占比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
2021年,优化调整《高青籍在外人才回调实施办法》,出台《2021年全县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补贴办法》,发布高青“人才贷”服务指南等一系列本土人才优惠政策,新引进青年人才1785人,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设立“青年驿站”2处,筹建人才公寓250套。发放“人才贷”“技改贷”1.93亿元,推进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家八类服务事项落实落地。[2]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幼儿园60所,在园人数9986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36所,招生2991人,毕业3112人;普通初中8所,招生3094人,毕业3088人;普通高中3所,招生2454人,毕业2093人。2021年全县普通文理本科上线1038人。
2021年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22.1万册。建成城市书房1处、“5+N”基层文化中心示范点9处、“1+N”农家书屋5处。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送戏下乡”“志愿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近1万场次,“订单式、菜单式”等志愿培训600余场次。现有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年末广播人口、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9%。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60个,其中,医院1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7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位1490张,卫生技术人员合计2132人,其中医生852人,注册护士739人。
2021年全县拥有竞技学校1所,在校学生数260人。组织5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十八届市运会,共获35.7枚金牌。大赛成绩显著,奥运前六和全运一金一银一铜的战绩创造了全县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最好成绩。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监测幼儿400人,成人1200人,老年人400人。举办“2021山东高青第五届天鹅湖国际慢城全国马拉松赛”和“2021年中国门球冠军赛山东分区赛暨山东省老年人(西部赛区)门球赛”。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县体育场馆改造提升工程。[2]
2019年,全县城区市政道路及雨污水管道完成投资0.8亿元,年内新建城市道路1.5公里,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别新增0.5公里和5.3公里。居民使用天然气总户数达6.2万户,增加2万户;集中供热面积488万平方米,增加146.4万平方米。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1%。“三改三建”工程完成投资额6.5亿元,实施“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全年共完成13万平方米道路硬化工作,完成投资0.3亿元。全年新增城镇住房租赁补贴3户,全县累计享受城镇住房租赁补贴户数130户,累计发放补贴43.7万元。[5]
2021年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47亿立方米,大型水库蓄水量0.30亿立方米。全社会用水量1.6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0.1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37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06亿立方米。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3.24万吨。
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236天,比上年增加 10天,良好率达64.8 %。大气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主要污染物分别比上年改善 3%、9.5%、12%。
2021年全年平均气温14.3℃,较去年偏高0.4℃。年降水量871.6毫米,较去年偏少147.1毫米。现有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 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全年发布各类预警信号89次,重要天气预报24份。
2021年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起,死亡7人,分别比上年上升33.3%和下降12.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4%。[2]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3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87人,困难群体再就业2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4%,控制在4.5%以内。
2021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户数11.84万户,总人口36.74万人,其中,男性18.44万人,女性18.31万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9.27万人,占比25.2%;乡村人口27.48万人,占比74.8%。
2021年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15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55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36元,同比增长10.6%。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719元,同比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321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65元,同比增长12.5%。
2021年全县7962户1486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16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全部摘帽。涉及17个自然村5275人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全面完成,滩区群众整体走出黄河滩。
2021年全年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0.61亿元。年内新建城市道路0.85公里,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别新增2.4公里和4.5公里。居民使用天然气总户数达8.15万户,增加0.6万户;集中供热面积483万平方米,增加7万平方米。
2021年全年分配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160套。新增城镇住房租赁补贴14户,全县累计享受城镇住房租赁补贴户数145户,全年累计发放补贴37.9万元。
2021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9万人、0.8万人、3.8万人、6.6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4万人。城镇居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800元,农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630元。[2]
高青县依托北纬37°黄金纬度线、中国温泉之城、中国白酒名城、中国黑牛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线四城”金字招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天鹅湖温泉慢城、艾李湖生态湿地、翡骊汤泉等一批文旅拳头项目进展顺利。在河之洲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国井小镇、黑牛小镇建设规划启动,青城古商贸文旅小镇入选全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陈庄—唐口西周遗址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顺利推进。成功举办山东·高青富锶温泉新闻发布及推介会。“一线四城”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整合文化、生态、产业等资源,重点抓好天鹅湖温泉慢城、“安澜湾”黄河旅游风景区、精品民宿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生态高地、康养胜地,初步形成温泉体验、慢城休闲、历史文化、工业旅游、农业采摘等精品旅游板块。
2021年全县拥有国家A级旅游区(点)7处。其中,AAAA级旅游区(点)2处,AAA级旅游区(点)5处。全年共接待游客总人数3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7%,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5.7亿元,增长11.2%。[2]
刘安元 | 鲁仲连 |
史文彬 | 田横 |
韩子恒 | 儿宽 |
孙健萍 | 张瑞麟 |
刘安元 | 鲁仲连 |
史文彬 | 田横 |
韩子恒 | 儿宽 |
孙健萍 | 张瑞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