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博物馆

绥化市博物馆

中文名 绥化市博物馆
馆藏精品 猛犸象化石等
竣工时间 2009年
等级 国家三级博物馆
类别 综合博物馆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绥化市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2009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位于科技文化馆大楼内西侧,展馆面积3100平方米,陈列展品6430件/套。2017年10月全面升级改陈,2018年1月18日重新免费对外开放。[1]

绥化素有“中国寒地黑土之都”的美誉。它的名字源于《诗经》中《诗·小雅·鸳鸯》,里面有“福禄绥之”的描述。绥化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从七大板块,突出反映了绥化厚重的历史、广博的风物和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

古生物展厅集中展示了绥化域内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原始牛等古生物化石骨架,突显绥化作为“猛犸象故乡”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古代史展厅以发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遗迹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充分展示了绥化厚重的历史;二楼近现代史展区,用复原的抗联场景及大量图片展示了绥化作为抗联革命老区这一特殊红色基因给人们所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抗联斗争故事,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更有价值的素材,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抗联精神;民俗展区用生活化的场景和硅胶人物造型再现了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追忆人们怀旧的心理;自然资源展区通过对六大资源的集中展示,反映了我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宝贵资源;农业展区以声光电的展示手法,突出了绥化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及草食畜牧业基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近几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展厅,以庆安版画、海伦剪纸、兰西挂钱、肇东工笔国画、绥棱农民画等一大批影响广泛的艺术品牌为主要陈列,突出展示我市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的文化格局。[1]

建筑布局

一楼展厅

绥化市博物馆一楼馆藏绥化市博物馆一楼馆藏(5)在古生物展区陈列着猛犸象、披毛犀、马鹿、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等8具远古生物的全套化石骨架。牛头墙展区共展出牛头化石67具。在古生物声光电展区,用先进的高科技投影仪讲述了当时古生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史。在古人类展区,通过投影仪让观众了解古人类发展进化的历程,并陈列着石镞、石斧等一万年前旧石器时期晚期生活在绥化地区的嵗貊人和索离人的生产生活工具,将知识性与观赏性巧妙的融为一体,使观众在观赏中了解到绥化地区历史之悠久。陶器展区陈列有两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此地的北方少数民族制的陶罐等文物。辽金元展区陈列着金代的铁铧等铁器,并附有清晰明了的图文,生动的展示了绥化丰富的历史内涵。瓷器展区共展出明、清、民国各时期的瓷器100余件以及在绥化境内征集的各类文物。

二楼展厅

绥化市博物馆二楼馆藏绥化市博物馆二楼馆藏(4)在义和团展区,通过图片和文字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清末绥化各地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壮志豪情。在抗战展区,结合着模型、实体文物及图片文字的展示,再现了1932~1945年绥化沦陷的屈辱历史,日军在绥化地区的罪恶行径和绥化各地人民同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事迹,展列了百余位在绥化进行抗日战争的英雄烈士的照片。在解放战争展区,展列了为早日建成新中国而付出努力和生命的伟大人物。

在民族风情展区,展列着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工艺。在资源展区,展览绥化的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和工业制成品,展示着绥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新时代的强势崛起。在教科文卫体展区,通过图片和文字,集中展示了绥化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昭示着绥化人民生活会更加平安幸福。

寒地黑土艺术品展览馆

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类,寒地黑土艺术凝聚了东北民众的生存经验和审美理想,业已成为绥化市重要的文化标志。该馆位于绥化市博物馆二楼展厅内,于2013年8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布展面积700平方米,日接待参观人员近千人。
绥化市博物馆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知名地域文化品牌,加大建设文化强市的力度,通过对绥化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使人们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经济和产业属性,形成更加科学、产业化的文化资源发展模式,让寒地黑土艺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楼展厅

绥化市博物馆三楼展厅绥化市博物馆三楼展厅在风俗展区,传统温馨的建筑,热情洋溢的东北二人转,历史悠久的北林泥河陶,生动形象的海伦剪纸,独树一帜的庆安版画,鲜艳丰富的兰西挂钱,惟妙惟肖的望奎皮影,意蕴悠长的肇东国画等文化遗产尽展绥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信息化展区,展示了绥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县市区和城市规划展区,相继展示了绥化市下辖的北林区、肇东市、安达市、海伦市、庆安县、绥棱县、青冈县、明水县、望奎县和兰西县10个县市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状况,并用图片展示了绥化的远景城市规划。

