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因为从小就很胆小,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 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坦白:“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来都没有写过,恐怕以后也不会这样了。”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 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陈珊妮VS田馥甄 - 离别曲 曲: 肖邦 词: 陈珊妮 最美的时光 听摇滚乐 你的脸紧紧贴着我心脏 不慌不忙 青春的低频将延续播放 越叛逆 越显感伤 你送了花 粉红的花 我的笑声无邪得不像话 再坏的伤 不过就是七月底的阳光灿烂 夏天偷偷刺了一道吻痕在肩膀 那麽多爱 那麽多幸福 那样的感觉 变成一般 流行的歌 最美的时光 跳舞音乐 震动爱人不安份的心脏 清秀长发 年轻越摇摆越无限延长 不思议 如此闪亮 我卸了妆 粉红的妆 曾经是害羞情侣的模样 再坏的伤 不过就是你和我最好的照片 时间偏偏故意弄脏你我的脸庞 那麽多爱 那麽多幸福 那样的感觉 变成一般 轻浮哼唱 萧邦最恨 流行的歌
出版时间:2004年3月1日
页数:159
纸张:胶版纸
装帧:平装
惟有爱情,始于如此的兴奋与渴望,又终于如此的挫败与荒凉。
十六年前, 李瑶和韩坡都是前途一片灿美的钢琴好手,一次比赛的胜负却使得他们俩从此分隔天涯。就在那一瞬间,李瑶成为 明日之星,而韩坡注定和钢琴永别……
十六年后,韩坡发现自己比往昔更爱李瑶。这种爱在他血管里震颤,是一个灵魂私下的狂喜,韩坡决定要向李瑶表白──用他最钟爱的钢琴,弹奏出童年记忆里始终在回响的那支乐曲……
李瑶和韩坡该怎么面对重逢后动荡不安的期待与呼唤,而默默爱慕着韩坡的 夏薇、守候着李瑶的 顾青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出路?去爱,本来就是一件百般艰难的事。爱里有天堂,爱里也有地狱。爱里有荣美,爱里也有痛楚。而天堂何处?命运等不等同宿命?留待你自己去发掘。
第一章 挽歌
第二章 遥远
第三章 重逢与遗忘
第四章 面具
第五章 一个铜板
第六章 离别之歌
第七章 命运
黯然伤神者,唯别也。在来来去去中看到自己的眼泪,看透别人的心,只有离别,才知道是否真的爱过,拥有过。一串诗意而最终破碎的故事,始终回响着肖邦绝美的音乐,这是张小娴的《离别曲》。
其实只是一段再简单不过的记忆,植根于童年的美好情谊,还没有变质已然分离,能记得一辈子,不过是因为不甘。然书中的每一段爱情,不论结局,都很美丽。这是张小娴一贯的风格,在演绎爱情时她习惯用美丽去装饰。她说,惟有这本书,她没有参与任何角色,只是同情地去看这场青春的祭祀。只怕这是成功却也是败笔,平铺直叙的故事,没有太多高低起伏;流畅生动的文字,伴随大段大段的感悟。而她的同情太过夸张,于是所有的领悟都是张小娴的而非书中人所有,想走出终究未能完全放开。比不得亦舒的文字,平淡的叙述,始终冷然却透彻人心;亦不比李碧华,凄艳华美的文字却异常决绝,小说与现实一般残酷。她们都不肯心软,完全真实地呈现着生活的某种可能,不屑去美化生活。
人们总是选择性地记忆,把欢娱和忧伤都加倍地渲染,把自己作为故事的主角。所以李瑶、韩坡、夏薇有着不尽相同却一起走过的童年点滴。也许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靠记忆来美化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爱着,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那些爱情,拼命却没有回应。也许我们爱上的只是爱情本身。所有的哀伤,最终都不过是自怜的影子。
爱是生命的残缺,亦是完美。
生命不过是聚散,与爱情,与梦想,与人,与事;那些聚散中,有执著,有盲目,有软弱,有坚强,有自由,有束缚。张小娴用宿命和命运将之相系,而离别,不过是宿命和命运的反复。
张小娴, 英文名Amy Cheung Siu Han,1967年7月出生,祖籍 广东开平,毕业于 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曾任职电视台编剧及行政人员,亦曾编写电影剧本。香港著名言情小说家,95年推出第一部长篇小说《 面包树上的女人》而走红文坛,是继 亦舒之后,香港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