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间隙气门间隙,是为保证内燃机配气机构的正常工作而设置的,由于配气机构工作时处于高速状态,温度较高,因此如气门挺杆、气门杆等零件受热后伸长,便会自动顶开气门,使气门与气门座关闭不严,造成漏气现象。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设计配气机构时,在进排气门杆尾端与挺杆(或摇臂)上调整螺钉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这一间隙,就是气门间隙。
根据气门位置的不同,有侧置气门(SV)、底置气门(OHV)和顶置凸轮轴式气门(OHC)三种。从结构上来讲,侧置气门最为简单。但由于采用这种气门形式后,发动机的抗爆性能和高速性能差,只能用于低压缩比和转速不高的发动机,因此国外已不再采用。
从性能上来讲,顶置凸轮轴式气门最为理想,它能适当前高转速、高压缩比重大功率车型的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底置气门结构较为复杂,目前仅在美国、原西德(BMW厂生产的R系列摩托车)的意大利等国家由于生产习惯尚继续采用。
气门间隙(6)因为气门是跟缸体接触的, 缸体在运动的时候发出了大量的热 ,而气门跟缸体接触了以后热量就会传到气门上 ,从而使气门的伸长量增加。 如果不预先留出气门间隙的话 ,当汽车在冷状态下气门正好与缸体紧密触,等到缸体变热气门因受热膨胀而使伸长量增加, 气门就会顶坏缸体或者气门本身。 所以要留出合适的气门间隙。
气门烧损以排气门最为常见,其基本原因是气门座的扭曲和积炭。此外,如气门间隙调整不当、磨损过度等也能引起气门的烧损。
当气门座扭曲时,气门密封面温度及气门与座之间的局部压力同时增加。气门密封面上往往出现沟槽,经高温气体的冲刷便会形成烧损。当气门密封面及气门座积炭严重时,使传热条件恶化,也容易产生变形,导致气门烧损。
间隙过大:进、排气门开启迟后,缩短了进排气时间,降低了气门的开启高度,改变了正常的配气相位,使发动机因进气不足,排气不净而功率下降,此外,还使配气机构零件的撞击增加,磨损加快。
间隙过小:发动机工作后,零件受热膨胀,将气门推开,使气门关闭不严,造成漏气,功率下降,并使气门的密封表面严重积碳或烧坏,甚至气门撞击活塞。
首先大家要知道气门摇臂与气门的间隙(即气门间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进排气门均安装在燃烧室的顶端,也是温度最高之处,为了留有膨胀的空间,因而必须存有空隙,至于间隙的大小,因厂家设计不同而不一致,通常进气门间隙在0.2~0.25毫米之间,而排气门间隙由于受热膨胀比进气门侧的大,所以间隙更大些,一般在0.29~0.35之间。发动机气门摇臂与此气门之间经过长久的动作及磨耗,间隙会愈变愈大,所以才有气门间隙的调整。然而并非所有汽车均需调整气门间隙,有些车辆气门间隙属于油压自动调整,就不需要调整气门间隙了。
从发动机前面看,曲轴皮带轮的正时凹坑与正时记号对准。在部分大型车上飞轮壳的检视孔1-6缸刻线与飞轮壳正时记号对齐。例如:东风型发动机,飞轮1-6缸刻线应与飞轮壳的钢球对齐。
此时从气门处看:一缸的气门应都处于关闭的状态。如果一缸的气门不全是关闭状态,说明一缸活塞在下止点位置,您应再转动曲轴180度, 使一缸处于压缩上止点位置。
根据发动机构造原理我们知道,各缸处于压缩上止点时,该缸的气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您可以打开分电器盖并确定各缸高压分线的位置,摇转曲轴,当分火头指向该缸高压分线位置时,触点张开的瞬间位置,则该缸处于压缩行程的上止点位置。这么您便可以比较准确的确定各缸压缩上止点的位置,方便地调整气门。
气门间隙有冷车值和热车值之分,您在测量时应在符合该车规定的状态下进行。选出符合规格的塞规插入气门杆与气门摇臂(或凸轮)之间。稍微拉动塞规,如有轻微的阻力,表示间隙正确。
为了确定间隙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一般用范围极限值来测量(例如间隙范围值为0.29mm到0.35mm之间),先用0.29mm的塞尺插入气门间隙,此时,塞规应如果可以通过,则是正常;再用0.35mm的塞尺插入气门间隙,塞规应无法插入,这样才可以说明间隙在给定间隙范围内。如果0.29mm塞规不能插入间隙,则说明间隙过小;如果0.35mm塞规可以通过插入间隙,则说明间隙过大。