馆外石刻展区

位于博物馆大楼外北侧,景观湖岸边,陈列着辽金时期的石人3座,石柱2根,石碑7座,还有石臼、石猴等石刻。

馆藏展览

该馆藏总数已达到643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19件/套,三级文物217件/套,一般文物1091件/套,文物标本5100件/套。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如:恐龙展、气球展、昆虫标本展、水族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毛泽东家风展、走向新中国、东北抗联图片展、抗战胜利图片展等,并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

猛犸象化石

绥化市博物馆展出的猛犸象化石绥化市博物馆展出的猛犸象化石猛犸象生活在距今10万至1万年前,身高约3~4米,浑身长满了绒毛和半米长的暗褐色粗毛。大约在一万年前,冰川时期结束,气候转暖,猛犸象适应不了这种气候的变化,逐渐迁移、死亡,最后退出了它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2000~4000年之间,体长约3.5米,平均体重1.8吨,但最大的个体重量可达3吨,体型和印度犀牛差不多,比现存的白犀牛要小。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它的鼻端有两只角,前端的角离眼睛之间的角大约长90厘米。它的毛长、耳细、脚短厚及敦实的身体。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厚,有许多褶皱;齿凹内充填了致密的白垩,适合于咀嚼质地干燥地的草本植物。

石器

绥化市博物馆石斧绥化市博物馆石斧

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晚期,绥化大地上就已经有了早期人类,他们在此生活,留下许多石器,后演变为濊貊人和索离人(濊貊的北支)。

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办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则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先从石块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虚拟博物馆

绥化数字博物馆绥化数字博物馆绥化市全景式3D虚拟博物馆也称数字博物馆,是一种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全新多媒体平台。它通过特殊的“鱼眼相机”拍摄周围环境的360度高清照片,之后使用专业3D软件建立馆内的立体数字模型,最后将二者合为一体,并添加如拉近距离、放大、缩小等功能键,再配上专业解说制作而成。在动态数据库和互联网的支持下,观众可通过任意浏览器访问,用鼠标控制视角和参观路径,如身临其境般体验游历博物馆的乐趣。

全景式3D虚拟博物馆具有真实感强、交互性能好、包容性强、信息量大等诸多优点,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馆内真实环境,更将有限的现实空间通过无限的虚拟世界进行拓展。该馆立足绥化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新常态,集黑土文化推介、文保知识导引、精品文物展示、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功能于一体。通过网络技术和多数据通道方式提供多种展示和知识传播方式,打破实体博物馆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克服闭馆无法参观的缺点,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据不完全统计,自全景式3D虚拟博物馆上线运营以来,累计访问量已达56000多次,日访问峰值均达到千次以上。极大拓宽了我市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路径,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

所获荣誉

2012年12月被评为黑龙江省AA级景区。

2013年绥化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

2016年8月荣获“全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

绥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中国抗联研究中心绥化研究基地。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绥化市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

夏季(4月16日至10月14日)上午8:30—11:00;下午14:30—17:00。

冬季(10月15日至次年4月15日)上午9:00—11:00;下午13:30—15:30。

参观须知

一、请勿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入馆。

二、自觉维护馆内卫生,请勿在馆区内随地吐痰、乱贴乱画及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

三、请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服从工作人员管理。

四、高龄老年人、残疾人士、小学生须由家属或监护人陪同入馆参观。

五、参观车辆在停车场指定位置有序停放,请勿乱停乱放。

六、博物馆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饮食、喧哗、嬉闹,禁止从事其他与参观无关的事情。

七、注意仪表着装,请勿穿汗背心、拖鞋入馆。

交通指南

参观者可乘3路公交车,在市政府站下车;亦可乘10路、12路公交车,在绥达花园站下车;也可乘24路公交车在科技馆站下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