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植性的昆虫最多,估计约在35万种左右,还有的统计表明植食性昆虫约占昆虫总数的48%。多见于弹尾目、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缨翅目。根据取食植物类群的范围,昆虫可分为只取食一种植物的单食性昆虫,如瘿蜂族Cynipini种类;只取食少数植物种类的寡食性昆虫,如君主斑蝶的幼虫;取食的众多植物类群的多食性昆虫,如舞毒蛾取食大部分属种的树木,中国红腊蚧的寄主植物至少50科约200种。[1]
取食植物叶片的昆虫有着适应取食的“尖牙利齿”,也就是它们的“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是最原始的口器类型,适合取食固体食物,由上唇、下唇、舌各1片,上颚、下颚各2个组成。上颚非常坚硬,是咀嚼食物的主要器官。前部锋利有齿,用来切断食物,类似于人类的切牙;后部粗糙,上面有凹凸不平的凹槽,用以磨碎和咀嚼食物,类似于我们的磨牙;下颚和下唇还有起触觉和味觉作用的触须。[1]
昆虫的食性按取食的植物种类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三种类型。其中,寡食性昆虫的寄主植物一般取决于雌蛾的产卵选择作用;而单食性和绝对的多食性则以某种次生性的生理特征作为基础。食植类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反应,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在一定距离外的寻找植物;二是到达植物上并识别是否能作为寄主。昆虫寄主范围的大小即由这些行为反应造成。植食性昆虫对食物选择的严格程度因昆虫种类及其发育阶段而异。例如玉米螟雌蛾产卵在玉米叶上,幼虫孵化后取食小叶,雄穗抽出后钻入雄花危害,雌穗形成时又转移取食花丝和嫩苞叶,最后蛀入穗轴或食害种子。另一些幼虫则由叶鞘蛀入茎内取食髓部。棉铃虫雌蛾喜产卵于毛茸较密的棉花嫩叶或叶芽上,初龄幼虫取食嫩叶,以后蛀食花蕾,高龄幼虫蛀食棉桃。由此可见昆虫食性类型的复杂性和行为反应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1]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营养关系是植食性昆虫营养生态学中的核心问题。昆虫的营养需要反应于所取食食物在质和量方面能否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自然界,昆虫对食物的选择常与它们对营养成分的定量需要相符合。对同一发育期的同种昆虫来说,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改变可引起虫体成分的改变。对于植物的生化分析表明,绿色植物通常都含有昆虫营养所需的成分,但其质和量差异显著,并足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植株或其不同部位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类、甾醇、矿物质和水分的含量均可有一定幅度的变动,这样的差异不仅影响其对昆虫的营养价值,也影响昆虫的取食行为。
植物对昆虫的取食反应有如下数类:(1)产生能引起昆虫忌避或抑制其取食的物质,这种现象造成昆虫对不同植物取食嗜好性的差异。(2)产生阻碍昆虫对食物消化和利用的化学因素。(3)产生某些物质能使昆虫中毒,造成死亡,或延迟其生长发育,降低繁殖率,从而降低植物受害度。即使是广食性的昆虫种类,其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仍受植物中是否含有能引起忌避或拒食的次生性物质所左右。所以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形成与植物是否含有阻碍取食的成分具有密切关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