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码头镇政府全镇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距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县城新区约17公里。总面积约49.34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41000亩。全镇辖51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202个村民组,人口34380人(2017年)。濮阳市高码头镇东半部系沙质土壤,西半部系淤质土壤,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花生、油菜、蔬菜、棉花为主。濮阳市高码头镇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景点有范武子墓,小吃有濮阳老范庄肉旋子。镇政府驻高码头村,镇党委书记张善友,镇长王勇。
濮阳市高码头镇交通位置优越,东西贯穿全镇的晋豫鲁铁路通道西起山西柳林,东至山东日照港,把濮阳高码头同京广、京九两大铁路干线连在一起。省道101鹤壁至濮阳台前一级公路、省道302葛嘴线、县道011山东莘县古城至河南濮阳范县张庄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河南范县至山东济宁梁山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构成了濮阳市高码头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中文名称: | 高码头镇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 |
外文名称: | Gaomatou Town | 气候特点: |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所属地区: | 中国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 面积: | 49.34平方千米(2017年) |
下辖地区: | 高码头、袁庄、前范庄等51个行政村 | 人口: | 34380人(2017年) |
政府驻地: | 高码头村 | 车牌代码: | 豫J |
电话区号: | 0393 | 著名景点: | 范武子墓 |
邮政区码: | 457526 | 著名小吃: | 肉旋子 |
中文名称: | 高码头镇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 |
外文名称: | Gaomatou Town | 气候特点: |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所属地区: | 中国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 面积: | 49.34平方千米(2017年) |
下辖地区: | 高码头、袁庄、前范庄等51个行政村 | 人口: | 34380人(2017年) |
政府驻地: | 高码头村 | 车牌代码: | 豫J |
电话区号: | 0393 | 著名景点: | 范武子墓 |
邮政区码: | 457526 | 著名小吃: | 肉旋子 |
范武子像濮阳市高码头镇历史悠久,为上古颛顼氏故墟,舜帝故里,夏属昆吾,春秋为晋邑,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归范县管辖至今,先后经历了明清时期山东范县,民国山东范县,和建国后的平原省范县,山东省范县和河南省范县等不同时期,1949年高码头属平原省濮阳专区范县管辖,1953年高码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范县管辖,1964年高码头属河南省安阳地区范县管辖,1973年始建高码头公社,1983年9月高码头属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管辖,1984年改为高码头乡,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改为高码头镇。高码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五代 "刘桥之战"等著名战事均发生在附近。革命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被誉为边区"小延安"。
范氏受姓之祖范武子(公元前660-前583年),范武子,即范会、士会,字季。范氏受姓之祖。春秋时晋国人。祖士蒍,佐晋献公定策,尽灭桓、庄之族及游氏,升大司空。文武双全,扶秦则秦强,扶晋则晋盛,曾平定周王室之乱,周定王享以诸侯之礼。任晋国中军元帅并加太傅之号,主国政,封地预鲁交界之范县,并以封邑为姓,范氏受姓之始也。
高码头镇 代码:410926210 2006年,辖51个村委会:高码头村、袁庄村、前范庄村、王堂村、周堂村、范段楼村、陈堂村、堂村、孔河村、大丁庄村、三教堂村、寇庄村、乔洼村、大王庄村、大孙楼村、阳谷段村、高孟庄村、中范庄村、张吴庄村、候庄村、老范庄村、南张庄村、范张楼村、陈高庄村、赵楼村、北丁庄村、北张庄村、七里河村、宋楼村、陈丁庄村、杨楼村、东孙庄村、江庄村、牛楼村、范农官村、曹庄村、孙瓦屋村、丁河涯村、丁大寺村、后石楼村、前石楼村、后高湾村、前高湾村、黄范庄村、仲庄村、葛口村、分化台村、三合村、宋名口村、牛口村、冀庄村。[1]
高码头镇的大地构造属华北地台,其辖区位于东濮凹陷之上,系中国第三级阶梯的中后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海拔一般在48~58米之间。由于历史上黄河沉积、淤塞、决口、改道等作用,造就了高码头镇平地、岗洼、沙丘、沟河相间的地貌特征。境内有临黄堤、金堤及一些故道残堤。
高码头镇土地面积49.34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41000亩。其基本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开发利用;垦殖率较高,但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匮乏。高码头镇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绝大部分已开辟为农田,除生产建设和生活用地外,宜农而尚未开垦的荒地已所剩无几。高码头镇的土壤类型有潮土、风砂土和碱土3个土类,9个亚类,15个土属,62个土种。
高码头镇属河南省比较干旱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不多,地表径流靠天然降水补给。境内多为中小河流,属于黄河水系。过境河主要有黄河、金堤河和孟楼河。地下水分布广泛,富水区和中等水区约占全镇总面积的70%。但近些年,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丰收的喜悦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于高码头镇黄河大堤东南侧,境内流长约2公里。这段黄河水量比较丰富,是高码头镇的主要过境水资源。金堤河系黄河的一条支流,自颜村铺乡教堂村北入高码头境,流经高码头镇北侧,于曹庄村北出境,境内流长约2公里。孟楼河系金堤河的一条支流,自颜村铺乡八里庄村东入高码头境,流经高码头镇西侧,于后石楼村北注入金堤河,境内流长约3公里。张大庙沟系孟楼河的一条支流,自龙王庄镇张大庙村北入高码头境,流经高码头镇西侧,于前石楼村北注入孟楼河,境内流长约4公里。高码头沟系孟楼河的一条支流,自张庄乡杜吕庄村西入高码头境,流经高码头镇全境,于前石楼村北注入孟楼河,境内流长约6公里。