如果上述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表示气门间隙不正常,必须调整间隙。
逐缸调整法。首先找到一缸压缩终点,调整该缸进排气门间隙,然后摇转曲轴,按点火顺序逐缸进行。
两次调整法。以六缸发动机按1、5、3、6、2、4点火顺序工作为例说明如下:
②按“二进三排”的原则。即此时二缸的进气门和三缸的排气门必然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它们也是可以进行检查、调整的。
③连杆轴径在同一平面上两个气缸,一次只能调整一对气门,所以此时五缸的排气门和四缸的进气门也必然可以检查调整
④转动飞轮360度,让六缸活塞位于压缩终点,则其余未检查和调整的气门,必然处于完全关闭状态。
由此,摇转曲轴两次,即可将发动机的所有气门都进行检查调整。
划线法,在研磨过的气门工作面上,每隔8mm左右用软铅笔画一条线,然后将相配的气门放在气门座上旋转1/4圈,如所划的线条均被切断,则表示密封性良好,如有的线条未被切断,说明密封不良,需重新研磨。
加压法,从进、排气管口各注入50ml煤油,然后施加20~30kPa的气压,看是否有煤油经气门渗出,若渗油应拆下再次研磨。
涂色法,在气门工作面上涂上一层贡蓝薄膜,在气门自然压下气门座时,相对气门座旋转气门,此时,若气门密封面360。都出现贡蓝,则气门是同心的,反之则应更换气门。
调整的一般方法是:
①预热发动机使冷却液水温达到80℃-90℃。
②打开离合器壳体上正时标志检查孔和缸盖罩。
③确认缸盖螺栓处于拧紧到规定扭矩状态。
④转动曲轴,使飞轮上“0”刻线与离合器壳上标记线对齐,确认第一缸进排气门摇臂的弧面与凸轮轴凸轮基圆接触,即一缸活塞处于压缩上死点(如果摇臂与凸轮接触,则应旋转曲轴360°)此时气门处于关闭位置。
⑤松开调整螺钉1的锁紧螺母2,用螺丝刀转动调整螺钉使螺钉下端面与气门杆3上端面之间A为规定的间隙值(用厚薄规的厚度确定)。保持螺丝刀不动,拧紧锁紧螺母至规定扭矩,然后可用厚薄规插入间隙A进行复查,如此可以调完第一缸进、排气门间隙。
⑥然后顺时针转曲轴(从发动机前端看),对于4缸机每转动180°,即可按点火顺序1-3-4-2的次序调整下一发火缸的气门间隙。对于3缸机则每转240°,即可按点火顺序1-2-3次序调整(曲轴旋转的角度可用飞轮齿圈的齿数进行换算)。
车辆在使用时,由于配气机构的零件磨损或调整螺钉松动,气门间隙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整。[1]
a:拆下进排气门室盖和磁电机外罩;
b:转动磁电机转子,使其外圆面上的“T”刻线与机壳上的刻线对准,此时活塞应处在压缩行程的上止点;
c:将厚度为规定气门间隙值的塞尺小心地插入气门间隙内来回拉动,若感到略有阻力时,说明间隙合适.
d:若间隙不合适,调整螺母,一边用小扳手转动调整螺钉,一边拉动塞尺检查间隙,待间隙合适后,再拧紧后间隙发生变化,应再用塞尺复测一次。
拆下气门室盖,卸下火花塞;用手指堵住火花塞孔,踏动启动踏杆,当手指感到有气流冲击时,说明活塞已处在压缩行程;这时可将螺丝刀头部伸入火花塞孔内,再缓缓踏动启动踏杆,当螺丝刀上升到最高点时,活塞即处于上止点;检查调整气门间隙。方法同顶置凸轮轴气门间隙的检查及调整方法.
对侧置气门来讲,气门间隙是指进排气门杆尾端与挺柱的间隙。气门间隙分冷间隙和热间隙两种,热间隙比冷间隙略小,在发动机冷态下测量的间隙即为冷间隙。通常,进气门冷间隙在0.08~0.10毫米之间,排气门冷商隙在0.10~0.12左右。调整时应严格按说明书上规定的间隙进行。气门间隙的检查及调整必须在进排气门都完全关闭时进行。
而活塞位于压缩行程的上止点时,恰好进排气门完全关闭,所以调整气门间隙时,必须使其处于上止点。气门间隙的调整应在发动机冷态时进行,严禁在发动机动转时即进行调整。对双缸发动机,应逐缸进行检查及调整。
⑴当气门间隙全部调整好了以后,应再用厚薄规逐缸检查一遍,如有不合格的间隙,一定要调整到正确为止。待全部气门间隙都正确后,再检查一下所有的固定螺钉是否已锁紧。
⑵装复气缸盖罩。气门间隙调整完毕后,用抹布擦净衬垫、气缸盖罩和缸盖的结合面。然后小心地将气缸盖罩放置于缸盖上,并对准螺栓孔然后固定。
装复其他配件,起动发动机进行检验,查看是否有气门响声或运转不平稳的现象。如果有气门响声或运转不平稳现象,说明气门间隙需要再调整。初次调整气门,容易出现上述现象。因此,必须认真操作,避免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