高码头镇位于中纬地带,常年受东南季风环流的控制和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能充分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年平均气温为13.3℃,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3.1℃,年极端最低气温为一21℃。无霜期一般为20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54.5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8%。年太阳辐射量为118.3千卡/平方厘米,年有效辐射量为57.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常年主导风向是南风、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春秋两季风向风速多变。年平均降水量为502.3毫米~601.3毫米。全镇四季降水量分配不均,以夏季雨量最为集中,平均349.3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冬季由于受北方干冷大陆性气团的控制,雨雪稀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5%。
接天莲叶无穷碧高码头镇境内生存植物除农作物外,尚有118科381属12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6种,裸子植物3科13属75种,被子植物112科365属1120余种,引进驯化植物达630种。境内植被组成成分丰富,孑遗、稀有植物较多,而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蔷薇科、茄科、十字花科、百合科、杨柳科、伞形科、锦葵科、石蒜科、玄参科、仙人掌科、毛茛科、苋科、石竹科、莎草科为主,多属暖温带植被。高码头镇天然林木甚少,基本为人造林,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及背河洼地。优质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毛白杨、三倍体毛白杨、速生杨108、加拿大杨、枫杨、榆、柳、泡桐、椿、槐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红枣、苹果、桃、杏、梨、葡萄、柿、山楂、核桃、花椒等。
高码头镇地处冲积平原,是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主要栽培植物为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红薯等,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棉花等。蔬菜种类有12大类100多个品种,种植较多的有白菜、西红柿、葱、蒜、韭菜、辣椒、萝卜、黄瓜、茄子、马铃薯、豆角、姜、菠菜,冬瓜、南瓜等。
高码头镇常见的有4门12纲39目85科200多种。其中,脊椎动物(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有5纲20目32科;野生动物中,兽类主要有野兔、狐狸、獾、鼠、黄鼬、刺猬等。1997年调查全镇鸟类有38种,主要有鹊、雀、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鸽子、画眉等;水生动物主要有蛙、蟾、鱼、虾;昆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11目45科,害虫天敌有9目44科70种。饲养动物有30多种,其中家畜主要有牛、驴、马、骡、猪、羊、兔,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鸽、鹌鹑等。另外,桑蚕、蜜蜂的养殖也有较快的发展。猪、羊、兔、鸡的饲养占有优势。
善高羽绒有限公司高码头镇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主要乡镇企业有:永光皮革厂、乔洼羽绒厂、高码头镇予制板厂、孙瓦屋铁制品厂和中原陶瓷厂,年总产值达到29185万元,上交利税210万元。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同步提高,该镇深入实施“以工兴镇”战略,近年来,该镇在把木材加工、羽绒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资源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如丁大寺酒厂、清水磨板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羽绒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今年该镇固定资产投资720万元,新上了3个羽绒加工项目,1个技改项目。三个新上项目是:一是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新建善英羽绒厂,年加工羽绒500吨,产值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二是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新建的连良羽绒厂,年加工羽绒300吨,年产值1200万元,利税120万元;三是固定资产投资120万元新建敬尊羽绒厂,年加工能力150吨,年产值600万元,利税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对宏翔羽绒厂原有的两台羽绒分检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完善了配套设备,提高了羽绒分拣档次,提高了产品质量。通过技改,每年提高加工能力100吨,增加产值500万元,增加利税60万元。目前,全镇羽毛加工规模企业已展到12家,年加工羽毛5000吨,产值1.6亿元,利税600万元,全镇常年从事羽毛收购,分拣加工人员达3000多人。高码头镇已成为豫北较大的羽毛集散地和羽绒加工基地。
蔬菜大棚近年来,高码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高码头镇的实际,牢固树立“强农固本”的思想,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用好市场经济杠杆指导农业生产,有效地促进了全镇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该镇在“两区四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又因地制宜提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规模经营、高产高效”的发展思路,来加速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全镇林果、蔬菜、养殖三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发展优质果园面积3000亩,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其中日光温室42个,弓棚116个,发展养羊、养鸡专业村23个、250户。现有干、支、沟、斗、农渠148条,基本上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网络。
高码头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高码头积极引进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玉米等优良品种的种植比重,使全镇良种覆盖率达到98%,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推广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模式,增加了种植效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进一步加快无公害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基地建设。2004年,高码头镇在全县第一个被省农业等部门授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今年,该镇新规划蔬菜种植500亩,使小区面积由原来的1500亩扩大到2000亩。同时在无法排水的涝洼片内引种水稻、莲藕等耐淹农作物。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重点培育王堂、范农官、葛口中、牛口等10多个养鸡专业村蛋鸡完成速生丰产林基地1600亩,推进林业产业化和林业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